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大破天门阵?为何战争史上存在江南大营这类奇葩事物?
2022-04-03 23:35:55
年少时学历史,到了近代史阶段,鸦片战争过后十几年就出现了太平天国,而谈到太平天国,必然会谈到定都天京。几乎与定都天京一起同时诞生的,就是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作为历史教科书,并没有真正详细介绍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说是清军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设立,后来都被太平军给打破了。但是学历史肯定不是仅仅学近代历史这么一小段,而看看上下五千年的战争史,几乎从来没有在一个政Q 边上长期存在两个敌对的对手军力大本营的事情。毕竟正常的战争,都是从本部出发,去攻击对手腹地的城市或者战略要点,如果攻不下来马上撤走就是了。历史演义中倒是有辽国摆出天门阵的说法,但是真实的宋史中,完全就没有大破天门阵这种事情。那么怎么感觉这江北江南大营,
很像清廷摆在天京城附近的两大天门阵呢?难道真是清廷的指挥者,评书演义听多了,只能按照评书来打仗?如果说单纯摆出两个天门阵并不奇怪。更奇怪的是太平军方面的应对措施。按说两个天门阵就摆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比如江南大营就摆在孝陵卫。凡是稍微了解城市地理的,都知道孝陵卫的位置,对天京的老城区意味着什么,完全是鸡犬相闻的隔壁邻居嘛!而太平天国的高层,一开始根本不理睬这个就在自己卧榻之旁的所谓大营的存在,居然在定都天京后,立即进行了万里迢迢的北伐和西征!北伐只出动了2万人,自然是孤军深入最终失败,而西征还算有些成果。不过于情于理,先得把自己统治中枢附近的致命威胁全部清除之后,再进行远征才是基本道理的吧?毕竟很难想象朱元璋称帝后,紫金山上还有5万元朝精锐。
就敢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去北伐大都。而偏偏太平军就是这么干的。一开始根本就无视江南和江北大营的存在,即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导致两个大营存在多年才被最终打破。所以说怎么看怎么别扭。而且江南大营被打破之后还第二次重建成功。那么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到底为何能够长期存在呢?首先在于太平军从广西起事,一直都是流动作战,在不到一年内就打到了天京。一开始太平军虽然经过的地方不少,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因此仍然属于一群“流寇”的性质。到占据天京之后,太平军野战部队加上家属有20多万,真正能打的有10万人左右。而当时长江以南的清朝地方,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者任何一支野战部队可以单独对抗10万太平军主力,因此可以快速顺江而下拿下天京。
也就在拿下天京之后,20万太平军暂时集中在天京一城。而从广西一路杀过来,期间占领过的长沙等大城市,已经又被清朝势力所“光复”,而且还有广大而富庶的江浙和已经开埠的上海,当时的太平军还都没有染指。因此太平军虽然占据了天京,其实仍然是被清朝势力围困中的孤城。而此时清廷在江南地区还可以调动的野战主力,就是两三万的直属八旗部队和少量的绿营兵,这基本也是当时朝廷为数不多的还听指挥的主力军了。也正是这些部队,紧挨着天京城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咸丰三年,钦差大臣向荣领兵一万,在东孝陵卫驻扎,号称江南大营;琦善则领兵一万人在扬州城外驻扎,号称江北大营。那么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和天京城就近在咫尺,为何不直接攻城呢?主要是两个大营的兵力,
比十万太平军主力明显少很多,根本攻不动。因此只能深沟高垒,用近距离驻扎的模式,来牵制太平军主力。同时希望屏蔽太平军往江浙这个朝廷的税源地发展。那么有绝对优势的太平军,为何不立即反向打破两大营呢?主要在于太平军上层对占据天京之后,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有争论,意见并不一致。比如万岁想直接全力北伐,快速推翻清朝;而掌握实权的九千岁想永久定都天京城这个小天堂享福;还有的人,比如五千岁,想进攻四川建立永久根据地。这样就没有全力进攻就在眼皮底下的两大营的计划。而20万太平军全集中在一个城市,粮食的来源也成问题,因此就再出兵占据周边的广大农村,解决粮食供应也扩大地盘,于是就有了北伐和西征。在外围形式比较好的时候,第一次打破了江南大营。江南大营的被打破,也是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
而清廷从此失去了在长江以南的最后野战力量。只能依靠湘军等新编武装来对抗太平军。本来以为两大营围困某京城,是历史绝唱了。结果到了今天居然在万里之外大体重现!说白了就是进攻力量和防守力量,一开始势均力敌,谁也暂时吃不掉谁,只能在外围暂时扎营观望。不过这种状态毕竟无法持久,下一步就要看现代版的“大破天门阵”了!
很像清廷摆在天京城附近的两大天门阵呢?难道真是清廷的指挥者,评书演义听多了,只能按照评书来打仗?如果说单纯摆出两个天门阵并不奇怪。更奇怪的是太平军方面的应对措施。按说两个天门阵就摆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比如江南大营就摆在孝陵卫。凡是稍微了解城市地理的,都知道孝陵卫的位置,对天京的老城区意味着什么,完全是鸡犬相闻的隔壁邻居嘛!而太平天国的高层,一开始根本不理睬这个就在自己卧榻之旁的所谓大营的存在,居然在定都天京后,立即进行了万里迢迢的北伐和西征!北伐只出动了2万人,自然是孤军深入最终失败,而西征还算有些成果。不过于情于理,先得把自己统治中枢附近的致命威胁全部清除之后,再进行远征才是基本道理的吧?毕竟很难想象朱元璋称帝后,紫金山上还有5万元朝精锐。
就敢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去北伐大都。而偏偏太平军就是这么干的。一开始根本就无视江南和江北大营的存在,即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导致两个大营存在多年才被最终打破。所以说怎么看怎么别扭。而且江南大营被打破之后还第二次重建成功。那么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到底为何能够长期存在呢?首先在于太平军从广西起事,一直都是流动作战,在不到一年内就打到了天京。一开始太平军虽然经过的地方不少,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因此仍然属于一群“流寇”的性质。到占据天京之后,太平军野战部队加上家属有20多万,真正能打的有10万人左右。而当时长江以南的清朝地方,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者任何一支野战部队可以单独对抗10万太平军主力,因此可以快速顺江而下拿下天京。
也就在拿下天京之后,20万太平军暂时集中在天京一城。而从广西一路杀过来,期间占领过的长沙等大城市,已经又被清朝势力所“光复”,而且还有广大而富庶的江浙和已经开埠的上海,当时的太平军还都没有染指。因此太平军虽然占据了天京,其实仍然是被清朝势力围困中的孤城。而此时清廷在江南地区还可以调动的野战主力,就是两三万的直属八旗部队和少量的绿营兵,这基本也是当时朝廷为数不多的还听指挥的主力军了。也正是这些部队,紧挨着天京城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咸丰三年,钦差大臣向荣领兵一万,在东孝陵卫驻扎,号称江南大营;琦善则领兵一万人在扬州城外驻扎,号称江北大营。那么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和天京城就近在咫尺,为何不直接攻城呢?主要是两个大营的兵力,
比十万太平军主力明显少很多,根本攻不动。因此只能深沟高垒,用近距离驻扎的模式,来牵制太平军主力。同时希望屏蔽太平军往江浙这个朝廷的税源地发展。那么有绝对优势的太平军,为何不立即反向打破两大营呢?主要在于太平军上层对占据天京之后,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有争论,意见并不一致。比如万岁想直接全力北伐,快速推翻清朝;而掌握实权的九千岁想永久定都天京城这个小天堂享福;还有的人,比如五千岁,想进攻四川建立永久根据地。这样就没有全力进攻就在眼皮底下的两大营的计划。而20万太平军全集中在一个城市,粮食的来源也成问题,因此就再出兵占据周边的广大农村,解决粮食供应也扩大地盘,于是就有了北伐和西征。在外围形式比较好的时候,第一次打破了江南大营。江南大营的被打破,也是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
而清廷从此失去了在长江以南的最后野战力量。只能依靠湘军等新编武装来对抗太平军。本来以为两大营围困某京城,是历史绝唱了。结果到了今天居然在万里之外大体重现!说白了就是进攻力量和防守力量,一开始势均力敌,谁也暂时吃不掉谁,只能在外围暂时扎营观望。不过这种状态毕竟无法持久,下一步就要看现代版的“大破天门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