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7舰和075的航速,明显超过美国航母和两攻?

2020-11-27 16:28:12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在一战前后,各海军大国就已经开始认识到最高航速对主力舰战斗力的影响巨大。而28节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分水岭。凡是能跑到28节以上的主力舰,不管是战列舰还是战列巡洋舰,那么绝对是一类主力。而低于这个航速的只能作为2类存在。若某种战列舰还能跑到30节,坚甲巨炮加上快如疾风,那么对手没有不怕的。在海天线上刚刚看到就要加速逃命。一战前后的数万吨的战列舰就能跑到30节这种今天很多战舰都达不到的高航速,就是因为当时的舰船动力已经是燃煤蒸汽系统为主。高温高压蒸汽已经体现出其强大的高速潜能,尽管当时的蒸汽都是用污染严重的煤炭烧出来的。主力大舰航速高了,更容易占据有利的海上阵位,而且可以追上对手压着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也让几乎所有水面主力舰都必须追求高航速。这就是从一战期间,潜艇已经表现出极强的反水面舰艇的能力。当时潜艇的主要作战武器是直航重型鱼雷。任何大大小小的水面战舰包括民船,遭遇到潜艇狼群的鱼雷齐射都是九死一生。因此和潜艇周旋的最佳办法不是短兵相接式的硬刚而是尽量的拉开距离,所谓惹不起躲得起。但是水面大舰躲潜艇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就是航速一定要比潜艇快出不少。原则上水面战舰的航速比潜艇每小时快7到8节就可以确保随时可以和潜艇拉开安全距离。而如果航速快10节以上,那么基本就可以无视潜艇的存在。直到二战中后期,能在水下或者潜望镜状态下航速超过20节的潜艇仍然不多。因此水面大舰能保持28节以上的高航速可基本保证自身安全。



如果航速高到30节以上,那么即使知道附近几海里内有对手的潜艇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几分钟后就可以拉开足够大的安全距离,对手潜艇即使齐射鱼雷也打不到。正是这个原因。二战期间美国海军的大部分航母也是追求高速类型。中途岛海战中约克城号最终被潜艇击沉,很大程度上是早先被飞龙号击伤,航速已经很慢,基本不到10节。否则在茫茫太平洋上一艘常规小潜艇怎么能够瞎猫碰上S耗子一样的击沉高速状态下的航母?二战后美国海军长期把苏联海军作为主要对手。苏联方面极端重视水下潜艇战力的建设。而苏联攻击核潜艇又是出了名的潜得深、跑得快,最大水下航速已经超过40节。水面大舰都没有能跑这么快的。不过如此高速之下,任何核潜艇都会完全暴露自身。因此正常情况下,核潜艇在水下的静音航速是16节以下甚至是12节以下;追逐水面高价值目标的较高航速就是25节。



因此冷战时代,高价值的航母对核潜艇维持8节以上的安全航速的规律仍然有效。二战后建造的小鹰级和企业级等航母都可以达到33节到34节的高航速。不过冷战结束后,来自苏联核潜艇的威胁大大降低,导致超级大国海军新造的两攻和航母的最高航速越来越慢。两攻的最高航速从25节掉到了22节。福特级航母则只维持30节的航速。而新兴海军更重视对手核潜艇的高威胁度。075的马力比美国级要高出2万马力,因此可以轻易跑到25节以上。而17舰则是用大约2X万马力推动6万吨的舰体,极限速度之高,燃气轮机驱逐舰都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