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证明,以地制空,以陆制海的策略还是可行的!

2022-04-23 00:30:35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超级大国还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因为有3000多架F15、F16和F18,而且还有F22A已经基本完成试飞正准备服役,在空中模拟实战的演练中,F22A曾经创造了对三代机50比零甚至60比零的惊人交换比。由此可见超级大国当时的空中优势有多么的大。虽然某些方面当时觉得F22A对三代机50比零以上的交换比过于夸张,但是肯定知道隐身机对非隐身机的优势是绝对的。而后来当自家也装备隐身机之后,才真正了解隐身机对非隐身机打出几十比零的战绩真的不是在吹牛;因为自家新改装的飞行员驾驶重型隐身机,对于王牌飞行员驾驶的三代机仍然可以打出17比零的成绩。回想起来,过去最危险的20年,真的可以说是冷汗直流。当然对有理想的大国来说,面对对手的绝对空中优势,



坐以待毙肯定不是某方的性格,毕竟早在1950年代,在绝大空中劣势的情况下也可以和超级大国拼个你来我往。于是当时就有高手提出,可以实现以地制空。所谓的以地制空,就是虽然空中实力对比完全没有胜算。但是任何飞机都不可能永远不落地,因此如果可以把某个战区的对手的机场提前打掉,那么就可以相对获得一定的战区制空权。当然这个办法可能对超级大国的海空力量并不太适用。因为超级大国有全球最庞大的加油机机群。在加油机接力支持下,即使把本战区飞机的固定机场基本都打掉,但是超级大国的部分战斗机甚至可以从阿拉斯加起飞到北纬20度附近作战。也就是经过数次加油,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可以超过5000公里。另外超级大国还有十几个航母战斗群,可以在战区附近机动作战,



在当时也是非常难对付的。因此所谓以地制空的战术,也不单纯是打对手在本战区的所有固定机场,还包括想办法把超级大国的航母舰队尽量地驱逐出战区。另外就是用大量隐蔽部署的中远程地空导弹,为战区进行全部或者至少是部分打伞,起码获得战区一半的绝对制空权,这样才可以有后续的行动。因为即使隐身的F22A,一旦近距离飞到地空导弹的打击范围内,比如直线斜距30到50公里的范围,其隐身效果肯定下降,那么仍然有用地空导弹锁定和打击隐身机的可能性。不过这个在1990年代提出的以地制空的概念,到底能不能符合实战要求,并没有真正经过检验。结果到目前,在某个战场上,在战略防御方的空军已经基本被打光的情况下,居然仍然可以部分实现4000米以下的中低空制空权,并且通过,



外界输入的轻型地空导弹,不断击落正规的三代机还有大量的武装直升机。这说明在实战中,以地制空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战略防御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重型防空导弹,那么以地制空的战术将可以有更突出的发挥。而战略防御方不但战术空军基本打光,其海军力量也基本早早地归零了。但是却仍然靠反舰导弹击沉了对手1.2万吨级的导弹巡洋舰,甚至用圆点导弹创造了击沉和击伤大型登陆舰的记录。可见战略防御方不但在实战中诠释了以地制空的概念和实践确实可行,而且还发展出了以陆制海的新战法。也就是用陆基导弹攻击海上的机动舰艇,也包括港口内部的敌方舰船。在完全弱势的情况下创造出不少非常突出的战果。这说明在实战中灵活发挥现有武器的性能,在整体弱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有效还击。



当然,以地制空,以陆制海,都是在海空军实力缺席或者相对弱小情况下的变通战法,这种战法的缺陷是防守尚可,但是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和进攻。因此以地制空,以陆制海,其实还有更高级的版本。比如用弹道导弹打航母,也就是ASBM系统,就是以陆制海在技术上的超级突破。这种以陆制海现阶段就可以打击距离本方海岸线2000公里之外的大型舰船,今后则可以发展到快速打击距离本土5000公里之外的对手的舰队。到了这种距离和精度,以陆制海就不单纯是防守性质的,而会成为攻守平衡的超级战略利器。而未来的超级防空导弹甚至包括战略激光,也可以在陆地上就可以打击上千公里半径之内的任何飞行器,包括隐身目标和大气层之外的平台,因此以地制空也会有惊人的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