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在这一领域对中国“步步紧逼”,结果将损人不利己
2018-03-09 08:00:42
从炒作“中国‘买下曼哈顿’”,到提出所谓“中国投资威胁论”,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警惕中国企业投资的论调便不断见诸西方媒体。如今,这种声音又达到了“新高度”,并可能出现实质性损害。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3月6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考虑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有舆论认为,此举被视为美国对中国企业投资限制手段的又一次升级。
借限制投资向中国施压
按照境外媒体的说法,在最新升级的手段中,特朗普政府谋求在外资方面对中国企业实行“对等原则”,通俗讲就是,对某个行业来说,只有当美国公司能进入或者先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公司才会被允许在美进行投资。目前,美国两党议员的立法行动正在国会山推进,新法案将改革一个负责审查外国投资项目的政府委员会,使政府有条件审查(甚至有望阻止)原本不受监管的合资项目。
有舆论认为,新法案中提及的这一政府委员会,正是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CFIUS)。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称,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增加了对外国投资的审查,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是审查的主要目标。2014年,CFIUS审查最多的是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申请,共计24份。长期以来,中企提出的投资申请在华盛顿饱受严苛的政治审查。
如今,在限制投资领域,美国对中国可谓“步步紧逼”。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经济学者孙立鹏在接受采访时介绍,CFIUS是特朗普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门。早在2017年执政之初,特朗普就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加强贸易执法,要和CFIUS在投资审查方面协调合作,将投资问题与贸易问题联系在一起,意在与他国贸易谈判时获得更多砝码。同年11月8日,美国国会两院同时发起《外商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意在扩大审查范围,拥有更大裁量权,为下一个美国对华施压重点领域——所谓“互惠投资”问题布局。美国实际上以“互惠投资”为借口,迫使中国开放国内市场,如果不如意就会加强CFIUS审查,限制中企赴美投资。所以,CFIUS正日益沦为政治工具,悖离了其经济本意。
折射白宫“民粹回归”
在孙立鹏看来,美国会呼吁CFIUS改革已有多年,并在特朗普执政后明显提速,背后具有多重原因。一是美国提升国家安全与竞争力需要。伴随外商赴美并购投资剧增,美感到现有CFIUS审查机制已“力不从心”,无法有效监管绿地投资(即新建投资,区别于跨国并购)和一些联合投资;二是针对中国之意明显。
伴随中国近年对美并购投资激增,美国心态失衡。众院法案发起者加拉赫尔发表声明称:“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并购美企业,但许多对美国家安全产生威胁。这对全球经济是新挑战,美必须拥有必要工具加以应对。”
三是以国家安全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面对国内高科技、房地产、制造业等领域的并购案激增,加大CFIUS审查力度已被视为保护本国相关行业利益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济政策决策圈正在经历一次“震动”。
白宫6日晚些时候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科恩将于未来几周内正式卸任。有舆论认为,中间派力量“淡出”,加之此前不久主张对华强硬的经济学者纳瓦罗的“回归”,显示出白宫内部“民粹主义”势力“卷土重来”。而限制中国投资,正是美国白宫“民粹回归”的表现之一。
在舆论看来,美国一味限制中国企业投资并非明智之举。
孙立鹏也表示,一方面,此举将令美国经济利益受损。美国荣鼎集团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中企赴美并购投资从14例上升至103例,规模从6.47亿美元飙升至135.46亿美元。在美创造全球就业岗位超过8万个。若对中企投资进行限制,必然不利于创造当地就业,造成现实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美国国际信誉也将因此大打折扣。特朗普在保护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必然损害美国号称一直坚守的自由经济规则,导致国际经济领导力受挫。(完)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3月6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考虑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有舆论认为,此举被视为美国对中国企业投资限制手段的又一次升级。
借限制投资向中国施压
按照境外媒体的说法,在最新升级的手段中,特朗普政府谋求在外资方面对中国企业实行“对等原则”,通俗讲就是,对某个行业来说,只有当美国公司能进入或者先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公司才会被允许在美进行投资。目前,美国两党议员的立法行动正在国会山推进,新法案将改革一个负责审查外国投资项目的政府委员会,使政府有条件审查(甚至有望阻止)原本不受监管的合资项目。
有舆论认为,新法案中提及的这一政府委员会,正是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CFIUS)。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称,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增加了对外国投资的审查,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是审查的主要目标。2014年,CFIUS审查最多的是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申请,共计24份。长期以来,中企提出的投资申请在华盛顿饱受严苛的政治审查。
如今,在限制投资领域,美国对中国可谓“步步紧逼”。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经济学者孙立鹏在接受采访时介绍,CFIUS是特朗普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门。早在2017年执政之初,特朗普就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加强贸易执法,要和CFIUS在投资审查方面协调合作,将投资问题与贸易问题联系在一起,意在与他国贸易谈判时获得更多砝码。同年11月8日,美国国会两院同时发起《外商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意在扩大审查范围,拥有更大裁量权,为下一个美国对华施压重点领域——所谓“互惠投资”问题布局。美国实际上以“互惠投资”为借口,迫使中国开放国内市场,如果不如意就会加强CFIUS审查,限制中企赴美投资。所以,CFIUS正日益沦为政治工具,悖离了其经济本意。
折射白宫“民粹回归”
在孙立鹏看来,美国会呼吁CFIUS改革已有多年,并在特朗普执政后明显提速,背后具有多重原因。一是美国提升国家安全与竞争力需要。伴随外商赴美并购投资剧增,美感到现有CFIUS审查机制已“力不从心”,无法有效监管绿地投资(即新建投资,区别于跨国并购)和一些联合投资;二是针对中国之意明显。
伴随中国近年对美并购投资激增,美国心态失衡。众院法案发起者加拉赫尔发表声明称:“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并购美企业,但许多对美国家安全产生威胁。这对全球经济是新挑战,美必须拥有必要工具加以应对。”
三是以国家安全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面对国内高科技、房地产、制造业等领域的并购案激增,加大CFIUS审查力度已被视为保护本国相关行业利益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济政策决策圈正在经历一次“震动”。
白宫6日晚些时候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科恩将于未来几周内正式卸任。有舆论认为,中间派力量“淡出”,加之此前不久主张对华强硬的经济学者纳瓦罗的“回归”,显示出白宫内部“民粹主义”势力“卷土重来”。而限制中国投资,正是美国白宫“民粹回归”的表现之一。
在舆论看来,美国一味限制中国企业投资并非明智之举。
孙立鹏也表示,一方面,此举将令美国经济利益受损。美国荣鼎集团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中企赴美并购投资从14例上升至103例,规模从6.47亿美元飙升至135.46亿美元。在美创造全球就业岗位超过8万个。若对中企投资进行限制,必然不利于创造当地就业,造成现实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美国国际信誉也将因此大打折扣。特朗普在保护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必然损害美国号称一直坚守的自由经济规则,导致国际经济领导力受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