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类火箭炮已成当今费效比最低的主战武器?

2023-06-13 06:43:28   

火箭炮在二战的苏德战争中首次被大规模的生产与实战应用,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德军直接将其称为“鬼炮”。主要是一旦齐射,则来袭的炮弹像雨点一样密集,而且打击范围较大。如果固定的地面工事不是很强,或者行军中展开的队形被这种火箭炮群突然性的覆盖,那必然是人仰马翻、损失惨重!因为作战成效非常大,于是苏军称其为喀秋莎。在半岛战争中,喀秋莎火箭炮也被批量引进,而且战绩同样较好,曾经出现2个连的火箭炮齐射,就能消灭对手超过300人的效果。于是到了冷战时代,各种中小口径的火箭炮被大规模生产列装,最主要的型号是122毫米口径、40管的卡车载火箭炮;甚至还有107毫米火箭炮这种“游击战”神器,单兵就可以搬运机动,堆个土堆就能瞄准,放把火就能发射,



越南战争中甚至出现了107单兵火箭弹直接袭击B52战略轰炸机这种奇葩的战例,打的美军有苦难言。可见各种轻型与中型火箭炮在过去大半个世纪的实战中确实发挥过相当关键的作用。这些轻型与中型火箭炮往往都被归类为喀秋莎,以区别后来的重型甚至是精确制导火箭炮。不过随着时代的进展,喀秋莎火箭炮的实战效果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主要是当今各国的战场工程能力都有所提高,可以通过机械化与半机械化挖掘战壕掩体之类,并且大量运用高标号的钢筋水泥修筑永备工事,轻型火箭炮对这类强工事即使直接命中,也很难当即击穿。第二,则是现代陆军突击对大国来说已经基本是全机械化,也就是除了主战坦克作为突击矛头外,所谓的步坦协同,其实是步兵战车与坦克的伴随作战,



而很少再有二战那种大量的步兵跟在坦克后面的所谓步坦协同;而二战中用喀秋莎火箭炮齐射覆盖对手步坦协同的进攻队形,杀伤的主要是坦克后面的脆弱的步兵,二战中直接被喀秋莎击毁的坦克并不多。而当今的大国重型步战,防护能力已经不亚于二战中的一线坦克,因此对当今的装甲攻击队形,即使用中轻型火箭炮准确覆盖,也很难成规模的杀伤。现代打坦克装甲突击群,要么用重炮群准确覆盖,要么用精确制导弹药,要么是末敏弹,要么是有制导的无人机或者巡飞弹。总之一定要把破甲弹头直接丢到单个或者是集群靠近的坦克与装甲车辆的本体上才爆炸,才有最好的杀伤效果。那种指望轻型火箭炮群大概率的覆盖射击就能当即击毁大批现代装甲车辆的战法,其实是效率极低的。



在各种智能弹药为王的时代,那种传统的、射程有限,而且弹头威力也有限的喀秋莎类中轻型火箭炮的单车或者营连级齐射覆盖,实战效率已经越来越低,本质上甚至与“定向泄愤”无异,而不是精确的消灭对手。但是这种低效的火箭炮的成本并不低,1发122火箭弹,价格往往是同口径122普通炮弹的3到4倍;如何全面提高作战费效比,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