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豪:90后学神都当博导、教授了,她们为什么能做到?
2017-08-25 11:18:48
浙大首位90后美女博导:号称学神
近日,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浙江大学90后美女教授杨树的传奇故事刷屏了。
这位年轻的杨教授出生于1990年6月5日,20岁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4岁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

据公开报道,杨树是首批香港博士奖学金获得者,已在TED、EDL、IEDM、APL等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数十篇。她的研究成果目前已被工业界杂志如《CompoundSemiconductor》、《Semiconductor Today》等广泛引用。
凭借这些耀眼的成绩,她入选了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相比于去年年初公布的第十一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这次不但“85后”的比例明显增多,而且“90后”也首次出现。
对于“90后”入选有多难,我们来看看这批入选者的年龄区间统计数据。
从统计的结果看,1975-1979年龄段的有125人,1980-1984年龄段的有375人,1985-1990 年龄段的有 63人,1990年出生的有2人,从年龄分布来看,1980-1984年龄段成为青年千人计划的绝对主力军,占据了66.37%的比例,而“85后”的占比仅为11.15%,而两位“90后”在其中只是占到了0.35%的比例。
90后牛津女博士后回国当教授,
学生叹其太漂亮
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最终公示名单中,除了杨树,还有另一位90后成员,她就是出生于1990年5月的电子科技大学美女教授刘明侦。

18岁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习
21岁以全系第一名毕业
22岁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
23岁Nature发表论文,
24岁拿下牛津博士,
25岁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教授,
26岁入选第十二批“青千”,牵头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助推电子科技大学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
读博期间,她所在的团队主攻以卤化物钙钛矿材料为核心的太阳电池器件。她在《自然》正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完全摒弃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结构,利用真空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了高效的平面异质结结构的钙钛矿太阳电池,为该电池的科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认识。
仅三年时间,Google 学术目前引用量已超过2700次,成为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内他引次数最高的三篇论文之一。
23岁的刘明侦博士也成为在Nature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最年轻的中国女学者。

“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为了抢时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实验,钻在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刘明侦说,“到2013年4月底终于实验成功了。”从研究材料到发表论文,刘明侦仅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抢在了本领域的最前端获得研究成果。
2015年10月10日,刘明侦正式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与该校签订协议到微固学院工作。刘明侦说,作为重庆人,一直有浓厚的川渝家乡情结,她愿意放弃在英国的职位回到中国,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下定决心要为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尽自己的力量。
“还长这么好看,太不公平了…”
杨树和刘明侦这两位高颜值学神,带着90后的标签向我们宣布——他们走向了学术前台。引发网友热议:
好羡慕浙大和电子科大的同学,
老师可能比自己年龄还小……
如果大家注意,近些年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80后们开始,越来越多非常年轻的教授、硕导或博导出现,他们都是顶尖的科研人员,甚至已经开始成为学科带头人。譬如,我们的航天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只有三十来岁。这种情况,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印象中,过去大多数情况下,读完博士少说都三四十岁了,很多都在四十岁之上。那么,为何近些年出了那么多年轻的精英呢?怎么就出现了那么多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博导呢?
在占豪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四点:
一、经济发展了,天才可以更加专心于自己有天赋的领域。
我国经济发展了,教育投入增加了,孩子们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得到了各种学习尝试。经过尝试,他们有更多机会进入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可以更加专心地在自己有天赋的领域学习、发展。
二、我国基础教育人口基数巨大,巨大的基数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锻炼出了一批善于学习和研究的“学霸”、“学神”。
很多人诟病中国基础教育,但如果看一看中国从民国到今天的教育发展情况,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成就。想想看,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超过80%,但截止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这意味着我国每10个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中,就有4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有了这样的基础教育,有了快速扩张的大学教育,才有了今天那么多“学霸”、“学神”的出现。而且,这些人都是在高考的压力下锻造出来的,往往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教育为美国科研输送了大量人才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良好的经济支撑使得这些有天赋的孩子能不受任何阻碍地向前奔跑。
1950年代初,哈工大一个专业三十多个人,最终能够毕业的只有16个,完成学业的人数不足入学人数的一半。为什么?原因是营养跟不上,身体跨了不得不退学。经济支撑,永远是一切的基础。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家庭的收入水平大多数情况下都足以支撑孩子专心学业,这就使得那些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心无旁骛,可以一心向前奔跑。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取得成绩当然就会更有效率。想想看,为啥民国时期出来精英大多都是来自富裕家庭?根本原因就是家庭能够支撑他们跑一段路,到一个平台上去。现在,情况要好得多,从国家、社会一直到家庭,都能支撑努力有天赋的孩子快速成长,所以那些年轻精英就多起来了。
四、国家求才若渴给了这些年轻人施展的舞台。
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了爆发期,各个领域对人才都极度渴求,我们的政府更是对人才求贤若渴,所以才有了“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各种人才计划。
譬如,像武汉市政府甚至专门成立了招财局,专门招徕各种人才。前些天,武汉组织部长杨汉军作为招才局长代表武汉市随湖北省代表团展开全球引才,生命的最后11天在欧洲行程1.8万公里,参加24场公务活动和人才座谈会,回武汉当天30多个待批文件夹,垒起两尺多高,来不及倒时差又连夜把文件签完,结果回汉两天后的8月9日直接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武汉还为各种人才提供了廉价的人才公寓,可谓求贤若渴。
事实上,全国各地都在拼命招徕人才,出台了各种政策,为人才提供了各种扶持。这么一来,像上述两位“学神”级的人才就成了争抢对象,就有了发挥的舞台,我们也就看到了90后的学科带头人和90后的博导。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努力,但同样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我们的老一辈,他们在中华精神的激励下,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很多奇迹(譬如用算盘珠子算出核弹数据,并据此完成核试验,那简直是神一样的“传说”)。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我们就可以看出,老一辈人有老一辈人的智慧与风骨,新一代人有新一代人的能力和突破,这既是精神与文化的传承,更是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活在21世纪,我们能看到更多精彩,我们应该为那些新一代的精英们鼓掌喝彩,我们也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引导21世纪的中国不断前进,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几代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