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国搞了个大项目,唯独不带中国,如今出了问题却求中国帮忙
2018-08-18 07:49:50
印度在2013年提出一个“BBIN”计划,即建立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四国间的区域合作网络。与美欧日企保持紧密联系,却将中资被拒之门外。如今已经5年了,“BBIN”状况堪忧,印度却突然想起中国来。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人民党马达夫在访问中国期间,在15日称,印度政府正计划连接该国东北各邦和孟加拉国吉大港之间基础设施交通。马达夫示意此项目欢迎中国企业的参与,并介绍道印度正在进行的“BBIN”计划,称中国可以从中获益。
来源:印度快报
其实这个计划的提出是有一些渊源的,在2013年,中国访印时提出了一个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的设想,但由于印度百般拖延,加上莫迪上台后,另立门户,就自己提出了这个“BBIN”计划,但由于效率低下,如今建成的路段仅2条。
因为中印之间存在领土主权争议,所以马达夫则称,未来如果两国在某个地区有互利的安排,就会允许进入,如果有什么顾忌就不会允许。
中印之间的合作和冲突都是由来已久,今后也将继续持续这种状态。但是与印度的合作也会存在很大的风险,首先是印度的政治制度,党派间的内斗严重,常常被人调侃“政令不出新德里”,而且印度的国际信誉评级相对较差,因此,与印度合作需要更加警惕。
近段时间,中印之间的关系似乎有所缓和,虽然在藏南问题上,双方一直在对峙,但始终没有撕破脸皮。这与双方逐渐成熟的政治理念有关,同时,莫迪上台后,非常重视经济,中印关系得以有所进展。因此,中印的合作在合理的状况下也能双赢。
中印经济竞争一直被喻为“龙象之争”,但事实上,中印经济之间有很多互补的地方。从产业结构来看,印度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直接跳到三产业,而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原先中国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好符合了印度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结构,由此中国逐渐向产业链上游转移,而印度也可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印度有着十几亿的人口,几乎是除中国以外最有潜力的市场,中国企业近几年也开始持续向印度市场发力,未来,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会更多、更深入,因此,中印相互合作将会是未来的大势,但同时,鉴于印度的国情,中国应当更加注意。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人民党马达夫在访问中国期间,在15日称,印度政府正计划连接该国东北各邦和孟加拉国吉大港之间基础设施交通。马达夫示意此项目欢迎中国企业的参与,并介绍道印度正在进行的“BBIN”计划,称中国可以从中获益。
来源:印度快报
其实这个计划的提出是有一些渊源的,在2013年,中国访印时提出了一个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的设想,但由于印度百般拖延,加上莫迪上台后,另立门户,就自己提出了这个“BBIN”计划,但由于效率低下,如今建成的路段仅2条。
因为中印之间存在领土主权争议,所以马达夫则称,未来如果两国在某个地区有互利的安排,就会允许进入,如果有什么顾忌就不会允许。
中印之间的合作和冲突都是由来已久,今后也将继续持续这种状态。但是与印度的合作也会存在很大的风险,首先是印度的政治制度,党派间的内斗严重,常常被人调侃“政令不出新德里”,而且印度的国际信誉评级相对较差,因此,与印度合作需要更加警惕。
近段时间,中印之间的关系似乎有所缓和,虽然在藏南问题上,双方一直在对峙,但始终没有撕破脸皮。这与双方逐渐成熟的政治理念有关,同时,莫迪上台后,非常重视经济,中印关系得以有所进展。因此,中印的合作在合理的状况下也能双赢。
中印经济竞争一直被喻为“龙象之争”,但事实上,中印经济之间有很多互补的地方。从产业结构来看,印度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直接跳到三产业,而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原先中国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好符合了印度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结构,由此中国逐渐向产业链上游转移,而印度也可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印度有着十几亿的人口,几乎是除中国以外最有潜力的市场,中国企业近几年也开始持续向印度市场发力,未来,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会更多、更深入,因此,中印相互合作将会是未来的大势,但同时,鉴于印度的国情,中国应当更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