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美俄的弹头只希望压扁目标,这种弹头却要连根刨

2020-07-07 15:37:39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在过去的推文中多次说过,目前美俄双方都已经没有了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并不是他们不想保留,而是他们的弹头技术路线无法把大当量的氢弹头维持20年以上的战备寿命。既然双方都已经退役拆毁了过去当量在百万吨以上的氢弹头,那么自然原来那些上千万吨甚至2000多万吨当量的大型弹头都已经没有了。原则上来说,氢弹头的当量可以做的无限大,只需要原子弹的扳机点燃后,氘化锂6作为热核材料就可以持续的燃烧下去。如果一次性把氘化锂6堆砌的像几十万吨的超级游轮运输的原油那么多,那么这样的氢弹做到几百亿吨当量也是可以实现的。不过如此大的氢弹扔不出去只能炸了自己。氘化锂6的生产工艺其实比提炼武器级浓缩铀相对简单的多。能生产锂电池的工艺距离生产氘化锂6已经不远了。
但是氢弹到底是怎么构成的?却不是纸面上说说那么简单。否则氢弹早装备的满世界都是了。要装备上氢弹并且能作战,要克服一系列的技术门槛。首先要提炼出武器级浓缩铀,这一项就难倒了全球95%的国家。第二要知道氢弹的真实原理,这又难倒了一批。第三要掌握弹头小型化技术;第四要解决长期储存战备的问题。这4条下来,就真的难于上青天了。就算是美俄这两个核大国,突破了前3大关后,却都倒在了第4关上,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解决大当量氢弹的长期战备问题。大当量氢弹就是一大堆热核材料,围绕着一个原子弹扳机。原子弹扳机基本可以保持40年左右的战备寿命都没问题。但是更多的热核材料的寿命只能维持20年。于是美俄都走向了三相弹的最终技术路线。三相弹当然也是氢弹,但是里面的热核材料不多,按照重量甚至不到40%。



除了作为初级的原子弹扳机外,再就是多了一层用铀238作为外壳的装置,这种外壳在三相弹引爆后也会反应产生能量,所有叫它三相弹。美俄由于过去弹头多,拆下来的武器级铀235特别多,就干脆直接用铀235代替贫铀238作为三相弹的外壳,等于是2层原子弹中间夹着一层热核材料。但是由于热核材料比较少,导致美俄大部分现役三相弹的最大爆炸当量都不超过50万吨。而像W88这种三相弹的战备寿命同样不长,因此实际在战备导弹上安装的大多数其实已经是W76这种当量在10到15万吨级的更小的弹头。而俄罗斯的情况也差不多。这些小弹头加上载具的自重只有100到200公斤。这么小的自重,自然没有钻地能力,因为太轻了。因此打击目标只能靠空爆为主。冷着结束后,美俄双方对硬目标的打击能力,其实是双双下降的。当前美俄现役的互相瞄准的洲际导弹,都是靠10到20万吨的轻型弹头,



只以较高的精度打到对方的导弹发射井或者指挥中心上空,比如误差在90米以内,然后希望靠这些弹头在近距离爆炸产生的超压,即大于300公斤每平方厘米的压力,来“压瘪”对方的发射井和指挥中心。如果发射基地或指挥中心在300米以下的岩石下面,靠这些弹头都是压不瘪的。英法的弹头比美俄的当量更低,打击效果更差。而全球只有一家的现役大批量弹头,是当量在65到100万吨之间。一旦命中,不是单纯靠爆炸超压压瘪对方,而是直接在地面或者山体内部炸出一个深度不小于100米的大坑。像白宫地堡的设防标准,会直接连根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