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惊呼:谈判将启 中美向避免贸易战迈出一步
2018-04-28 07:43:16
中美贸易摩擦始终受到境外媒体关注。随着事态变化,境外媒体近日刊文称,特朗普总统决定派遣一个大规模代表团前往中国谈判,这是一个标志,说明对美中贸易战的担忧可能开始消退。
据日本《每日新闻》4月26日报道,美国与中国将于近期就贸易摩擦问题启动正式谈判。美国总统特朗普24日宣布将派遣美国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和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访问北京。中国对谈判寄予了期待。不过,由于两国间的分歧太大,谈判将十分艰难。
文章称,如果美中真的发展到互相实施制裁的地步,两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为此,两国开始摸索进行私下谈判。最终,两国将实现高官磋商。为避免发生给世界经济造成打击的“美中贸易战”,中国能否拿出令特朗普总统满意的交易方案是焦点。
文章称,特朗普总统24日对记者团表达了希望打开局面的意愿。他说,实现与中国的交易是十分可能的。
文章援引美国媒体的报道称,美国方面起初计划让被视为国际协调派的财政部长姆努钦主导对华谈判。后来,主张纠正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莱特希泽加入,对华强硬派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彼得·纳瓦罗等人也将访问中国,美国方面很可能以强硬姿态应对与中国的谈判。
另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4月25日报道,特朗普总统决定派遣一个大规模代表团前往中国谈判,这是一个标志,说明对美中贸易战的担忧可能开始消退。
文章称,瑞杰金融分析家埃德·米尔斯在给客户的备忘录中说:“我们认为,愿意谈判是积极的第一步,可能使双方就某些问题达成潜在的解决方案,但这个过程中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潜在困难。”
文章认为,一个潜在困难是特朗普政府内部鸽派和鹰派之间的分歧。姆努钦和库德洛倾向于妥协,但莱特希泽却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可能在面临压力时不愿让步。
文章称,另外,欧亚集团的分析师迈克尔·希尔松说:“北京认为,做出大的预先让步以满足美国方面仍然模糊的要求没什么好处,尤其鉴于这可能反而鼓励特朗普采取进一步的贸易行动。”
又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5日报道,就在熟悉当前谈判情况的消息人士警告说美国正考虑对北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的时候,特朗普在下周访华的代表团中又添加了几名贸易问题上的主要鹰派人物。
文章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在华的美国公司已经感受到了酝酿中的贸易战所带来的寒意,经历了许可证审批拖延、并购案遭审查、等待清关的时间延长等问题。
文章称,这位消息人士说,对于中国来说,通过进口更多的美国商品来削减顺差是很容易的,但他认为北京似乎不太愿意讨论结构性问题,比如改变产业政策。
文章称,分析人士警告说,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经济僵局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据日本《每日新闻》4月26日报道,美国与中国将于近期就贸易摩擦问题启动正式谈判。美国总统特朗普24日宣布将派遣美国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和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访问北京。中国对谈判寄予了期待。不过,由于两国间的分歧太大,谈判将十分艰难。
文章称,如果美中真的发展到互相实施制裁的地步,两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为此,两国开始摸索进行私下谈判。最终,两国将实现高官磋商。为避免发生给世界经济造成打击的“美中贸易战”,中国能否拿出令特朗普总统满意的交易方案是焦点。
文章称,特朗普总统24日对记者团表达了希望打开局面的意愿。他说,实现与中国的交易是十分可能的。
文章援引美国媒体的报道称,美国方面起初计划让被视为国际协调派的财政部长姆努钦主导对华谈判。后来,主张纠正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莱特希泽加入,对华强硬派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彼得·纳瓦罗等人也将访问中国,美国方面很可能以强硬姿态应对与中国的谈判。
另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4月25日报道,特朗普总统决定派遣一个大规模代表团前往中国谈判,这是一个标志,说明对美中贸易战的担忧可能开始消退。
文章称,瑞杰金融分析家埃德·米尔斯在给客户的备忘录中说:“我们认为,愿意谈判是积极的第一步,可能使双方就某些问题达成潜在的解决方案,但这个过程中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潜在困难。”
文章认为,一个潜在困难是特朗普政府内部鸽派和鹰派之间的分歧。姆努钦和库德洛倾向于妥协,但莱特希泽却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可能在面临压力时不愿让步。
文章称,另外,欧亚集团的分析师迈克尔·希尔松说:“北京认为,做出大的预先让步以满足美国方面仍然模糊的要求没什么好处,尤其鉴于这可能反而鼓励特朗普采取进一步的贸易行动。”
又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5日报道,就在熟悉当前谈判情况的消息人士警告说美国正考虑对北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的时候,特朗普在下周访华的代表团中又添加了几名贸易问题上的主要鹰派人物。
文章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在华的美国公司已经感受到了酝酿中的贸易战所带来的寒意,经历了许可证审批拖延、并购案遭审查、等待清关的时间延长等问题。
文章称,这位消息人士说,对于中国来说,通过进口更多的美国商品来削减顺差是很容易的,但他认为北京似乎不太愿意讨论结构性问题,比如改变产业政策。
文章称,分析人士警告说,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经济僵局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