后沙月光:日本前首相忠告中国警惕美国!因为它们趟过雷

2018-04-11 14:09:57   

博鳌亚洲论坛论坛理事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近日在《人民日报》刊文:中国应吸取日本教训,对美国提高警惕!


福田康夫文章主要论点有三个:


一,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本应当积极加入“一带一路”建设。


二,在中美贸易摩擦中,该反思的是美国,尤其是美国的产业结构。


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他还特别提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有很大的贸易顺差,在被迫与美国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在短时间内迅速升值。这种剧烈变化也对日本的市场、产业、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应该吸取日本的惨痛教训,提高警惕,谨慎行事。


至少日本为什么在占据贸易优势时,被美国强行中断了发展势头?他没有进一步分析,其实大家都知道,日本对美国的政治依附是最主要原因。只要将贸易问题变成政治问题,日本只能跪下认输。


字里行间透着一丝悲凉和和对中国的羡慕,日本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先了解一下日本政治家族。


政治侏儒


先说自民党的由来,战前就不说了。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由美军单独占领,政治体制由美国改造,一开始就注定日本是畸形的政治侏儒。


194511月,鸩山一郎出任第一大党--自由党总裁,并准备组阁。但他是军国主义残余分子,被盟军最高司令部褫夺公权。


为了保证政治权力,鸠山一郎玩了一出移花接木的把戏,他将自由党二当家吉田茂推上首相位置,条件是一旦鸩山恢复公职,吉田茂必须还回首相。


到了1951年,美国人取消了对鸠山的处分,放回日本政坛。但是,这时吉田茂相位已稳,拒绝履行私下政治约定。两人由此反目成仇,两派争纷不断,这种政治局面是美国乐见的,它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1954年,鸩山率干将岸信介等人另立门户,创立了日本民主党。1955年成功推下吉田茂,当上首相,至此两党合一,变成了自由民主党,就是自民党。


自民党内派系斗争根子就是从这时落下的,鸩山跟吉田私怨变成了政治仇敌,等两派人马各自壮大后,演变成了政治家族对抗。


鸠山的心腹岸信介,本姓佐藤,幼时过继给岸家,是甲级战犯,由于美国庇护,非但早早出狱,而且杀回了政坛。


他得到鸩山赏识,在自民党内声势大涨,然后结识了福田纠夫,引为至交,岸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另一位政治伙伴--安倍晋太郎,生了个二娃叫安倍晋三。


岸信介手里抱着的就是不满四岁的小外孙安倍晋三。


1957年,岸信介成为自民党总裁,并担任首相,福田纠夫成为自民党干事长,安倍晋太郎既是女婿,又是首相秘书。


1960年岸辞职后,屁股还被“大化会”老右翼份子捅了一刀。他将自己嫡系人马转给福田纠夫,福田派也开始壮大。


再说鸠山的死对头吉田茂,他最钟爱的青年政治人物是田中角荣,另外还有两位心腹大将,一个是麻生太贺吉,吉田把女儿嫁给了麻生,也生了个外孙,叫麻生太郎。


还有一个是佐藤荣作,佐藤跟岸是亲兄弟,但派系不同,各效其主。


1964年,吉田系得势,佐藤荣作成为首相,田中角荣在党内呼风唤雨,田中派开始出现,这跟福田派必然会出现冲突。


佐藤为了平衡,将政权交给福田纠夫,任命他为大藏相,福田善擅经济,令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六年的高速增涨。


福田接任首相已经不是派系问题,而是日本发展的需要,佐藤也并不反对福田纠夫接位。


但是田中角荣这一派实际上已经掏空了佐藤的势力,为了总裁之争,互不相让,福田接位成了悬案,而中曾根康弘,大平正芳,三木武夫等各小派也加入了混战。


1972年大选前夕,佐藤面对政治乱象,为了避免相位落于小派手中的状况出现,找田中角荣和福田纠夫摊牌。


佐藤的政治安排:不管是谁,只要在第一轮投票落后,进入PK时,他的票要全部投向领先者。


福田纠夫同意,田中角荣态度不明朗。但福田和佐藤都认为田中无异议。


福田纠夫认为既然跟田中角荣结盟,就放弃了跟小派别们的联合,结果田中不断拉拢各小派。福田被彻底孤立。


197275日,在中曾根等派系的大力支持下,田中角荣当选自民党总裁,夺走相位,他在位期间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福田纠夫与田中角荣从此结怨。1976年田中角荣因美国洛克希德公司行贿丑闻事件下台,福田终于在71岁当上首相。


八十年代初,福田纠夫将派系转给安倍晋太郎,这一派青年骨干为小泉纯一郎,森喜郎,以及后来的安倍晋三,福田纠夫的儿子福田康夫。


田中角荣这一派传给了竹下登,青年骨干为桥本龙太郎,鸩山邦夫,小渊惠三,小泽一郎等人。


日本政治家族斗争进入了新一轮。21世纪初,福田系的小泉纯一郎在2001年出任首相,他能当选,田中角荣女儿田中真纪子的功劳大大滴。


田中系怎么会去帮福田系的小泉?


因为1985年竹下登作为田中角荣的心腹,居然想自立门户,把田中人马全部转为自己私人的政治势力,变成了竹下派,田中气得一病不起。


田中真纪子要为父报仇,公开宣布叛将竹下登,永远不得踏入田中家宅。


1993年田中角荣去世,田中真纪子不准前来吊唁的竹下登在签名簿上签名,闹得很不愉快。


小泉在争自民党总裁时的对手是竹下登的爱将,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作为女人田中真纪子感情取代了政治派系,拼命为小泉拉票,最终小泉击桥本。当然美国人不喜欢桥本龙太朗是主要因素,他想搞一个类似“亚投行”的机构。


小泉外相职务作为谢礼,交给了田中真纪子,结果福田康夫不干了,他老爸当年被田中角荣坑得这么惨,凭什么福田的小泉上来后,还把外相给了田中家的人。斗了一年,2002年,小泉不得不解除了田中真纪子的职务。


20069月,安倍晋三在福田系的帮助下,成功出任首相。安倍上来后,小泉跟美国建起来的亲密关系,迅速降温。于是,自民党丑闻不断。


20077月,福田系劝安倍把首相让给福田康夫,安倍不肯,说自己还能坚持。


结果,麻生太郎在背后狠捅了安倍一刀,再上田中真纪子搅和,安倍在20079月辞职,福田康夫接任,不到一年,福田因为亲华立场(中美欧等距平衡)被搞下台,由麻生出任首相。


麻生也一年不到垮台,之后,是鸩山一郎的孙子,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麻生也就成了自民党执政的终结者。


是不是看一遍看不明白?日本人也不大明白,就这么回事。


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或别的什么党派,都是日本政治家族的枝藤蔓叶,如果这样能被一些日粉称为民主国家,不是瞎就是傻。


舞台上戏码不断,背后始终是美国人在牵线,日本这种畸形政治,决定了各派政客与财团的利益输送对应关系,丑闻应有尽有,就看爆不爆。


贸易优势


政治无力,但日本是个经济怪兽,它的成功,除了工业基础之外,最主要是人工成本低,工人勤劳。


从文化上来说,亚洲有两个文明中心,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


凡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在工作方面都比勤奋,甚至拼命。中国更是如此,一旦激发出来,甚是可怕。


再看印度文化圈,讲究随缘,得过且过。


财富的创造跟科技,管理水平,贸易能力有关系,但归根结底在于人。


1947年起,日本第一个工业奇迹发生在造船业,这是政府主导,仅有的一点钱,大多投入了造船业,还有利率补助,更重要是造船企业能得到进口原糖配额指标。


原糖在当年日本是暴利行业,这等于是政府给造船业的获利扶持,到了70年代初,日本船厂造出的新船,占了全球总数一半以上。既能卖钱,又能搞运输。当时中国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这造船差距现在得一步步赶上来。


造船业背后是钢铁业,接下来就是汽车产业,一开始,日本限制进口汽车的(每年不得超过50万美元),60年代改为高关税保护。


60年末是发展计算机产业,日本只有在买不到合适的国产计算机,才允许进口,比如IBM


到了80年代,日本计算机整机在全球占有一定市场优势,但美国逼日本开放计算机市场,现在日本电脑只能搞章鱼式生产(关键配件),整机没有优势。


轻工业,日本以自生自灭发展为主,如摩托车,轴承,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钢琴,拉链……搞得也不错。总体上是重工业带动的。


人的因素。


美国和欧洲恨的不是日本技术或制造能力,而是一支任劳任怨的劳动大军。


福特公司曾经想效仿日本的车间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结果失败,欧美产业工人跟日本的不同之处:


一,传统上日本工人有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视为一体的观念。


二,除了在六十年代红色浪潮掀起之外,日本人基本不搞大规模罢工,跟欧美三天两头罢工不一样。


三,劳资关系,日本工人不用通过斗争,就能得到工资大幅增加,比如日产,他们的工人每年都会实现工资水平提升。


四,基层工会的作用与欧美相反,日本工会领袖同时也是企业高管,他们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劳资矛盾。


五,日本人习惯高强度劳作,包括加班和牺牲假期,欧美是不可能的。


70年中期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出现困难,但工人们相信哪怕是减低工资,只要企业能活下去,自己的明天才有希望。


日本公司还流行3P运动(Productivity,ParticipationProsperity)即提高生产率、参与公司事务和促进公司繁荣。一名职员升迁要看你参与3P的积极性。


日本跟美国的劳资关系根本区别在哪里?


美国,欧洲是以劳资和谐为基础,所谓和谐就是斗争之后妥协,这个过程可能会很久,连NBA都停摆过,一年收入几百万美元的球员,说不打就不打。


日本是控制和顺从关系,没有那么多生产率浪费。


欧美工人的劳动效率,取个中间值,以英国来说,1973年,英国5000人以上大中企工厂,发生罢工率是76%。日本则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19809月,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工人,一次罢工人数就达到4万人,持续33天,这在日本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70年代,贸易摩擦主要发生三个集团之间:美国,欧盟(欧共体),日本。


美国在1973年进出口贸易基本持平,欧盟出口多于进口,日本出口远远大于进口,主要竞争地在第三世界国家。


石油危机后,日本在第三世界国家成绩糟下滑,但是,日本成功地向美国和欧洲市场进行了渗透。


美国和欧洲对日本都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在汽车方面,日本车便宜,省油,大受欧美家庭喜欢。


这时,贸易保护主义来了。


政府直接限制日本汽车进口数,1983年,英国规定每100位新增购车人,只有11人可以选择日本车,法国限定为3人。


美国也这么干,但牌坊还是要立的,里根嘴里喊的是:自由市场,自由企业,自由贸易。


但美国政府限制美国人在一年内,购买日本车不得超过168万辆,我没有加关税哦。


然后,欧美要求日本“自我克制”,在钢铁,造船,纺织品,石英表,叉车方面全部限制日本产品进入。


日本八十年代有个产品很强,就是录(放)像机,欧盟根本干不过日本,干脆下令,整个欧共体范围,年售日本录像机不得超过455万台,其中60万台是指日本投资在欧洲设厂组装的录像机。


换句话说,中国今天要是限制在中国组装的工业品销量,也是可以的,毕竟西方就这么干过。


录像机限制后,空出来的市场就由欧洲厂家来提供,问题是它们的产品比日本贵好多,质量跟日本差不多,但民众没得选。


美国众议院还通过一项法案,要求凡是日本车企,只要在美国销量超过10万辆,就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美国产品,不管你是不是需要。


面对贸易壁垒,日本都不敢反击,接受“自愿克制”,不断让步,开放烟草市场,计算机市场,农产品市场,自己在第三世界国家找出路。


问题是当日本货倾销到第三世界市场时,同样会冲击到美国出口量。


最终美国用政治手段解决了日本,19859月竹下登大藏相签下《广场协议》,如果他不签,中曾根内阁必定垮台。


之后几年,日元大幅升值,最终导致经济泡沫产生和破裂,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长期的伤害。


当年日本种种贸易优势,尤其是人的方面,中国同样具备,而且中国有自己的人才计划和制造业计划,工作方式也不像日本这么极端。


日本趟过的雷,中国当然值得研究。福田康夫从2011年开始担任博鳌亚洲论坛论坛理事长,今年是最后一任。他对中国持友好态度,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安倍晋三想改善中日关系,是基本策略。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为日本利益服务。


至于与美国的贸易教训,那是日本的教训,中国不可能逆来顺受。


这世界上敢喊出不惜一切代价反击美国发起的贸易挑衅国家,除了中国没有别人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你服软了,欧洲马上会站到美国一边磨刀霍霍。


你站稳了,别人也会跟着站直了


加入WTO之前,美国老是用“最惠国待遇”来要挟中国。


今天,我们也可以告诉美国,如果它违反自由贸易规则,中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将不对美国实行。


企图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孤立中国的人,最终会被全球化大环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