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军方已拍板,中国下一艘航母推迟开工

2017-07-04 14:54:31   

6月28日,有网友在互联网媒体发布照片和消息称,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船重工711所长、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的邀请,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于当天下午14:30在该校举办了题为“科研创新实践与体会”的讲座。据该网友透露,中国航母的3号舰很可能真的要上电磁弹射了,因为马伟明院士在讲座上称,为了进行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的性能对比工作,中国军方高层拍板推迟了“3号舰”的开工,经过比对,电磁弹射在包括可靠性和成本在内的各项指标上均优于蒸汽弹射。该网友还引述马伟明院士的话称,虽然两种弹射方式的具体对比结果要在这个月底出来,但对电磁弹射获胜非常自信。


电磁弹射器与蒸汽弹射器相比,有体积小、重量轻、加速均匀、功率输出调节范围大、维护维修简单、能量转化效率等诸多优点。电磁弹射和蒸汽弹射技术上的继承性很小,并不是只有先发展蒸汽弹射才能发展电磁弹射,两者需要克服的技术难关并不相同。鉴于电磁弹射优势巨大,跨越蒸汽弹射这一方案而直接使用电磁弹射不失为一种捷径。雪竹君在此前的文章中就说过,航母的建造使用成本十分高昂,建成后的服役周期更是十分漫长,因此中国海军惯用的“小步快跑”的方式并不适合于航母建造。中国海军对于航母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应“忍耐”一段时期,待条件具备,直接上电磁弹射甚至核动力,这才是效费比高的选择。


去年年底,一张卫星照片显示,歼-15舰载机可能完成了首次陆上电磁弹射起飞,这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为中国建造类似“福特”级的核动力超级航母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要归功于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自2002年开始,马伟明就率课题组集智攻关,提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方案,于2008年首次完成电磁弹射器原理样机的科研攻关,并开展了1:1电磁弹射器验证设备的研制工作。


在科研前沿高地上,只要是马伟明看准了的课题,即使无人投一分钱,他也会自掏腰包硬着头皮往前闯。马伟明最初搞电磁弹射器的时候,申请到了100万元的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完成后,再也没人给他投钱了。原因很简单:国家数亿元的专项科研经费已经拨付给了搞蒸汽弹射器的研究机构。马伟明犟劲十足:“砸锅卖铁也得干!”他从自己的科研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专家埋头苦干两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2008年岁末,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8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海军工程大学,参加马伟明的科技成果鉴定会。马伟明院士和他的创举,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


一方是专门研究机构,历时数年耗资数亿元却问题不断;一方是自投资金,两年就拿出了成果。高层决策者为难了:后续投资是向马伟明的国际领先技术倾斜,还是继续亦步亦趋沿袭洋人几十年前走过的老路?
“如果国家仍然不投资,”马伟明犟着劲儿撂下狠话:“哪怕借贷举债,我一年内也要把它干出来!”
随后的蒸弹与电弹之争又有多少曲折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此次军方推迟3号航母的开工,这本身就是电弹的胜利。经过比对,电磁弹射在包括可靠性和成本在内的各项指标上均优于蒸汽弹射,中国第三艘航母很有可能跨越蒸汽弹射,直接采用电磁弹射。对于军迷来说,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利刃/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