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在高原上空战秒杀苏30?可能被对方偷袭 落荒而逃
2020-07-08 07:41:53
近日来,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歼-20上高原与印军交手秒杀苏-30MKI的舆论风潮,有作者文章介绍"歼20最大升限超过1.8万米,所以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克什米尔高原使用自然不成问题,歼20的性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进行系列改进弥补不足"更有所谓专业者,还煞有介事的提起我军战机的高原适应性训练和改装套件,以此证明歼-20已经做好了在高原作战的一切准备,随时准备秒杀印军的苏-30MKI,来个以此108:0,然而这些键盘军事家忘了,任何装备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表现出的战斗力迥然不同,要按照他们所说的这么打仗,那恐怕就真的要重复纸上谈兵的典故了。
首先,我们不否定歼-20的整体作战性能碾压苏-30MKI,这种战机所展现的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能力和性能强劲的雷达传感器都是空战获胜的法宝,但是由此就判断歼-20碾压三代机就有些武断了,我们不妨翻出来一个歼-20战败的历史。
什么?歼-20还有战败的历史?不是还没上过战场吗?
是的,战场上虽然没败过,但在演习场上确有战败历史,据官媒报道,在中国空军红剑-2018演习中,两架全副武装的歼20面对由歼10C和歼11B及众多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等30多个单位组成的完整作战体系对决中,可以说是"仓惶逃窜",无奈落败,仔细分析这一战例就可以发现,歼-20在中印边界面对苏-30MKI时并不占太大优势。

2架歼-20在红剑-2018演习中战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敌方有指挥和编队协同;二是歼-20没有情报支持,而敌方有电子战飞机。需要解释的是,在那次演习中,歼-10C和歼-11B组成的编队即便有预警机,对歼-20也是无效的,因为这种飞机飞行速度慢、重要性高,不敢飞临前线,也就无法发现歼-20,所以这两种飞机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指挥歼-10C和歼-11B编队协同作战,一旦有飞机遭遇攻击警告,立刻指挥其他飞机前往救援。

也就是说,歼-20这种隐身战机在没有预警机支援的情况下,也没有办法发挥太大作用,其实这是合理的,歼-20自身配备的火控雷达虽然性能强劲,但是它的扫描范围和探测距离和预警机相比还是差的太远,在没有预警机的支援下,其有效探测距离大约为120km,有效供给距离不超过50km,看起来数据还不错,但是却存在致命的隐患,歼-20需要一直开启机载雷达,而这一行为会导致歼-20的电磁信号泄露,被敌方的电子情报探测装置发现从而定位,也就是说,在红剑-2018的演习中,很可能是歼-10C一方首先发现了歼-20,而非歼-20首先发现了他们,因为它们有电子战机,所以最终出现了2架歼-20落荒而逃的局面。
视野回到中印边境西线,在矛盾的冲突的焦点,加勒万河谷附近,在这个特殊的地形地貌下,由于气候恶劣海拔高,中印漫长的国境线基雷达盲区,由于缺乏地面雷达支持,歼-20与苏-30MKI在此交手时,也会处于无情报支持的境地,也有人说,那我们也可以出动预警机来支持歼-20作战啊,但问题在于,中印边境山脉纵横、地形复杂、对电磁波向下探测的影响极为严重,各国飞机在此作战基本都是从山谷里穿越飞行、利用山体遮挡躲避雷达探测,这也是中印空军最常见的战术,预警机就算有,也真的帮不了太大的忙。
在这样的情况下,歼-20和苏-30MKI很可能会出现很尴尬的局面,就是谁也找不到谁,谁也打不到谁,主要用于对地面目标作战而不是空战,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我军能支撑前线作战的完备基地只有和田机场,而印度则机场众多,所以苏-30MKI通过多次行动,反而会削弱歼-20的地面保障设备,令其出动架次下降,特别是一旦被敌突击打瘫在地面就很麻烦了。
此外,我们可以从卫星地图上看到,和田机场是一线无防护机场,根本不具备机堡掩体,也不具备歼-20作战所需要的保障设备,在这样危险的区域还派歼-20过去,实属不明智。

即便双方进行空战,苏-30MKI也可以凭借电子战机的支持和中印边境复杂地形掩护,对歼-20实施近距离突袭,我们要注意到的是,这种空战往往是在海拔6000米-12000米之间的高空进行的,双方一旦在近距离遭遇,就是飞机的机动性了,而飞机机动性主要由飞机的发动机和飞机自身重量来决定,歼-20本身的定位更类似1架战轰机,近距格斗非其所长,苏-30MKI的AL-30F发动机和歼-20的涡扇-10B发动机更是没有代差,苏-30MKI更是可以在格斗时扔掉副油箱减重,而歼-20因为隐身需求不带副油箱也做不到,因此歼-20在近距格斗中就无法对苏-30MKI形成压倒性优势了。
总的来说,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的使用都必须在一定的使用环境和体系支撑下才能发挥做大作用,而不是像军迷们认为的性能数值高就一定能赢,这点对于身经百战的我军来说早就熟记于心,所以我们看到中印边境对峙的如此紧张,始终没有歼-20跑到中印边境西线的报道,即便是在东线,也只是在稻城亚丁这种三线机场部署,没有跑到一线去,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强行把歼-20部署到西线一线机场,恐怕就是和印度人强行把T-90坦克拉上来想碾压解放军15式高原坦克一样愚蠢了。
首先,我们不否定歼-20的整体作战性能碾压苏-30MKI,这种战机所展现的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能力和性能强劲的雷达传感器都是空战获胜的法宝,但是由此就判断歼-20碾压三代机就有些武断了,我们不妨翻出来一个歼-20战败的历史。
什么?歼-20还有战败的历史?不是还没上过战场吗?
是的,战场上虽然没败过,但在演习场上确有战败历史,据官媒报道,在中国空军红剑-2018演习中,两架全副武装的歼20面对由歼10C和歼11B及众多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等30多个单位组成的完整作战体系对决中,可以说是"仓惶逃窜",无奈落败,仔细分析这一战例就可以发现,歼-20在中印边界面对苏-30MKI时并不占太大优势。
2架歼-20在红剑-2018演习中战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敌方有指挥和编队协同;二是歼-20没有情报支持,而敌方有电子战飞机。需要解释的是,在那次演习中,歼-10C和歼-11B组成的编队即便有预警机,对歼-20也是无效的,因为这种飞机飞行速度慢、重要性高,不敢飞临前线,也就无法发现歼-20,所以这两种飞机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指挥歼-10C和歼-11B编队协同作战,一旦有飞机遭遇攻击警告,立刻指挥其他飞机前往救援。
也就是说,歼-20这种隐身战机在没有预警机支援的情况下,也没有办法发挥太大作用,其实这是合理的,歼-20自身配备的火控雷达虽然性能强劲,但是它的扫描范围和探测距离和预警机相比还是差的太远,在没有预警机的支援下,其有效探测距离大约为120km,有效供给距离不超过50km,看起来数据还不错,但是却存在致命的隐患,歼-20需要一直开启机载雷达,而这一行为会导致歼-20的电磁信号泄露,被敌方的电子情报探测装置发现从而定位,也就是说,在红剑-2018的演习中,很可能是歼-10C一方首先发现了歼-20,而非歼-20首先发现了他们,因为它们有电子战机,所以最终出现了2架歼-20落荒而逃的局面。
视野回到中印边境西线,在矛盾的冲突的焦点,加勒万河谷附近,在这个特殊的地形地貌下,由于气候恶劣海拔高,中印漫长的国境线基雷达盲区,由于缺乏地面雷达支持,歼-20与苏-30MKI在此交手时,也会处于无情报支持的境地,也有人说,那我们也可以出动预警机来支持歼-20作战啊,但问题在于,中印边境山脉纵横、地形复杂、对电磁波向下探测的影响极为严重,各国飞机在此作战基本都是从山谷里穿越飞行、利用山体遮挡躲避雷达探测,这也是中印空军最常见的战术,预警机就算有,也真的帮不了太大的忙。
在这样的情况下,歼-20和苏-30MKI很可能会出现很尴尬的局面,就是谁也找不到谁,谁也打不到谁,主要用于对地面目标作战而不是空战,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我军能支撑前线作战的完备基地只有和田机场,而印度则机场众多,所以苏-30MKI通过多次行动,反而会削弱歼-20的地面保障设备,令其出动架次下降,特别是一旦被敌突击打瘫在地面就很麻烦了。
此外,我们可以从卫星地图上看到,和田机场是一线无防护机场,根本不具备机堡掩体,也不具备歼-20作战所需要的保障设备,在这样危险的区域还派歼-20过去,实属不明智。
即便双方进行空战,苏-30MKI也可以凭借电子战机的支持和中印边境复杂地形掩护,对歼-20实施近距离突袭,我们要注意到的是,这种空战往往是在海拔6000米-12000米之间的高空进行的,双方一旦在近距离遭遇,就是飞机的机动性了,而飞机机动性主要由飞机的发动机和飞机自身重量来决定,歼-20本身的定位更类似1架战轰机,近距格斗非其所长,苏-30MKI的AL-30F发动机和歼-20的涡扇-10B发动机更是没有代差,苏-30MKI更是可以在格斗时扔掉副油箱减重,而歼-20因为隐身需求不带副油箱也做不到,因此歼-20在近距格斗中就无法对苏-30MKI形成压倒性优势了。
总的来说,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的使用都必须在一定的使用环境和体系支撑下才能发挥做大作用,而不是像军迷们认为的性能数值高就一定能赢,这点对于身经百战的我军来说早就熟记于心,所以我们看到中印边境对峙的如此紧张,始终没有歼-20跑到中印边境西线的报道,即便是在东线,也只是在稻城亚丁这种三线机场部署,没有跑到一线去,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强行把歼-20部署到西线一线机场,恐怕就是和印度人强行把T-90坦克拉上来想碾压解放军15式高原坦克一样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