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态度大转变!射程覆盖莫斯科,“战斧”成新筹码…
2025-09-30 22:49:10
美国副总统万斯28日在接受福克斯新闻台访谈时说,美国正在考虑通过北约欧洲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射程可覆盖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战斧”巡航导弹。
“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超2000公里、可覆盖莫斯科,这种导弹威力远超乌方此前获得的任何西方远程武器,足以打击莫斯科等俄方核心目标,并能绕过俄先进防空系统。
这不仅仅是美国传递出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武器支持的消息,更是向莫斯科释放了危险了的信号。
另据新华社报道,美乌匿名官员透露,泽连斯基在会晤时向特朗普请求获得更多远程导弹,并批准使用这类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特朗普回应称“他不反对这一想法”,但并未承诺取消美国对此类攻击的禁令。
泽连斯基在会晤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乌克兰军队掌握此类武器,俄罗斯将在谈判中面临更大压力。他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立刻使用,但如果我们拥有它,俄方就不得不重新计算风险。”
不得不说,俄罗斯确实得重新计算风险,但乌克兰能得到“战斧”巡航导弹,还要看谁能买单。
最大冤种已出现
有关美国向乌克兰提供射程可覆盖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战斧”巡航导弹这件事,万斯在访谈中说,美国政府将不再以捐赠方式向乌克兰提供资金和军火,而是要求欧洲国家直接购买武器装备,对自己的“后院”承担更大责任。
这将美国的“商人思维”体现得淋漓尽致,万斯那句“欧洲要对自己的后院负责”,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是一本精打细算的军火生意经。
早在今年9月17日,荷兰、德国、比利时就已联合凑齐10亿美元,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采购了6套“爱国者”防空系统、200枚拦截弹,以及12门M142“海马斯”火箭炮,全部交付乌克兰。这笔订单直接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价在一周内暴涨 20%,季度财报显示其军火销售额同比增长 18%,净利润突破 32 亿美元;而欧洲国家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这笔采购让德国2024年财政赤字率突破 3.2%,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上限;意大利经济部长真蒂洛尼更是在议会听证会上无奈表示,“对乌武器援助已让意大利国库濒临‘破产边缘’”,今年意大利的国防开支占GDP比例已从2%飙升至2.8%,挤压了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
如今“战斧”导弹采购提上日程,欧洲又将面临新一轮“被薅羊毛”。要知道,单枚“战斧” Block V型巡航导弹的造价就高达150万美元,若美国最终同意向乌提供100枚,仅采购费用就需 1.5亿美元;加上配套的发射装置、卫星导航系统、人员培训等费用,总开销将突破3亿美元,而这还只是开始,毕竟没有人比美国更擅长“债务陷阱”。
最讽刺的是,美国赚得盆满钵满,却巧妙地将所有的风险转嫁给欧洲。因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曾明确放话,“所有向乌克兰运送武器的欧洲国家,其境内的军火库、运输线路都将成为俄军合法打击目标”。这意味着,欧洲不仅要掏钱买武器,还要承担“被俄军反击”的安全风险。一边是美国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是欧洲既要出血又要担惊,这一幕正如法国《世界报》专栏评论所言:“美国就像一个在战火中兜售武器的商人,一边高喊‘为自由而战’,一边数着欧洲的钱,还让欧洲替自己挡子弹。”
说在最后,特朗普政府的耐心已被持续消耗。早在9月24日,万斯就在华盛顿智库演讲中透露,特朗普对俄罗斯“极其不耐烦”,认为俄方“借谈判拖延时间、补充军备”,毫无停火诚意。当外交渠道彻底失效,军事施压便成了美国的“标准答案”。
这与其说是给乌克兰送“逆转战局的利器”,不如说是美国直接给普京“上眼药”,美国要让俄罗斯明白,不带着诚意跟美国谈判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俄罗斯也不是吃素的,不会轻易被这个架势给唬住,这只会让俄乌冲突继续下去,形成一场更长的拉锯战。
当然,这就是美国最想看的局面,谁也赢不了,谁也输不光,但美国却能疯狂“割韭菜”。
“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超2000公里、可覆盖莫斯科,这种导弹威力远超乌方此前获得的任何西方远程武器,足以打击莫斯科等俄方核心目标,并能绕过俄先进防空系统。
这不仅仅是美国传递出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武器支持的消息,更是向莫斯科释放了危险了的信号。
另据新华社报道,美乌匿名官员透露,泽连斯基在会晤时向特朗普请求获得更多远程导弹,并批准使用这类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特朗普回应称“他不反对这一想法”,但并未承诺取消美国对此类攻击的禁令。
泽连斯基在会晤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乌克兰军队掌握此类武器,俄罗斯将在谈判中面临更大压力。他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立刻使用,但如果我们拥有它,俄方就不得不重新计算风险。”
不得不说,俄罗斯确实得重新计算风险,但乌克兰能得到“战斧”巡航导弹,还要看谁能买单。
最大冤种已出现
有关美国向乌克兰提供射程可覆盖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战斧”巡航导弹这件事,万斯在访谈中说,美国政府将不再以捐赠方式向乌克兰提供资金和军火,而是要求欧洲国家直接购买武器装备,对自己的“后院”承担更大责任。
这将美国的“商人思维”体现得淋漓尽致,万斯那句“欧洲要对自己的后院负责”,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是一本精打细算的军火生意经。
早在今年9月17日,荷兰、德国、比利时就已联合凑齐10亿美元,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采购了6套“爱国者”防空系统、200枚拦截弹,以及12门M142“海马斯”火箭炮,全部交付乌克兰。这笔订单直接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价在一周内暴涨 20%,季度财报显示其军火销售额同比增长 18%,净利润突破 32 亿美元;而欧洲国家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这笔采购让德国2024年财政赤字率突破 3.2%,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上限;意大利经济部长真蒂洛尼更是在议会听证会上无奈表示,“对乌武器援助已让意大利国库濒临‘破产边缘’”,今年意大利的国防开支占GDP比例已从2%飙升至2.8%,挤压了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
如今“战斧”导弹采购提上日程,欧洲又将面临新一轮“被薅羊毛”。要知道,单枚“战斧” Block V型巡航导弹的造价就高达150万美元,若美国最终同意向乌提供100枚,仅采购费用就需 1.5亿美元;加上配套的发射装置、卫星导航系统、人员培训等费用,总开销将突破3亿美元,而这还只是开始,毕竟没有人比美国更擅长“债务陷阱”。
最讽刺的是,美国赚得盆满钵满,却巧妙地将所有的风险转嫁给欧洲。因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曾明确放话,“所有向乌克兰运送武器的欧洲国家,其境内的军火库、运输线路都将成为俄军合法打击目标”。这意味着,欧洲不仅要掏钱买武器,还要承担“被俄军反击”的安全风险。一边是美国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是欧洲既要出血又要担惊,这一幕正如法国《世界报》专栏评论所言:“美国就像一个在战火中兜售武器的商人,一边高喊‘为自由而战’,一边数着欧洲的钱,还让欧洲替自己挡子弹。”
说在最后,特朗普政府的耐心已被持续消耗。早在9月24日,万斯就在华盛顿智库演讲中透露,特朗普对俄罗斯“极其不耐烦”,认为俄方“借谈判拖延时间、补充军备”,毫无停火诚意。当外交渠道彻底失效,军事施压便成了美国的“标准答案”。
这与其说是给乌克兰送“逆转战局的利器”,不如说是美国直接给普京“上眼药”,美国要让俄罗斯明白,不带着诚意跟美国谈判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俄罗斯也不是吃素的,不会轻易被这个架势给唬住,这只会让俄乌冲突继续下去,形成一场更长的拉锯战。
当然,这就是美国最想看的局面,谁也赢不了,谁也输不光,但美国却能疯狂“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