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是强大,华人却越来越被西方歧视

2018-07-25 16:12:27   

邱 林

上周,伦敦唐人街的中餐馆员工将举行罢工,并前往英国内务部大楼抗议示威。罢工者分发的一张宣传单上写着:“伦敦唐人街是伦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旅游与文化景点,其成员有权受到尊重对待,不会容忍执法机构侵犯性、歧视性的行为。”

原因在于,英国移民部门一次清查时对华人居民态度粗暴。在欧洲国家,华人的安全问题,已不止一次引发抗议。英国内政部对伦敦唐人街的“突袭”常给顾客留下一个坏印象,认为唐人街是犯罪之城。

中国外交部门曾多次向西方国家发出声明,呼吁尊重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华人的权力,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然而,这似乎无济于事。

一名中国在美留学生不久前在自己的脸书上自述,他和女友在纽约曼哈顿一家麦当劳用餐时,一名当地美国老太太拒绝他们分享同一张桌子。老太太对着中国留学生视频的镜头喊叫:“嗨,我是美国人,我有权在这里用餐,你们快挪开屁股。”“你们不能坐在这,因为你们不是美国人。”整个视频中,如此粗鄙又饱含侮辱性的语句从这位老太太的口中不断喷出,而周围人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一个客观现实是,不管是生长在美国的华人,还是近几年到美国移民、留学、经商的中国人,都难以摆脱二等公民的身份。特别是早年把孩子带到美国的父母没意识到,来美国的行为就等于剥夺了子女将来回中国的选择。这个选择实际上很重要。为什么?每个人都得有个家乡。

相对于经济上的顾虑,一些美国人对华人更多的是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敌视”。这种敌视和中国移民的财富并无关系,而是基于长期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部分美国人认为华人比来自欧洲的人更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由于很多中国新移民喜欢只在华人圈里活动,所以很容易被贴上“即使入了美国籍也只会效忠中国”的标签。

在人类的发展中,总有个孰先孰后。一些落后的族群难免自卑而敏感,领先的又往往不屑去主动了解弱势族群的文化,这怎能去顺畅地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呢?因此,种族歧视问题始终伴随。

134年前,也就是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针对单一族裔歧视、排斥和打压限制的法律条文。该法案不允许一般的华人进入美国,不允许哪怕在美国合法的华人加入美国籍,要求华人随时随地携带身份证明。

尽管《排华法案》在1943年被废除,美国国会也在拖了半个多世纪后于2012年正式以立法形式就《排华法案》向全体在美华人致歉,但是《排华法案》给几代美籍华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疤,对于华人的刻板成见在美国社会中依然难以消弭。

特别是近些年,种族歧视在部分国家有所抬头,澳大利亚就是例证。近日,澳联邦政府公开讨论拟修改《反种族歧视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拟修改的条款包括第18C条(公开“冒犯、侮辱、羞辱及恐吓”个人或一些人的行为属于非法),修改此法案将取消这些制约。

在西方国家,针对华人的歧视一直以各种方式存在,有显性歧视,也有隐性歧视。显性的歧视表现为针对华人的口头侮辱或暴力事件;隐性歧视也有很多,例如在职场上,华人的声音或工作不受重视,会受到一定的打压。而且华人往往会遇到“竹子天花板”,这是指一种无形的升职障碍,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能再有提升。

今天早已不是被人在中国土地上挂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时候了。今天中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自信。如果是中国国籍的公民,中国政府会在必要时采取外交途径,与涉事国进行交涉,维护本国公民权益。然而,却难以改变华人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被歧视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