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传说2米直径大涡扇已有脉动生产线,为何仍不见大规模装机飞行?
2020-09-01 07:45:52
“脉动生产线”这几年是一个网络热词,特别常见于先进飞机的批量生产下线中。其实飞机脉动生产线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早年某百年品牌的移动式汽车生产线。脉动生产线主要是将飞机制造分为多个站位进行精准均衡装配。和传统生产线在最后进行的总装不同,脉动生产线是从一开始就进行设备安装,相当于接力式装配。而且脉动生产线不再有传统生产线耗时长、效率低以及质量把控不到位等问题,飞机生产制造的精度和效率也同时提高。普通生产线年产先进战机不过四五十架,而采用脉动生产线可以实现年产150架甚至200架,综合效率提高了3到4倍。脉动生产线不但可以运用到战机整机的生产,也可以用到关键的飞机发动机的大规模量产中。有专业学术论文提到,某新型2米直径的大涡扇发动机也已经进入了脉动生产线的状态!
2米直径的涡扇发动机,其大于任何目前已经装机的战斗机涡扇发动机。因为战斗机涡扇发动机的最大直径很少有大于1.3米的。也大于仿制的某型进口涡扇发动机,比如WS18,因为其风扇直径也不超过1.4米。因此2米直径还是新型发动机只有在研多年的某型号。既然提到已经用上了脉动生产线,这下线的规模肯定就不止个位数甚至一二十台。起码50台以上起步甚至已生产了3位数,才值得开动脉动生产线。可问题是到目前也不见这型发动机批量装机飞行的报道。这类公开的图片几乎一张没有,这岂不是和已经用上脉动生产线的说法完全矛盾?难道说已经用上脉动生产线的说法是夸大其词?不过熟悉大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历史的专业人士却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正常的。大部分涡扇发动机在大批量实际装机以前已经下线几十甚至上百台,
用于复杂的测试的情况可以说在全球多种型号上都出现过。航空大发在彻底成熟之前都有这么一个几十台集团化密集测试的过程;甚至有些批量大的大直径涡扇。在已经装机后仍然有相当多的台次继续进行深入的、条件苛刻的性能极限试验。目的就是要使该型发动机在设计、生产和装配期间的薄弱环节充分提前暴露,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目前全球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些大直径涡扇发动机,在当年的研发过程中,往往需要至少50台到一百台早期下线的同类发动机进行地面和空中的综合性能测试。仅仅地面测试开机总小时数就超过1万小时,有些型号甚至接近2万小时,飞行小时数积累也超过5000小时。正是因为有极其充分的试验小时数的积累。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说白了就是烧掉足够的资金,才有航空发动机工业强国目前的炫目成就。在成熟型号的大直径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设计费用只占10%;制造费用只占40%;而综合测试费用却要占50%!
某新型2米直径的大涡扇,在201X年之前,还曾经被发现在IL96飞行台上测试过;反倒在201X年之后就几乎不见了踪迹,于是就有项目已经下马的说法。其实稍微想想就知道,这种事关未来大国基础国力的项目,就是当掉裤子也要最终研发出来,怎么可能中途下马?其实是因为在201X年之后,投入巨资研发的高空台已经建成,已经完全可以代替飞行台进行更复杂的测试。对外反倒给人一种销声匿迹了的错觉。实际上各种地面和飞上天测试的该型发动机数量已经相当可观,才有提前启动脉动生产线的说法。航空发动机研制阶段,耐久性测试是消耗初期几个批次下线发动机的大头。而现在家底厚了,该补课的内容都要补上。这个型号的长期低调,意味着一旦亮相就是完整4台一起装机飞行。就像海盘子收费就是完全版。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