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探客: 印度“以弱胜强”鼓舞了很多国家?西方又睁眼说瞎话

2017-09-04 07:30:28   

  如今最尴尬的应该是莫迪。作为等值交换的筹码,他不得不来到鹭岛捧场。“海外探客”认为,等待这个印度强人的很可能是一场尬聊,也可能是数场。而在他身后,印度国内对此次突然结束的危机也充满了争论。


印方研究人员认为,这次紧张局势的缓解令莫迪当局感到满意。印方在对国内的宣传表明,对手撤走了推土机等筑路设备。印方达到了“恢复现状”的目的。
新德里的战略分析家也兴高采烈地指出:印度以往容易惊慌失措,但这回第一次在危机中表现出定力,并且成功地建立了缓冲区。简而言之,就是打赢了这一仗,印度赢了。
而不少西方评论人士也为印度打气鼓劲:印度向其他国家发出一个信号,即东亚大国不是不可挑战的。华盛顿方面的分析人士更是给一些国家支招:那些与东亚大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可以把印度的处理方式当个案进行研究,总结如何与东亚大国避免争端升级,同时又坚持自己立场,维护本国利益。美方的言论与印方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印度媒体声称“这次胜利阻止了东亚大国在南亚的扩张,鼓舞了不少国家。”


根据日媒报道,两国在7月就已经通过外交渠道达成非正式协议,讨论了分阶段同时撤军的方案。美国兰德智库的研究人员则声称,在9月之前双方都希望缓和关系,印度想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而发生重大冲突对印方也是一种考验甚至磨难。《纽约时报》则认为不应该过分乐观,缓和只是暂时的,再次出现紧张局势的几率很大。双方都受到了压力。如今一方改变边境现状就遭到另一方的干涉,这一情况如果成为惯例,未来很可能出现更多冲突。
事实上,印方实际上依然心有余悸。理性的分析家认为,这次危机进一步加深了相互间的不信任,印度暴露了野心,让对手提高了警惕,或许也为将来的自己吸引了火力,这并非一件好事。印度国家安全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发出警告:我们虽然这次成功进行了阻止,但明年呢?不排除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印度陆军总长拉瓦特干脆下令“保持戒备,不能放松警觉,这种事情会再次发生。”探客认为,莫迪当局的表现并不像一个胜利者,相反却像一个被抓现行的小偷,只是因为失主的宽宏大量才侥幸脱身。
但实事求是讲,印度在此次的交锋中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从结果来看,印度的冒险并未让本国利益受损,相反却让对手的形象受损。通过在舆论战中获得的胜利,印度反而让对手更像挑事者。
这就如同班里两个男同学起了冲突,相互掐住了对方的脖子,其中稍微矮点的是主动挑衅一方。最后的结果是,为了防止课桌文具和花花草草等受损,高个同学在没有获得道歉的前提下同意双方同时撒手。围观群众没有几个谴责主动挑衅的矮个同学,相反都暗中称赞和佩服他的勇气。而为了团结合作大局做出让步的高个同学则不知不觉中被围观群众瞧不起,认为他是个软蛋。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天性,占据优势却不敢教训挑衅者的高个同学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
吃到一次甜头之后,难保印度不会将强硬立场当做一个利器。在5个国家组成的联盟里,印度也在不遗余力地破坏好事,在扩容的问题上唱反调。印度还争夺银行总部,尽管最后失利,最后却获得了首任行长的职位。早在6月召开的外长会上,唯独印度派出了低级别代表,显露出要搞事的先兆。
印度所倚恃的,就是“没我不行”。出于忌惮亚洲最大国家的影响力,印度在很多时候都采取“焦土政策”,抱着“我不好,你也甭想好”的险恶用心。这个国家起不到什么建设性作用,却能凭借破坏性作用而分一杯羹。


长期以来,东亚大国都以“睦邻富邻安邻”为出发点,本本分分地办实事办好事,可这份善意并未获得应有的报答和掌声。相反,一些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一起为印度助威和站台。这个世界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充满温情和知己。印度如今的经济实力只有东亚大国的20%,如果抛弃成见帮助印度完成“数字印度”与“印度初创”等项目,印度恐怕也不会有任何感恩之心。与其如此,早摊牌比玩摊牌要好,时间拖得越长,付出的代价越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