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未来十年,中国的“硬功夫”会练成什么样?

2016-04-12 09:35:22   

2016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距陈经发表《中国的官办经济》,也正好相距10年。作者希望对中国十个领域的宏观发展大势进行预测,时间范围大致是2016-2026年。】

1. 科技与军事实力大爆发

在科技与军事领域,中国已经迎来了历史最好的时期,会有爆发式的成长。这将是未来10年中国最好的消息。现代社会,科技对国家发展具有最基础的重要性,所以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事。

军事实力爆发的势头在几年前已经初现端倪。2011年初,四代机J-20横空出世,对中国军迷是一个特别振奋的标志性事件。之后航母、舰载机、大运输机、高超音速飞行器等先进武器不断亮相。和之前的困难局面相比,军工领域可以说是气势如虹,好消息不断。未来10年延续并扩大这个好势头,军事实力爆发式成长,是可以预期的。                                                                                 军事实力大爆发,关键是在先进武器研发上与美国堂堂正正地正面较量。以前差距太大,军迷们幻想中国从山洞里拿出秘密武器对抗美国的逼人攻势,在2000年时与台湾网民使劲讨论台海战争怎么攻防,这实际是底气严重不足。

中国财力物力远比过去强得多,完成了关键研发,许多武器装备的数量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增长。种岛这样的动作,也比其它国家要快得多。但有些国之重器,如航母、核潜艇的建造受到更复杂的条件限制,不可能实现“下饺子”的盛况,在10年内仍将与美国有较大差距。

即使如此,以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为基础,如果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中国也不会居于劣势,这和过去苏联的军事发展模式根本不同。美国维持性的军费开支过于庞大,一年五六千亿美元,接近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相比之下中国军费的超常规发展是以整体实力的增长为基础的,占GDP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5%附近,规模可控,更为有利。中国跟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被拖死的将是美国。美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高达4%,远高于中国,已经对经济构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是军工利益集团绑架国家的典型表现。

更为基础,也更值得论述的,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大爆发。

在学术科研领域,中国已经超过除了美国之外的所有发达国家,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科研强国,超过传统的科研强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这个结论对于学术界以外的人士,可能会一时难以相信。但对科研人员而言,这就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

早在2007年,中国每年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总数就是世界第一了。不过那时有人可能会认为主要是垃圾论文。但是到2015年,连续6年SCI论文总数世界第二,进入统计的论文质量要高一些了,虽然也免不了全球科研共同体共有的论文泡沫问题。最近几年的发展是,高水平论文的数量迅速上来了。

2014年12月,自然出版集团公布了2014年的“自然指数”统计结果,这个指数统计的是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各国科研产出的一个很好的度量。美国第一,18643。中国第二,5206。德国第三,4077。四到十位是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韩国。俄罗斯不在前十之中。再从这个指数的增速看(相比2013年),只有中国是14.9%的高速增长。美国下降0.8%,其它国家要么下降,要么增个1-2%。而且中国的增长还在加速,2015年1月至12月的年度数据变为6480,增长24.5%。如果这样的速度持续下去,中国的自然指数将在3.5年后追上美国,即2020年左右。

自然指数中研究机构的加权分数计数(WFC)排名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汤森路透搞了科研大数据挖掘,统计了2015年10个科学领域中100个热点前沿和49个新兴前沿的数据。美国在143个前沿中有核心论文,其中108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排名第一。中国在82个前沿中有核心论文,核心论文数排第一的前沿有16个,超过英国(10个)、德国(8个)以及法国和日本(2个)。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19个前沿中,中国核心论文数排名第一的有9个前沿,而美国排名第一的有7个。以这个指标衡量,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排世界第一。

中国有很多大学与科研院所,其中不少水平较低,为了生存就大量炮制垃圾论文。其实任何国家都是这样,包括美国。许多人一提中国的科研就一通炮轰,是因为他们接触的范围只到这些灌水的单位。但中国的一流院校近年来科研水平突飞猛进,已经可以和美国二流大学相比了。从海归人员到国内大学找工作明显可以看出来,晚回来几年,情势就完全不同了,人才档次水涨船高,找个好职位越来越难。从大学科研人才看,中国已经过了青黄不接的年代,新一代年青人顶上来了。海归人员的水平越来越高,自己培养的人才水平也迎头赶上。也有国外的年轻学者来工作,在中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学校见到老外教师丝毫不令人奇怪。

论文表现的是基础研究的产出,专利可以表现应用研究的产出。2012年中国申请发明专利数量超过美国跃居第一,还连着几年增速超10%。再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的PCT(观察者网注:专利合作协定)专利,难度高得多。2014年PCT专利数申请中国世界第三,增速18.7%,唯一的两位数增长。

再看研发支出。2015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15年科学报告:面向2030》,其中说中国研发投资占全球20%,次于美国的28%,高于欧盟的19%和日本的10%。中国研发投资占GDP比例大约是2%,比例接近欧盟。GDP规模已经很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然需要增大研发投资占比。中国研发投资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超过美国不奇怪。

1999年左右,杨振宁有一个演讲《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结论是:“以下的几个长远的因素是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有辉煌的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个是需要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科学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视纪律、重视忍耐心、重视勤奋的社会传统;第三要有决心;第四要有经济条件。……中国在20世纪里有前三者,到了21世纪我认为将四者具备,所以我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在当时困难的情势下,杨振宁这段话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太容易理解。现在应该可以很有信心地说,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秘密。条件不具备的时候觉得困难重重,怎么都不对。现在就是什么条件都具备了,肯定能搞好。经济条件不是瓶颈了,之前的经济大发展把总量做上来了。对于各类研发项目,只要能搞出来,钱不是问题,只是需要时间积累。从种种迹象来看,已经开始不断出成果,有了相当的积累,又在持续投入。我认为有了一个正反馈加速度增长的机制,正如21世纪头10年对外贸易的超常增长。

2000年中国贸易总额4000多亿美元,比G7每个国家都少,但也达到第二名德国的一半左右,有一定规模了,只是和美国差距较大(只有四分之一)。经过20-30%的连年高速增长,贸易总额在2013年变为世界第一。这个机制的规律是:在一个已经不低的基础上,再来超常增长,就会是实力大爆发。正反馈是说,外贸发展顺利,产业聚集到中国,中国就更有实力去投资吃下更多的外贸产业,出口越大增长趋势越明显。

接下来10年中国科技实力的增长,可能没有这么高的增速,也没有GDP、贸易总额这样特别直接的统计数据。但就各种指标看,10%以上的双位数增长应该是有的。而且现在科技实力的基础已经相当不错了,多个领域在国际上都是响当当的。在科技领域,重现一次外贸领域的正反馈加速度增长,是非常可能的,也是令人振奋的。

之前是政府主导,用其它产业赚到的钱,先不管短期回报投到各领域研发里,这也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正反馈机制的关键或者说转折点在于,科技投入产生了足够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有更多的钱去投入研发。十年前在外贸领域也有这样的转折点,以下是我2006年写的《都等着中国买单》中的节选:

如果对经济数据进行深一些的分析的话,会发现2005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外贸顺差忽然没有预兆地从过去最高400亿美元一下突破到1000亿美元,详见下表。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总顺差(亿美元)   304    255    321   1020   1650(估)

加工贸易顺差     577    788   1065   1426   1900(估)

外资占大头的加工贸易顺差非常稳定地年增长35%左右,这部分的经济模式变化不大。但是内资主导的一般贸易正在快速变化,一般贸易2005年出口增速大进口增速小,而在2004年是大额逆差,两下一合力,使得全年贸易顺差猛增三倍。粗略地看,这说明以中国自身工业力量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已经可以独力应对“出口换汇购买巨额原材料及关键技朮设备”的重担。在这之前的年头,中国主要靠拉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换取稀缺外汇,用这些外汇去购买技朮设备搞研发,增强内资实力。这个战略在2005年宣告完成历史使命,内资已经可以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外汇资金正循环。

这几年深圳以华为、腾讯等公司为代表,可以说已经走上了科技产业正反馈加速发展的道路,是很好的正面典型。从深圳看,中国科技产业正反馈加速发展机制的转折点可能已经到了。深圳的发展优势就是搞研发,这是非常突出的一点。深圳市2015年地税收入2276亿元,增长32.9%,国税收入4147亿,增长39%,而整个台湾财政收入才3700亿。深圳钱多得花不完,各种科技投入非常大方。深圳各种“科技公司”想办法写报告往科技上靠申请经费,但规模大了,货真价实的成绩也很多。

院校的科研大发展是基础,对实体经济真正起作用还得靠科技公司。中国社会炒作氛围太浮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王牌项目量子通讯,成了A股上市公司的炒作题材。但和中国很多事一样,在看上去很乱的同时,成绩也是巨大的。

中国科技公司大发展的典型代表是互联网和通信领域,华为与BAT(百度、阿里、腾讯)。这个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厉害的。十多年前,说起中国科技公司,我只能提华为一个。现在华为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在多个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国3-4个,美国6-7个,其它国家一个都没有。欧洲引领了工业革命,在互联网时代却几乎纯粹是用户的角色,这令欧洲人很惭愧。IT革命,美国是领导者,中国是收益最大的。

看世界500强名单,发展中国家一般是矿业、通信、金融集团上榜,中国以前也是这样。现在中国的500强数量世界第二了,主要是有了一些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不一样的、有强大“进攻性生产力”的公司。

以前我说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的是,虽然落后,但是所有的领域都在追赶发达国家。现在的新情况是,有很多科技领域中国已经不落后了,在和发达国家正面竞争。

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代表将不会是农民工和中低级产业,而是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数量世界最多的年轻研发人才在科技公司努力工作,国家和时代提供了这样的整体发展环境。中国的舆论环境对此也是非常支持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耳熟能详,理工科人才能够良性成长,不会象一些国家那样被贬称为“nerd”。中国理工科基础教育水平不错,在高考竞争的压力促进下,海量的科研人口基数对于国家发展非常关键。

中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实力强大,有了科技与军事实力爆发成长的趋势,就不会停下来。一时的经济增长困难,或者一些社会问题,都不会影响这个趋势。在可以预见的各种情况下,科技研发与军事投入的增长都是有保证的。实际也花不了多少钱,总量够大就不是钱的事。固定资产投资都四五十万亿,比研发支出大二十多倍,哪会缺这个钱。增长趋势主要是各种条件都具备了,人才跟上来了,也不会有政策争议,再怎么都会狠狠加大投入。所以我对科技与军事实力爆发成长的预测充满信心,看清楚这个趋势并不难。

各种国际国内的问题,特别混乱,很多事非常麻烦,任何时候都并非一片光明。之前十多年,解决问题的入手点是进出口贸易,以下是《中国的官办经济》节选:

在基础设施、消费、进出口贸易、引进技朮、产业升级等几大主题中,进出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要论“重要性”(其实都重要,比哪个更重要,是个要定标准的哲学问题),进出口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抓进出口贸易较容易入手,对其它几个主题都有促进作用,可谓“着一子而全活”。一些国家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进出口贸易搞得好,其它方面就不会差。如果下大本钱搞其它方面,进出口却表现不好,那么很可能是有问题难以持续的。

我们希望并相信,科技与军事实力的大爆发也将起到这样的作用。对中国来说,这是未来10年最值得高兴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

注:本节与科研相关的内容,相当多部分选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袁岚峰博士(微博@中科大胡不归 )《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一文。更多细节可看原文。

2. 经济增长率降低,但总量仍将超越美国

然而,单凭科技大发展,恐怕很难继续维持经济的超常增长。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率,我预测会有所降低,但是以汇率计的GDP总额还是会超过美国,应该在2025年左右实现。同时中国政府与民众对于发展的心态会有较大的转变,对于经济总量和增长率会更为淡定,不再追求高增长,更重视其它目标。

GDP超美这个事,以前是不提的,热点是GDP超日。直到2005年,超过日本看起来都是遥远的事,有人预测2030年超日还遭到围攻。但在2010年出人意料地迅速实现了,2016年可能会是日本的三倍,发展速度确实令人震惊。主要原因是公众对汇率GDP超常增长的特性不了解。汇率GDP的增长率是四个作用的复合结果: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相当于考虑通胀)、本币升值、统计上调。发展好的时候,后三个因素都是正的,因此四者相加比实际GDP增长率高得多,四五年就翻一番。而日本由于货币贬值,汇率GDP不时地下降,安倍晋三还把日元贬值作为自己的主要政绩。

2006年,我的预测是2025年汇率GDP超过美国。后来GDP迅速超日,也有人提出了更为乐观的观点,如2020年汇率GDP超美。但是从最近两三年的情况看,不可能了,因为GDP实际增长率下降、通胀率下降、人民币停止升值,有统计上调也会有下调的,如东北的数据会下调。综合来看,还是2025年汇率GDP超美比较现实。当然IMF说,2014年购买力平价的GDP中国已经超过美国,印度则超过日本。不过从影响力和人的心态看,还是汇率GDP的意义更大。

2010年,《经济学人》就曾通过互动式图表,帮助读者预测中国GDP何时超美

关于长期经济增长率,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林毅夫教授的“中国还有20年8%的高速增长期”。林毅夫关注长期经济增长,而非各种短期危机,是他的一大长处。他的论据是“和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中国是美国的五分之一,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台湾1975年、韩国1977年与美国的差距,它们后来都以8-9%的速度增长了20年。人均收入差距就是技术与产业水平的差距,下定决心去追,就有“后发优势”。

如果仅从这一论据出发,就做出这样的判断,我认为有问题。当然,我相信林教授应该有更完备的研究,只是在公众平台上采用了简化的说法,但既然这种简化版本流传很广,还是有必要提出我的质疑,抛砖引玉,希望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我质疑的理由是,中国的人口规模和日新台韩有本质的不同。一方面,中国和美国的产业水平差距,没有人均收入表现得那么大,不少产业已经是和美国互有优势,后发优势比想象的小。另一方面,就算中国的一些产业水平发展不错,也不足以覆盖众多人口。不能这样和日新台韩简单类比。

亚洲四小龙人均GDP

中国已经实现了连续30年9-10%的高速增长,这是史无前例的。这个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我总结为“先发优势”:海量人口和全面追赶的国策,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巨量基础上实现了高性价比。中国是第一个形成这种优势的,所以是“先发”,正反馈优势越来越大,世界各国无法竞争。有相当长时间是超高速增长,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国际国内市场都是无穷无尽的一片蓝海。

现在这个“先发优势”还是存在的,仍然没有其它国家能和中国竞争。但是它的作用在衰减,因为产业持续多年不受限制地增长,产能过剩到了地球意义上的市场极限。例如钢铁,中国生产效率并不低,但8亿吨钢这种年产量显然已经到顶了,它就变成了一个麻烦事。钢铁产业之前的高速增长,就是中国过去多年高速增长的力量之一。现在它碰到麻烦,要去产能,显然就会拖低潜在经济增长率。这种产能过剩的产业不少,不仅过去的高速增长不可能了,有些还是很大的麻烦。过去基于产业聚集高性价比“先发优势”的高速增长机制,其实在2012-2015年已经碰到了问题,未来10年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可高估。

但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是存在的。林毅夫的基本观察是对的,中国可以追赶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产业。这个差距虽然不是5倍这么大,但显然是存在的。以中国科技实力大爆发为基础,形成相当的“进攻性生产力”,在中国本土实践,在全球发起大规模攻势,这会是一个靠谱的长期发展动力。只是这个动力不会象之前的高性价比产业聚集这么猛。中国之前什么产业都要,规模容易上去。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一方面需要的高素质人口多,另一方面能够参与到这些产业的人口却相对少。这些产业成长起来对综合国力非常关键,但是体现在经济增长率上对中国这么大的规模不会太高。

总体来说,未来10年中国年增长率可能会在6%左右,而不是8%。如果能实现6%就应该满意了。规模比以前大多了,长期增长动力在演变,潜在经济增长率下行是必然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6%这样相比过去较低的增长率,在国际上仍然是不错的,特别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但不会象过去那样总是世界第一,也许印度会经常报出高于中国的增长率,小国的增长率超过中国就更多了。

即使增长率下行,中国的经济总量也可以在10年中超过美国,让世界逐渐接受中国是第一经济大国,这是必然的。而印度虽然经济增长率经常超过中国,但可能10年过后一算,和中国的差距反而更大了。如果它的经济增长动力不可靠,碰到危机卢比币值就会撑不住,以汇率计GDP会把经济增长成果吞掉。

再过几年,中国汇率计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将是一个没有悬念的事。而经济总量又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这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影响。奥巴马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实是走夜路吹口哨给自己壮胆。以后的美国总统再要这么说,就可能象是自我吹嘘了。

3. 中国成为国际经济发展动力中心

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自然会撬动国际经济版图。

中国发展起点较低,虽然高速增长多年,主要还是求生存谋发展,是内部行为。心态是内向的,自己闷头发展,搞好自己的事都不容易,世界上的事不关我事。实践上由于路径限制,又必须靠外向型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这形成了相当大的反差。

不是说中国不关心世界大事,信息是知道的,说开放不是假的。但是对于自身的力量没有自信,所以就“闷声发大财”,这也是阶段性的正确选择,邓小平定的计。但是20多年过去,情况肯定变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其实早就知道中国崛起了,希望中国出来搞大事。这个趋势是板上钉钉确定无疑的,大势已经在这了,问题就是具体怎么干。中国内部也已经不再闷头发展,虽然没有明确这么说。当初也没有明确说政策就是不出头,只是做起事来大家都能感觉出来。这次的转变,也不会大张旗鼓地说就是要出去搞搞大,也是这么一件件事情做出来。

习近平雄心勃勃放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大招,这并非领导人个人的趣向,总是要面对这些问题的。一带一路或者亚投行,从设想到架构上看还不错,成效要看具体操作。但这不是关键,没这几个设想也会有另外几个设想。就算某些设想干得不好,也会再搞一个。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中国之前的发展路径,是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全球产业分工基本格局是,存在一个由G7控制的全球商业网络,低价值的部分由发展中国家竞争。中国在竞争中迅速胜出,结束了这种低级游戏。由于中国是独立自主的,虽然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还不很高,但G7对全球经济的控制迅速减弱。

中国的影响增强,最显著的效应是新世纪开始延续十多年的商品期货牛市。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普遍经济增长率上升,远高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爆发式成长,以及发展中国家资源经济的成长,从G7手中抢了约20%的世界经济份额,G7的份额降到了50%以下。

但这个事中国肯定是被动的,不可能主动去把商品期货炒高。近一两年商品期货价格崩溃,也不是中国弄的。中国需求最大,但没有主动的操作,心态上、经验上都不够,连搞国家储备都是被动防御。

实践证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打交道,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自己不争气,发达国家也没安好心。有事制裁甚至动武,没事不等价交换剥削,遭了灾还落井下石。还有商品期货周期、美元周期这种搞不太懂的东西,弄得水深火热、沸反盈天。

中国比发展中国家要好不少。动武就不说了,经济制裁早不怕了,互相捆绑。国家大人口多,多年发展后本钱厚、家底足,碰上事有底气。国民心态还是积极向上,没有自甘堕落或者傲骄的臭毛病。自保肯定有余,还有力量外出搞事。而且发展到一定阶段了,必须主动出去操作了。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甚至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以前模式比较单一,就做个生意拉倒。商品竞争力强,大额顺差不是问题,效果是堆积外汇储备,能买点啥就买点,多半是原材料。

其实早几年就能看出来,贸易规则、货币都是人家弄出来的,这么干发展空间不够。商品期货价格高时似乎还顺利,一过剩崩盘,不少国家就危机了。一危机很多事就没法搞了,风险太大。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危机,其实是中国的机会,需要的动作就是真出去搞大事。

从原理上来说,是可以搞一些互惠互利的经济循环。基于比较优势,奉行贸易原教旨主义,再差的贸易也好过不发展。麻烦在于会卡住,你怕亏我也怕亏,没钱没信用没条件,就搞不起来了。如果不主动操作,就等于听天由命,情况好就搞搞,不好就拉倒。

世界各国多半搞了劣质民主,基本完蛋不可能主动了。不管对方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于中国来说,肯定要把主动的责任担起来,不然就搞不下去。中国有主动操作的能力,运作机制、财力、技术等等都足够了。放眼全世界,再没有别人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即使经济总量还没有超过美国,也会成为国际经济发展动力中心。

这不是说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别国增长,那是以前的事。以后增长率下降,这个拉动力还会下降,如不能指望中国因素让商品期货牛市再起。主要是心态上的转变,中国自己在转变,要主动出去操作,别的国家也会转,这个趋势很明显。别的国家和中国合作,增长率超过中国,都是正常的。

一带一路之类的事,很可能会有很多麻烦。出乱子亏钱,肯定会有。但是从大势上看,互惠互利的事,搞下去是自然的,搞破坏才是逆潮流而动。这也不是多难想通的事,和中国一起搞事,搞好了大家都受惠,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亚投行那么多国家来,不是拿钱买的,是人家自己看到了前景。

在全球搞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杀手级的竞争力。靠这一招,就可以主动出击了。以前是需要拿原材料换,但可以想得更长远一些,巨额贷款也是可以的。基础设施好了,所有人都受益,想从合作中赚更多的钱也有了基础。这可以说是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到国际上发展的最大抓手。别的也不用扯太多,光看中国会在全球接到多少基础设施项目就行了。

有一种思潮,说中国搞中低级制造业,优势是基础设施。如果帮人家建好了,自己就没优势了,所以不能帮对方搞基建。其实这说的主要是印度和越南,其它国家看上去都没戏。越南发展势头不错,成了三星的生产基地,中国也有一些老板跑到越南去帮它完善产业链。世界各国的危机消息中,印度还算过得去,莫迪拉开了架势。不过我认为,哪怕是印度越南,也可以帮它们搞基建。这两个国家和中国的发展雄心是不同的,不是竞争关系。难道中国以后还打算和这些不争气的发展中国家竞争?

中国可以放弃一些产业了。国内人不愿意干的,交给别国去干正好。下一代不愿意干的,迟早要转出去。有些地区会觉得穷还想要,能解决就业,都是一时之计。要么上机器,要么转移出去。工资太低的产业留着没有意义,主动去掉都是可以的。

我们目睹了欧美的空心化、金融化,有了前车之鉴,就更应该认清楚,哪些产业一定要抓在手里,哪些可以放开。一国想永远霸住所有产业,显然是不可能的。

年轻人只要能养活自己,天天打游戏也是一种活法,一定就比在工厂里干简单组装的活法要糟?其实人的心态变了,就不想干低层次的活,社会也能调整过来,总有新的产业出来。如果说中国经济连这也做不到,那发展也没什么意义了。以前要靠底层劳动人民辛苦赚钱,今后再怎么也得靠技术员,不然这么多人白读这么多年数理化了。

未来10年,国际上还是会感觉美国势力大,文化影响大,不过想发展就要找中国合作,这会成为潮流。以前中国的意义可能只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发展样板,但太难学,学不了。一旦国际合作路线跑通了,出了大的成效,那影响就真正大了。

美国搞TPP对抗,或者人民币国际化之类的事,都是具体的操作。美国高科技产业又搞出厉害的东西,都有可能。只是对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言,在高科技上找出路更加不可想象,还是和中国合作更为可行。中国的发展路线学不了,但是发展成就可以让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