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的这一招令台湾当局惊慌失措

2018-03-23 12:28:03   

上月底,国台办低调地对台打响了“开春第一炮”,宣布出台《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惠台三十一项措施”),十二条措施涉及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另外十九条措施涉及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此次惠台措施开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部门之多,都前所未有。


这一政府直接给台湾同胞送去的“大礼包”被一些台媒形容为“对两岸关系丢下一颗震撼弹”。台湾政治评论员黄智贤表示:“每一条举措都确确实实地表明,两岸本是同胞,不再分你我;每一条举措都是大陆打开大门,给同胞的关爱和拥抱”。


针对这些惠台措施,著名台独分子“行政院长”赖清德三月六日在接受质询时表示,“希望国人了解,中共最后的目标就是要并吞台湾,因此不论是九二共识、‘惠台’或本质上是‘利中’的政策等,目的就是要并吞台湾”。首先,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赖所谓“并吞”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此外他讲这些话无非就是在向台湾民众喊话,让他们“不要信,因为那些都是大陆的阴谋”。台湾的老百姓会听信赖清德的“规劝”吗?


民调结果令台湾上下始料不及


针对这一问题,台湾《远见》杂志在前天公布了之前几日所作的民调。内容令全岛朝野大跌眼镜。杂志对1000多位18岁以上、居住在台湾20县市的民众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访问,结果显示,一向被认为是“天然独”的18至29岁台湾年轻人,10年前认为大陆对台不友善的比例高达50.8%,为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然而在10年后的今天,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39.8%,反而成了所有年龄层中最低的。对大陆友善占比也从35.5%增加至40.8%,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群体。数字的消长反应了台湾年轻一代对大陆的看法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巨大变化。


尽管一些受访者认为大陆政府对台湾不一定友善,但当问到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去大陆发展,包括投资、工作或求学,仍有41.7%的人表示愿意。相比《远见》杂志今年二月发布的“2018台湾民心动向调查”中的36.6%,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数字竟然又上涨了5.1%。更有59.6%的年轻人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去大陆发展。在知道惠台措施的被调查者里,则有61.6%的年轻人表示,在惠台措施后还会增加到大陆发展的意愿。以县市为单位看,其中科学园区与工业区密度最高的桃园、新竹、苗栗地区民众赴大陆发展的意愿最高,为51.1%。


《远见》杂志认为,这一民调结果凸显出台湾人才流失的重大隐忧——即使在认为大陆对台友善的民众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71.5%)觉得惠台政策将造成台湾人才流失。面对这一政策将要给台湾社会带来的显著影响,民众普遍(68.5%)表示对“政府”的应变能力没有信心。


台当局的荒谬应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大陆惠台政策的巨大压力之下,台当局的表现完全可以用荒腔走板来形容。“行政院”原定于本周一公布应对方案,但是赖清德13日答询时表示资料还需进一步整理,拖到了前天才终于公布针对大陆三十一条惠台措施的所谓“因应对策”。台当局的第一个“对策”是改名字——“行政院”指示各“部会”统一称呼“以正视听”,将“惠台”改为“对台”。赖“院长”本人在立法院答询的时候也都使用“对台”措施来称呼大陆的三十一项惠台政策。


执政党民进党指望在惠台政策的名称上动点手脚台湾民众就不会“上当”跑到大陆去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确实有些可笑。连台湾本地的政治评论节目都忍不住嘲讽当局是在玩文字游戏。世新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游梓翔在文章中指出,“行政院”针对大陆的三十一条惠台措施“把‘惠’字消个音或用立可白涂掉,补个‘对’字上去,大陆的‘惠’台措施就立刻破功了,果然厉害!‘警告’加‘正名’,只是显得蔡当局无计可施而已。”


“文攻”过后,还有“武吓”。台“教育部”警告大学教师,以专案或专职方式参与大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明显违法,教育部不会放行,政府也将严格处理。前“政务委员”高思博认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恐吓。大陆推出的惠台政策中有一项规定,台湾同胞可以在大陆申请科研经费。台当局就可能利用这一点,把敢去大陆申请科研经费的台湾人套到台湾《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三十三条中的“台湾地区人民非经各该主管机关许可不得所担任大陆地区党务、军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机关()、团体之职务或为成员”,然后认定违法。


尽管“行政院”和“教育部”如此威逼胁迫,台教育界人士依然认为人才“西进”是大势所趋。台高雄师范大学校长吴连赏直言,“西进对积极度高的年轻助理教授势不可挡”。台实践大学校长陈振贵和台交大副校长陈信宏也认为这些年大陆对人才很“敢开条件”,未来会产生连锁效应,接连吸走台湾高教人才。


台当局除了“文攻武吓”,指责大陆推出的三十一项惠台大礼包“名为惠台,实则‘利中’”之外,亦喊出了“壮大台湾,无畏挑战”的口号。“行政院副院长”施俊吉在记者会上公布“八大强台策略”,包括提升学研人才奖励、强化新创发展动能、强化员工奖酬工具、优化医事人员工作环境、加强保护营业秘密、强化产业创新升级、扩大股市动能和发展影视产业,并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自由、民主、法治是核心价值与优势,更是两岸最大差异”,“政府会致力维护经济自由开放及保障人权生活方式。人才只有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其能量”。


《联合早报》刊文称“强台政策”中多数内容不新,成效也有待检验,令外界质疑“总统”蔡英文对北京当局的“穷台、笨台”战术无计可施。台湾世新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游梓翔也认为“强台策略”名称强壮内容虚弱,他说,“并不是下个官样标题,或是凑个一大堆文字,就叫做因应策略。就以针对年轻博士人才的因应策略为例,大陆的是提供聘任博士人才为教授的完整配套,涵盖科研、安家、薪资等细节,包括福建的千人和长三角的百人以上规模,这是‘扩大延聘博士后’和模糊的‘扩大弹性薪资方案’能回应得了的吗?”


台湾前“立法委员”孙大千指出,这些口号性的计划“空洞无奇、避重就轻、旧瓶新酒”。他认为当局没有能力筹措足够的经费或制定相关的法律推动这些所谓的策略,并毫不客气地表示“中国大陆的‘三十一项措施’究竟是‘惠台’还是‘利中’?‘行政院’的‘八大政策’到底是‘强台’或是‘误台’?在不久的将来,台湾的企业、人才和资金,会以实际行动,证明给大家看。”


台湾社会当下面临的种种危机


面对中国大陆推出的惠台大礼包,台当局缺乏与之抗衡的实际方法,只能挥舞“民主”“自由”“法治”的意识形态大旗,这正是蔡英文上台这两年民进党劣政的缩影。蔡英文的满意度每况愈下,大部分民调(无论绿营蓝营)都显示有超过半数的群众对蔡“政府”不满。


民进党和蔡英文骗选票得心应手,但是执政无能,竞选前和当选后主张迥异,政策和政见反复无常。民进党竞选前喊出“我是人,我反核”的无脑口号,编造出一个不切实际的“2025非核家园”目标。执政之后台湾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断电、缺电危机和中南部地区严重的空气污染,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现在政府又决定重新启动核二厂。民进党长期鼓吹台独,称“中华民国”为流亡政府。上台之后迫于各方压力又不敢真独,反而改口说“一直捍卫‘中华民国’”的存在。


民进党上台之后一意孤行,推动多项“改革”,比如成立“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借追缴党产和组织财产对国民党进行全面清算;制定“促进转型正义条例”,打着“清除威权象征”和“还原历史真相”招牌去实行“去蒋”和“去中”的政治议题;进行“年金改革”,削减军人、公务员和教师的退休金(因为军公教老人较少支持民进党),去讨好在经济衰退背景下广大低薪的年轻选民,等等。台湾人民需要这种罔顾民生、民心和民意的“民主”吗?


除此之外,民进党治下的台湾社会泛政治化和“绿色恐怖”事件层出不穷,其党同伐异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2014年“太阳花”暴民占领立法院和行政院,并破坏公务、随地便溺的案件被撤告;年底王炳忠等四位支持一中原则的新党人士被当局在清晨非法抓走;今年一月民进党“立法院”党团阻挠曾在马英九“政府”任职的准校长管中闵赴任台大校长;二月底台独分子往蒋介石的棺柩泼红漆,未遭“宪兵”制止,之后竟还大摇大摆地开记者会撕扯“国旗”。台湾人民需要这种守序良民基本生活的“自由”会被威胁,而极端分子行恶的“自由”不会被惩治的“法治”吗?


台湾当局引以为豪的“自由”“民主”“法治”正在失去它们的光环。民进党靠许下各种无法实现的诺言欺骗选民当选,上台之后用搞意识形态斗争、炒作族群对立的方式掩饰自己执政无能的窘况。台湾地区当前所实行的西方民主制度成了他们行恶有效的工具和武器。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老百姓,首先追求的无非是安居乐业。凡是不顾民生、背离广大群众利益的“主义”,表述得再漂亮最终也一定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民进党全面执政后,今天的台湾只有愈演愈烈的党争和民粹。前“总统府”发言人罗智强说,蔡英文和民进党唯一交出的“政绩”就是滥用职权、清算对手政党、公然践踏“司法”、建立绿色新威权。


台湾《中国时报》刊文指责蔡英文自“当选”以来,只在意去中国化、意识型态之争,不仅令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也导致台湾投资环境千疮百孔,从缺电、缺工、缺水、缺地再到缺才,投资环境的恶化,让企业留台困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文渊忍不住感叹,“台湾环境不敢投资”。“立委”费鸿泰指出,台湾年轻人的低薪正在变成一种趋势,台湾的年轻人包括其他大部分的人对他们个人的前景和未来不保持希望。


曾在北大演讲“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的台湾前“文化部长”龙应台现在看到了台湾政党的频繁内斗和社会的衰败气象,也开始改口说“我会对台湾的前途非常非常的忧虑”;而靠空谈“小确幸”上台的蔡英文,现在却“无法提升经济水平,连民生物品低价的‘小确幸’也无法维持”。


大陆在历史大潮中的果断


2014年,由绿营煽动的民粹运动导致《两岸服贸货贸协议》的流产让大陆意识到了台湾政客的颠倒黑白和冥顽不化,所以这次跳过了台湾两党,单方面推出惠台措施,直接诉诸台湾大众,拉拢民心,实为神来之笔。《南华早报》认为这无异于把两岸统一之后的公共政策提前实现。


民进党精于骗选票和党争内斗,只会高呼“自由”“民主”“法治”和“台独”的口号,但到任后执政无能,“口惠而实不至”。相比之下,中国大陆政府面向台湾同胞推出的惠台三十一项措施,则展现出了务实的态度和宽广的心胸。就像很多台湾网友说的:“我们还在抢卫生纸,大陆已经来抢人才了”。


《大学》道,“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主席同志也曾讲,“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大陆发展进步。”诚然,两岸综合实力的较量才是台湾问题解决的核心。只有我们自身持续发展和进步,才能增强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良政才能吸引人才,收复台湾人民心是收复台湾岛国土的前提条件。


台湾时事评论员陈凤馨认为,“真正吸引台湾年轻人的不是几项惠台措施,而是具备强大经济实力的大陆所提供的希望、机会和未来。新一代民众在成长的过程中目睹了中国的崛起,在其中真切地看到了希望、机会和未来。”


兵法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大陆在民心的争夺中无疑已经掌握了“势”,也难怪文章之初提到的《远见》民调中显示六成的台湾年轻人愿意赴大陆发展,七成的民众认为大陆的政策将加速台湾人才流失。


美国现在通过了《台湾旅行法》,在国内的法律层面允许台美“高层互访”。这并不能改变中国台湾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浪潮,只会帮助大陆更早下决心解决台湾问题而已。多行不义必自毙。中国大陆届时会采取全面行动,让敢于互访的台美“高层”都付出代价。


台湾的“执政”群体如果只是继续像蔡英文和赖清德这些政客一样自欺欺人,妄想着把台湾当作外交筹码的美国前来“解救”,却指责真正心念台湾的大陆有“害台”阴谋,威逼利诱台湾民众不要去日新月异的大陆发展,却找不到实际方法善待自己的人民使台湾地区富强,最终必然难以阻止台湾人民“用脚选择”祖国的和平统一。


(作者戴雨潇是纽约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