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拒绝购买俄罗斯苏34:一眼看出该机有一项重要缺陷
2017-10-02 11:17:11
苏30战机早已经桃李满天下,不仅是穷人性价比最高的多功能战斗机,也是唯一能够和西方战机抗衡的机种。作为多用途战斗机它和美国的F15E有太多相似了,两者都是由成熟的三代机改进升级而来,综合了上个世纪末航点设备的进步成果,赋予战斗机都功能任务能力。在保有较强空调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对地、对海的攻击能力。但是,俄罗斯绝对不是盲目跟风美国的国家,它的苏系列多用途飞机研发之初的机型并不是苏30。

俄罗斯开发多用途战斗轰炸机的最初型号就是今天默默无闻的苏34(鸭嘴兽),它的诞生比苏30早很多年,一般都认为苏34是没有摆脱老旧轰炸机设计思想的失败作品,他之所以失败和攻击机武器选择以及外形设计原则有关。上个世纪美苏两国都在寻求多用途战斗机,以缩小战斗机部队规模减少军费开支。当时对攻击机的武器定位都是传统的炸弹,此时的导弹并不是攻击机的首选。
围绕着如何携带更多炸弹俄罗斯人开始了设计之路,为了尽可能和美国设计有所区别,它们全然不顾主流的串联座舱,一意孤行的沿用老式的并联座舱。理由是这种座舱内飞行员可以正常交流、共用一套电子设备。不仅可以提高作战效率、人性化成度。

苏34拥有12个外挂点数量,载弹量高达8000千克。苏34武器系统重点兼容"反跑道/混凝土炸弹"、"反步兵炸弹"、"精确制导炸弹"、"反坦克炸弹",炸弹卡车的名号由此而来。但是这也是它落后的原因,因为现代化攻击机都是强调使用导弹的。高傲的俄罗斯人不愿意跟风西方的武器设计风格。它的座舱设计基本和它的前辈,苏24"击剑手"攻击机一样,紧凑的并列式设计。这种设计在一开始就落后于潮流。西方普遍采用串联式座舱不是没有道理的,多用途战斗机最难得技术就是平衡攻击能力和制空战斗能力,采用串联座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因为增加坐仓迎风面积带来的阻力问题,尽可能减小追求攻击能力带来的机动性下降。

俄罗斯人开发多用途战斗机在气动外形和武器选择上都跟不上时代,最终导致苏34生不逢时,成了苏霍伊家族的累赘。这款不合时宜的多用途战斗机被改成了专业的攻击机,曾经也是俄罗斯力推想要卖给中国的武器,只不过聪明的中国人知道现代化战争需要什么,并没有被它忽悠。而苏30算是俄罗斯回归正途的杰作,它基本上算是模仿美国升级F15的套路,设计思路完全看不到俄罗斯风格,但也算是非常成功的机型了!
俄罗斯开发多用途战斗轰炸机的最初型号就是今天默默无闻的苏34(鸭嘴兽),它的诞生比苏30早很多年,一般都认为苏34是没有摆脱老旧轰炸机设计思想的失败作品,他之所以失败和攻击机武器选择以及外形设计原则有关。上个世纪美苏两国都在寻求多用途战斗机,以缩小战斗机部队规模减少军费开支。当时对攻击机的武器定位都是传统的炸弹,此时的导弹并不是攻击机的首选。
围绕着如何携带更多炸弹俄罗斯人开始了设计之路,为了尽可能和美国设计有所区别,它们全然不顾主流的串联座舱,一意孤行的沿用老式的并联座舱。理由是这种座舱内飞行员可以正常交流、共用一套电子设备。不仅可以提高作战效率、人性化成度。
苏34拥有12个外挂点数量,载弹量高达8000千克。苏34武器系统重点兼容"反跑道/混凝土炸弹"、"反步兵炸弹"、"精确制导炸弹"、"反坦克炸弹",炸弹卡车的名号由此而来。但是这也是它落后的原因,因为现代化攻击机都是强调使用导弹的。高傲的俄罗斯人不愿意跟风西方的武器设计风格。它的座舱设计基本和它的前辈,苏24"击剑手"攻击机一样,紧凑的并列式设计。这种设计在一开始就落后于潮流。西方普遍采用串联式座舱不是没有道理的,多用途战斗机最难得技术就是平衡攻击能力和制空战斗能力,采用串联座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因为增加坐仓迎风面积带来的阻力问题,尽可能减小追求攻击能力带来的机动性下降。
俄罗斯人开发多用途战斗机在气动外形和武器选择上都跟不上时代,最终导致苏34生不逢时,成了苏霍伊家族的累赘。这款不合时宜的多用途战斗机被改成了专业的攻击机,曾经也是俄罗斯力推想要卖给中国的武器,只不过聪明的中国人知道现代化战争需要什么,并没有被它忽悠。而苏30算是俄罗斯回归正途的杰作,它基本上算是模仿美国升级F15的套路,设计思路完全看不到俄罗斯风格,但也算是非常成功的机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