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装直升机头上终于顶了个“黑帽子”:美俄两军武直早都有了
2017-02-26 15:36:23
本月23日,网络上出现了一架涂有机身编号且装有桅顶雷达的直-19型武装直升机正在进行训练飞行的照片。这说明装有桅顶雷达的直-19已经正式列装解放军陆军部队。那么这个桅顶雷达到底是哪种雷达,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就从技术角度去解读一下这种直升机桅顶雷达。
在现代战争中,武装直升机是夺取超低空制空权和制海权最有效的武器,由于直升机通常要贴近地面做超低空飞行,其机载雷达必须能在有严重地杂波的条件下工作。而在地杂波很强的环境中,毫米波容易甄别,且天线尺寸较小,适合在直升机和导弹上安装。通过试验还证实,在35GHz的Ka波段附近,毫米波回波的信噪比较高,而地杂波最弱。因此武装直升机机载毫米波火控雷达大都选择35GHz作为其工作频段。那么直-19的桅顶雷达是不是就是它的火控雷达呢?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从直-19的宣传视频来看,桅顶雷达罩内安装的有源毫米波雷达与我国陆军已装备的单兵和车载战场监视雷达倒是有几分相似。
2016年《解放军报》曾刊登了介绍我国在毫米波雷达研究的成就。文中介绍我国陆军已装备了拥有战场监视能力的高分辨率毫米波成像雷达。这种雷达可以穿过草丛、树林、墙壁、甚至地表,对动态目标和静止隐蔽目标进行探测,并同步显示在显示屏上。这相当于给装备安上了“透视眼”。对战场动态情况的了解起到了极大的有利作用。降低功能的毫米波雷达的尺寸和重量都大幅下降,如我军已装备了BS-903单兵战场侦查雷达,就只保留了毫米波雷达的动目标识别能力。同时我军新一代坦克和步兵战车上的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也属于毫米波雷达,有消息称,这种敌我识别系统可能有简单的探测能力。
为了使雷达具有最宽的视野,同时使直升机具有最好的隐蔽性能,毫米波雷达大都采用了桅顶安装技术,将雷达安装在了旋翼上方。这样,武装直升机对目标进行探测时只露出雷达天线部分就可以了,机体大部分都隐藏在高大树木或建筑物等隐蔽物后面,减少了被敌人发现的概率,使直升机暴露在敌防空系统下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
目前,世界航空大国基本都拥有自己的直升机载毫米波雷达。美国陆军阿帕奇直升机拥有知名的“长弓”毫米波火控雷达,该雷达有三种工作模式。地面目标瞄准模式开启时,雷达对地面上的运动目标、固定目标以及悬停或飞行的直升机、低空飞行的固定翼飞机进行搜索、分类和优选。空中目标瞄准模式状态下雷达可在360°范围内全方位搜索,检测距离可达8公里,但对地面目标不做显示和处理。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以地形回避模式工作的雷达可以探测直升机2.5公里范围内的地形,并在显示器上显示出直升机前方0.1~2.5公里范围内的地形轮廓和障碍物信息。
与AH-64D相比之下,俄罗斯米-28N型直升机的桅顶雷达罩要显的大的多,这是因为米-28N安装的“劲弩-L”雷达采用的是机械扫描天线,能为直升机提供360°全方位空域覆盖,对防空导弹的探测距离为5公里,最近俄罗斯已经将“劲弩-L”改进为“劲弩-D”雷达,该雷达重量仅为29公斤,采用至于机身表面的尺寸为32cm×27cm的4副固定平面天线,所以最新型的米-28直升机上反而不见了桅顶球。这种改进的主要优点就是简化了安装,克服了补偿旋翼速度和经旋翼州连接天线与雷达收发信机引发的各种问题。改进后的“劲弩-D”探测距离也增加到了10公里。由于毫米波雷达对地形的优秀探测能力,其实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直升机,都对毫米波雷达有广泛的需求,随着毫米波雷达技术的发展,毫米波雷达在直升机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