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王炸!美欧被当场打蒙,中国笑麻了
2022-04-02 22:42:37
戎评错了!
原本以为西方对俄罗斯的全面经济进攻是凡尔登绞肉机,进攻方占不到什么大便宜,但防守方也会损失惨重;现在才知道俄罗斯压根没想死守,而是主动出击打一场中途岛战役:防守方防守成功并展开战略大反击,夺得战场主动权,把进攻方打得晕头转向。
要我说,俄罗斯的操作,是真的稳中带骚啊!
图片
根据此前的消息,俄罗斯针对不友好国家购买本国天然气只允许以卢布结算的措施,将于今天也就是4月1日正式实施。有鉴于此,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度最高的工业大国德国,已在3月30日拉响一级警报,能源危机正高悬在欧罗巴大陆的上空。
图片
然而,俄罗斯的反击牌并没有打完!昨天,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俄罗斯应该扩大以卢布结算支付的商品清单,其中包括化肥、粮食、原油、煤炭、金属、木材、谷物等。
换言之,如果莫斯科愿意,世界第一大综合资源出口国随时可以将所有大宗商品的出口结算方式,统统换作本币结算。
这下该轮到拜登睡不着觉了吧?
图片
要想知道俄罗斯的战略大反击有多痛快,还得从美国的算计说起。
对待打仗,美国有两种态度:
倘若对方是卡扎菲这样的软柿子,没得说,亲自下场,展现我大美利坚武德充沛的传统。
图片
若是大毛这种动不动轮着大伊万跟你掰扯的硬茬,立马化身带胸罩的老母猪,嘴里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反正就不跟你硬碰硬,而是拐弯抹角玩各种阴谋诡计。
比如阿富汗战争。
当初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时候,美国采取了一明一暗双管齐下的应对方案,明的是武器援助,暗的则是发动粮食战争和石油战争。
即通过粮食禁运以及大幅压低国际油价打击苏联的财政收入和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1989年,苏联粮食缺口达到30%,头号加盟共和国缺口达到40%,但国际油价却在六年时间内由27.5美元/桶跌至14.4美元/桶,跌幅近50%,而与此同时苏联每年还要掏出大量的财政开支跟美国较劲。
结局可想而知,苏联在财政危机和粮食危机导致的社会混乱下,最终被抓住机会的美国用和平演变一波带走。
图片
美国在乌克兰也是这种打法。
在正面,不遗余力的援助乌军,试图让俄罗斯陷入战争泥沼,持续失血;
在侧面,纠集12国联军对俄罗斯发起全面经济进攻,配合正面战场,欲引爆内部危机促使其政权更迭,复刻苏东波大捷。
全面进攻的手段有两个,金融制裁和贸易制裁,简单来讲就是俄罗斯想买的东西买不到,想卖的东西卖不出去,等同于从世界经济体系中除名了。
经济战也是战争的一种形态,既然是战争,必然存在恐慌情绪。所以在美国吹响制裁号角后,嗅觉灵敏又具有避险天性的资本纷纷出逃,卢布兑美元汇率当即暴跌30%,创历史新低。
图片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主权货币的暴跌,往往是经济崩溃的先兆。
因为主权货币的暴跌,一方面会在涟漪效应的扩散下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兑换的浪潮中,进而推动国内资本大规模外逃。企业少了,或者是没钱了,投入便会减少,投入减少又会使得产能下降,而产能下降的后果则是企业和工人收入下滑。
企业收入下滑意味着政府税收的下降;
工人收入下滑则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另一方面,主权货币暴跌将催生极为恶性的通货膨胀,钱变得不值钱了,居民购买力严重缩水。
七年前,南美多国主权货币因美元加息闪崩,紧随其后的高通胀致使这些国家经济一片混乱,左翼政府相继在沸腾的民怨中被赶下台去。至此,历时二十余年的南美左翼运动和去美国化的运动,整体陷入停摆状态。
图片
美国明显是想在俄罗斯身上复制阿根廷模式。
但有一点不同:他们对待俄罗斯,比对待南美更毒,更狠!
南美国家的货币危机发生在没有被踢出世界经济体系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能通过本国的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生活物资。但即便如此,民众们也无法忍受这一时之不便。
而美国给俄罗斯安排的剧本是,想卖的东西卖不出去,想买的东西买不到,这时再爆发货币危机的话,就不是经济危机那么简单了,而是物资危机,由此引发的社会混乱和民众的反对声,比起当年的南美国家甚至是苏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换作其他小国,估计早就举白旗投降了,但这一次,他们的敌人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大毛,反手一颗货币大伊万送给在座各位老爷。
图片
俄罗斯敢打卢布结算天然气这张牌,在于欧洲没有调整的时间窗口。
众所周知,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度很高,占比超过40%,石油要稍微小一点,但也有30%。没有俄罗斯的天然气,影响的不止是取暖做饭这些民生领域,整个欧洲的工业体系同样会出大问题。
这与欧洲的能源结构有关!
欧洲尤其是工业发达的西欧国家,新能源技术在21世纪初一骑绝尘,老早就开始搞电力去煤化:淘汰火电,重点发展核电和天然气发电。
但核电的技术起点高,后期的运转、维护、保养又很苛刻,所以除了法国核电建设有所成就之外,其他欧洲国家主要折腾的是天然气发电。截止去年,天然气发电量在欧洲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已经突破20%。其中,德国是12.2%,意大利是43%,荷兰是53%。
可以说,来自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供应,是欧洲工业体系在近十几年煤价飙升冲击全球工业格局的大环境下,依然能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原因之一。
一旦欧洲自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出现缺口,会发生什么?
首先是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发电成本大涨;紧接着发电成本大涨带动制造业成本大涨(工业是发电部门第一大用户);最后是大量工厂、企业倒闭,失业率迅速增长,居民游行,政治危机等等。
图片
美国不是没有解决方案,其实,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拜登一直在积极协调本国的LNG产能驰援欧洲,并施压中东增加原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沙特那边闹出动静了。
3月25日,也门的胡赛武装出动无人机和导弹对沙特境内的油气设施,展开新一轮大规模袭击。
图片
胡赛武装背后的大佬是谁?
伊朗!
利雅得马上就看懂了那边递过来的双簧!沙特外交部一名官员表示,这类攻击会影响沙特的生产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图片
言下之意,不是我们不帮忙,而是有心无力呀。美国知道沙特是装的,沙特知道美国知道他是装的,但那又怎样,给你一个台阶自个下了便是,难不成你敢出兵也门联合剿匪?
这下知道沙特这匪近些年为啥越剿越多了吧?
以前是的真剿,眼下是人情世故!
图片
随后,美国寻求帮助的另一个对象,阿联酋也站出来强调:俄罗斯永远是OPEC的一员,没有哪个国家的能源产量可与俄罗斯相比。
图片
退一万步讲,即使中东国家愿意增产油气资源,但你怎么运过去?
天然气跨洋运输需要LNG船,这种船被誉为民用船舶工业的桂冠,技术含量非常高,生产周期很长。目前全世界就中日韩三国在大规模接订单,年产量大约在40艘左右。但产量都被卡特尔150艘的超级大订单占完了,今年订货最早得等到2025年才能交付。
图片
当然,船的问题可以靠租解决,实在不行加价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
但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呢?
LNG的装卸是精密作业,需要停靠在有相应配套的港口或码头,如加注站接收站储存仓等。
而欧洲大陆国家因为用惯了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缘故,LNG码头就荷兰和西班牙才有,但接卸量跟不上,需要扩充。这里简单普及下,中石化在青岛的第一个LNG码头,设计年接卸616万吨,修建工时5年!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都修了5年,欧洲的老爷们打算用多久?五年还是十年?
别说5年,就算是3年,黄花菜也早凉了啊!
图片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欧洲没有调整能源进口线的时间窗口,未来五年内非俄罗斯的天然气不可!
因此,欧洲必须想尽千方百计获得卢布,用以支付天然气进口。
卢布与大宗商品直接挂钩,有卢布就有天然气,没有卢布就没有天然气,卢布的刚需属性甚至是稀缺属性不就一下上去了吗?既然是稀缺,价值必然随之水涨船高。
普京宣布用卢布结算天然气的措施后,卢布汇率从1:154.25的最低点迅速回升至1:100.5,汇率回抽近50%,货币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图片美元兑卢布汇率
这是俄罗斯的防守。
而战略大反攻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再次打击美国用暴力信誉值维持黑社会老大地位的核心逻辑
欧洲要想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首先要搞定怎么获取卢布的问题。苏联解体以来,卢布的币值并不稳定,不适合做外储,而以前欧洲和俄罗斯做生意的结算方式也多是美元或者欧元。这也就意味着,欧洲各大企业和银行的库存里压根没有卢布。
像欧俄能源进出口这种动辄几百亿上千亿美元的交易量,在普通市场上很难筹集到足够的卢布。
所以,欧洲能稳定且大量购进卢布的路只有两条:要么直接向俄罗斯央行购买;要么短期内加大对俄罗斯的出口力度,然后要求俄罗斯那边的对接企业用卢布结算!
前段时间,七国集团义正言辞的表示,拒绝以卢布结算俄罗斯能源,但稍后就曝出欧盟打算绕过制裁,从被列入黑名单的俄罗斯中央银行购买卢布,用来支付天然气的费用。嘴里说着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嘛。
图片
向俄罗斯央行购买卢布?等于是打破西方的金融制裁!
加大对俄的出口力度?等于是打破西方的贸易制裁!
不管他们如何选,结果都没啥区别:要把之前扔出去的屎,一口一口吃回来。
图片
如此一来,这场对俄全面经济战的局势就发展成了:作为进攻方的美国举整个阵营之力围剿俄罗斯,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还被俄罗斯四两拨千斤,打得节节败退,欧洲屈服了,美国没招了。
戎评以前给大家说过,美国这个黑社会性质的旧秩序能运转下去,主要是靠把得罪他的人打得体无完肤后树立起来的信誉值,说砍你全家就砍你全家,这样别的国家才会在担惊受怕中屈服于他。
图片
如今倒好,本来该一边倒的对俄经济全面战争,打成势均力敌,久攻不下的凡尔登绞肉机就已经够丢脸了。又被俄罗斯以卢布结算天然气反推一波,更是对美国依靠暴力信誉值维持统治地位的核心逻辑的战略性毁灭性打击,以后队伍更不好带了。
说白了,攻守之势已异,以前是美欧用金融武器压着俄罗斯打,现在是俄罗斯用能源武器压着欧美打!
势这个东西,在斗争中相当重要。随着欧盟屈服在俄罗斯的能源大棒之下,西方倒俄派分化是迟早的事儿,骑墙派只能继续骑墙,而第三世界挺俄派会更加团结,更加坚定。
第二、颠覆了美元霸权的核心逻辑
黄金美元霸权和石油美元霸权看似锚定物不同,但归根结底,美国做事的核心逻辑没有变:必须要把美元打造成类似于黄金和石油这类,走到哪里去都有市场需求的硬通货币,才能得到全球的广泛认可。美国确实做到了,在21世纪初的时候,提起硬通货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美元。
图片
但这种障眼法被俄罗斯以卢布结算天然气的方式打碎了:号称硬通货币的美元再硬,也仅仅是建立在硬通货物的基础上,没有硬通货物的支撑,你连一个屁都不如。
什么是硬通货物?
石油、天然气、粮食、矿产、黄金、木材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了、可以吃的实际商品!
你有美元又怎样?我不认,你照样买不着,跟一堆废纸无异。
最关键的是,目前身处乱世,各国对石油、天然气、粮食这类实际硬通货物的需求,要远高于美元这种一张纸几个符号的虚拟硬通货币。由此产生的涟漪效应可能会使得资源大国们对俄罗斯群起而效仿之,纷纷推出以本币结算能源出口的新机制。
再进一步往前看,不止是资源类大国,其他国家要求其优势产品必须以本国货币结算,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中国要求制造业商品需以人民币结算,印度要求棉花需以卢比结算。
所谓乱世,从旧帝国倾覆到新王朝建立之间,必然有一段天下割据,群雄并起的风云时代,国际政治体系是如此,国际货币体系亦是如此。
图片
总而言之,天然气结算卢布这一招,彻底颠覆了美元霸权的核心逻辑:
——乱世之中,霸权货币不再是硬通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刚需性需求的实际商品才是,它可以是资源类大宗商品,也可以是消费类工业成品。只要你的商品足够稀缺,足够无法替代,哪怕你的货币贬得亲娘都不认识了,那也足够“硬性”,足够“流通”!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关于欧洲闹气荒,说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
3月15日,彭博社发文指责中国将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转卖给欧洲谋取暴利。
图片
这批LNG液化天然气是中美世纪能源大订单的一部分,根据协议,中石化每年以350美元/km3的价格,从美国维吉液化天然气进口400万吨LNG,期限长达20年。
随着部分欧洲国家天然气现货价格已突破3000美元/km3,中石化已通过招标将三批LNG高价转售给欧洲,而且不用我们转运,货物直接从维吉LNG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Calcasieu Pass出口设施装载,再运往欧洲。省下一大笔燃油费不说,还赚了不少中间差。
至于是不是像网传的那样:一条赚10亿美元差价,45条船含泪共赚450亿美元,尚未可知。但欧洲天然气价格涨那么厉害,如果消息属实的话,估计也少不到哪里去。
这波啊,这波叫薅完美国的羊毛又薅欧洲的羊毛!
赚麻了,也笑麻了!
原本以为西方对俄罗斯的全面经济进攻是凡尔登绞肉机,进攻方占不到什么大便宜,但防守方也会损失惨重;现在才知道俄罗斯压根没想死守,而是主动出击打一场中途岛战役:防守方防守成功并展开战略大反击,夺得战场主动权,把进攻方打得晕头转向。
要我说,俄罗斯的操作,是真的稳中带骚啊!
图片
根据此前的消息,俄罗斯针对不友好国家购买本国天然气只允许以卢布结算的措施,将于今天也就是4月1日正式实施。有鉴于此,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度最高的工业大国德国,已在3月30日拉响一级警报,能源危机正高悬在欧罗巴大陆的上空。
图片
然而,俄罗斯的反击牌并没有打完!昨天,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俄罗斯应该扩大以卢布结算支付的商品清单,其中包括化肥、粮食、原油、煤炭、金属、木材、谷物等。
换言之,如果莫斯科愿意,世界第一大综合资源出口国随时可以将所有大宗商品的出口结算方式,统统换作本币结算。
这下该轮到拜登睡不着觉了吧?
图片
要想知道俄罗斯的战略大反击有多痛快,还得从美国的算计说起。
对待打仗,美国有两种态度:
倘若对方是卡扎菲这样的软柿子,没得说,亲自下场,展现我大美利坚武德充沛的传统。
图片
若是大毛这种动不动轮着大伊万跟你掰扯的硬茬,立马化身带胸罩的老母猪,嘴里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反正就不跟你硬碰硬,而是拐弯抹角玩各种阴谋诡计。
比如阿富汗战争。
当初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时候,美国采取了一明一暗双管齐下的应对方案,明的是武器援助,暗的则是发动粮食战争和石油战争。
即通过粮食禁运以及大幅压低国际油价打击苏联的财政收入和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1989年,苏联粮食缺口达到30%,头号加盟共和国缺口达到40%,但国际油价却在六年时间内由27.5美元/桶跌至14.4美元/桶,跌幅近50%,而与此同时苏联每年还要掏出大量的财政开支跟美国较劲。
结局可想而知,苏联在财政危机和粮食危机导致的社会混乱下,最终被抓住机会的美国用和平演变一波带走。
图片
美国在乌克兰也是这种打法。
在正面,不遗余力的援助乌军,试图让俄罗斯陷入战争泥沼,持续失血;
在侧面,纠集12国联军对俄罗斯发起全面经济进攻,配合正面战场,欲引爆内部危机促使其政权更迭,复刻苏东波大捷。
全面进攻的手段有两个,金融制裁和贸易制裁,简单来讲就是俄罗斯想买的东西买不到,想卖的东西卖不出去,等同于从世界经济体系中除名了。
经济战也是战争的一种形态,既然是战争,必然存在恐慌情绪。所以在美国吹响制裁号角后,嗅觉灵敏又具有避险天性的资本纷纷出逃,卢布兑美元汇率当即暴跌30%,创历史新低。
图片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主权货币的暴跌,往往是经济崩溃的先兆。
因为主权货币的暴跌,一方面会在涟漪效应的扩散下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兑换的浪潮中,进而推动国内资本大规模外逃。企业少了,或者是没钱了,投入便会减少,投入减少又会使得产能下降,而产能下降的后果则是企业和工人收入下滑。
企业收入下滑意味着政府税收的下降;
工人收入下滑则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另一方面,主权货币暴跌将催生极为恶性的通货膨胀,钱变得不值钱了,居民购买力严重缩水。
七年前,南美多国主权货币因美元加息闪崩,紧随其后的高通胀致使这些国家经济一片混乱,左翼政府相继在沸腾的民怨中被赶下台去。至此,历时二十余年的南美左翼运动和去美国化的运动,整体陷入停摆状态。
图片
美国明显是想在俄罗斯身上复制阿根廷模式。
但有一点不同:他们对待俄罗斯,比对待南美更毒,更狠!
南美国家的货币危机发生在没有被踢出世界经济体系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能通过本国的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生活物资。但即便如此,民众们也无法忍受这一时之不便。
而美国给俄罗斯安排的剧本是,想卖的东西卖不出去,想买的东西买不到,这时再爆发货币危机的话,就不是经济危机那么简单了,而是物资危机,由此引发的社会混乱和民众的反对声,比起当年的南美国家甚至是苏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换作其他小国,估计早就举白旗投降了,但这一次,他们的敌人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大毛,反手一颗货币大伊万送给在座各位老爷。
图片
俄罗斯敢打卢布结算天然气这张牌,在于欧洲没有调整的时间窗口。
众所周知,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度很高,占比超过40%,石油要稍微小一点,但也有30%。没有俄罗斯的天然气,影响的不止是取暖做饭这些民生领域,整个欧洲的工业体系同样会出大问题。
这与欧洲的能源结构有关!
欧洲尤其是工业发达的西欧国家,新能源技术在21世纪初一骑绝尘,老早就开始搞电力去煤化:淘汰火电,重点发展核电和天然气发电。
但核电的技术起点高,后期的运转、维护、保养又很苛刻,所以除了法国核电建设有所成就之外,其他欧洲国家主要折腾的是天然气发电。截止去年,天然气发电量在欧洲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已经突破20%。其中,德国是12.2%,意大利是43%,荷兰是53%。
可以说,来自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供应,是欧洲工业体系在近十几年煤价飙升冲击全球工业格局的大环境下,依然能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原因之一。
一旦欧洲自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出现缺口,会发生什么?
首先是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发电成本大涨;紧接着发电成本大涨带动制造业成本大涨(工业是发电部门第一大用户);最后是大量工厂、企业倒闭,失业率迅速增长,居民游行,政治危机等等。
图片
美国不是没有解决方案,其实,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拜登一直在积极协调本国的LNG产能驰援欧洲,并施压中东增加原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沙特那边闹出动静了。
3月25日,也门的胡赛武装出动无人机和导弹对沙特境内的油气设施,展开新一轮大规模袭击。
图片
胡赛武装背后的大佬是谁?
伊朗!
利雅得马上就看懂了那边递过来的双簧!沙特外交部一名官员表示,这类攻击会影响沙特的生产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图片
言下之意,不是我们不帮忙,而是有心无力呀。美国知道沙特是装的,沙特知道美国知道他是装的,但那又怎样,给你一个台阶自个下了便是,难不成你敢出兵也门联合剿匪?
这下知道沙特这匪近些年为啥越剿越多了吧?
以前是的真剿,眼下是人情世故!
图片
随后,美国寻求帮助的另一个对象,阿联酋也站出来强调:俄罗斯永远是OPEC的一员,没有哪个国家的能源产量可与俄罗斯相比。
图片
退一万步讲,即使中东国家愿意增产油气资源,但你怎么运过去?
天然气跨洋运输需要LNG船,这种船被誉为民用船舶工业的桂冠,技术含量非常高,生产周期很长。目前全世界就中日韩三国在大规模接订单,年产量大约在40艘左右。但产量都被卡特尔150艘的超级大订单占完了,今年订货最早得等到2025年才能交付。
图片
当然,船的问题可以靠租解决,实在不行加价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
但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呢?
LNG的装卸是精密作业,需要停靠在有相应配套的港口或码头,如加注站接收站储存仓等。
而欧洲大陆国家因为用惯了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缘故,LNG码头就荷兰和西班牙才有,但接卸量跟不上,需要扩充。这里简单普及下,中石化在青岛的第一个LNG码头,设计年接卸616万吨,修建工时5年!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都修了5年,欧洲的老爷们打算用多久?五年还是十年?
别说5年,就算是3年,黄花菜也早凉了啊!
图片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欧洲没有调整能源进口线的时间窗口,未来五年内非俄罗斯的天然气不可!
因此,欧洲必须想尽千方百计获得卢布,用以支付天然气进口。
卢布与大宗商品直接挂钩,有卢布就有天然气,没有卢布就没有天然气,卢布的刚需属性甚至是稀缺属性不就一下上去了吗?既然是稀缺,价值必然随之水涨船高。
普京宣布用卢布结算天然气的措施后,卢布汇率从1:154.25的最低点迅速回升至1:100.5,汇率回抽近50%,货币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图片美元兑卢布汇率
这是俄罗斯的防守。
而战略大反攻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再次打击美国用暴力信誉值维持黑社会老大地位的核心逻辑
欧洲要想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首先要搞定怎么获取卢布的问题。苏联解体以来,卢布的币值并不稳定,不适合做外储,而以前欧洲和俄罗斯做生意的结算方式也多是美元或者欧元。这也就意味着,欧洲各大企业和银行的库存里压根没有卢布。
像欧俄能源进出口这种动辄几百亿上千亿美元的交易量,在普通市场上很难筹集到足够的卢布。
所以,欧洲能稳定且大量购进卢布的路只有两条:要么直接向俄罗斯央行购买;要么短期内加大对俄罗斯的出口力度,然后要求俄罗斯那边的对接企业用卢布结算!
前段时间,七国集团义正言辞的表示,拒绝以卢布结算俄罗斯能源,但稍后就曝出欧盟打算绕过制裁,从被列入黑名单的俄罗斯中央银行购买卢布,用来支付天然气的费用。嘴里说着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嘛。
图片
向俄罗斯央行购买卢布?等于是打破西方的金融制裁!
加大对俄的出口力度?等于是打破西方的贸易制裁!
不管他们如何选,结果都没啥区别:要把之前扔出去的屎,一口一口吃回来。
图片
如此一来,这场对俄全面经济战的局势就发展成了:作为进攻方的美国举整个阵营之力围剿俄罗斯,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还被俄罗斯四两拨千斤,打得节节败退,欧洲屈服了,美国没招了。
戎评以前给大家说过,美国这个黑社会性质的旧秩序能运转下去,主要是靠把得罪他的人打得体无完肤后树立起来的信誉值,说砍你全家就砍你全家,这样别的国家才会在担惊受怕中屈服于他。
图片
如今倒好,本来该一边倒的对俄经济全面战争,打成势均力敌,久攻不下的凡尔登绞肉机就已经够丢脸了。又被俄罗斯以卢布结算天然气反推一波,更是对美国依靠暴力信誉值维持统治地位的核心逻辑的战略性毁灭性打击,以后队伍更不好带了。
说白了,攻守之势已异,以前是美欧用金融武器压着俄罗斯打,现在是俄罗斯用能源武器压着欧美打!
势这个东西,在斗争中相当重要。随着欧盟屈服在俄罗斯的能源大棒之下,西方倒俄派分化是迟早的事儿,骑墙派只能继续骑墙,而第三世界挺俄派会更加团结,更加坚定。
第二、颠覆了美元霸权的核心逻辑
黄金美元霸权和石油美元霸权看似锚定物不同,但归根结底,美国做事的核心逻辑没有变:必须要把美元打造成类似于黄金和石油这类,走到哪里去都有市场需求的硬通货币,才能得到全球的广泛认可。美国确实做到了,在21世纪初的时候,提起硬通货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美元。
图片
但这种障眼法被俄罗斯以卢布结算天然气的方式打碎了:号称硬通货币的美元再硬,也仅仅是建立在硬通货物的基础上,没有硬通货物的支撑,你连一个屁都不如。
什么是硬通货物?
石油、天然气、粮食、矿产、黄金、木材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了、可以吃的实际商品!
你有美元又怎样?我不认,你照样买不着,跟一堆废纸无异。
最关键的是,目前身处乱世,各国对石油、天然气、粮食这类实际硬通货物的需求,要远高于美元这种一张纸几个符号的虚拟硬通货币。由此产生的涟漪效应可能会使得资源大国们对俄罗斯群起而效仿之,纷纷推出以本币结算能源出口的新机制。
再进一步往前看,不止是资源类大国,其他国家要求其优势产品必须以本国货币结算,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中国要求制造业商品需以人民币结算,印度要求棉花需以卢比结算。
所谓乱世,从旧帝国倾覆到新王朝建立之间,必然有一段天下割据,群雄并起的风云时代,国际政治体系是如此,国际货币体系亦是如此。
图片
总而言之,天然气结算卢布这一招,彻底颠覆了美元霸权的核心逻辑:
——乱世之中,霸权货币不再是硬通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刚需性需求的实际商品才是,它可以是资源类大宗商品,也可以是消费类工业成品。只要你的商品足够稀缺,足够无法替代,哪怕你的货币贬得亲娘都不认识了,那也足够“硬性”,足够“流通”!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关于欧洲闹气荒,说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
3月15日,彭博社发文指责中国将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转卖给欧洲谋取暴利。
图片
这批LNG液化天然气是中美世纪能源大订单的一部分,根据协议,中石化每年以350美元/km3的价格,从美国维吉液化天然气进口400万吨LNG,期限长达20年。
随着部分欧洲国家天然气现货价格已突破3000美元/km3,中石化已通过招标将三批LNG高价转售给欧洲,而且不用我们转运,货物直接从维吉LNG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Calcasieu Pass出口设施装载,再运往欧洲。省下一大笔燃油费不说,还赚了不少中间差。
至于是不是像网传的那样:一条赚10亿美元差价,45条船含泪共赚450亿美元,尚未可知。但欧洲天然气价格涨那么厉害,如果消息属实的话,估计也少不到哪里去。
这波啊,这波叫薅完美国的羊毛又薅欧洲的羊毛!
赚麻了,也笑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