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冷垂发为何最先腾起的都是黑烟?

2021-10-16 23:32:17   

最近几十年来,导弹冷垂直发射都是与热垂直发射并驾齐驱的发射方式,后来甚至进化出了冷热共架的先进发射方式。冷热垂发各有各的优势。热垂发可以让导弹在发射装置内部时,导弹的主发动机或者主助推器就已经开始点火。导弹依靠自身的发动机反推力飞出发射装置后,再进行程序转弯,最终飞向要打击的目标方向。热垂发一次性点火,发射可靠性比较高,技术相对简单一些。不过热垂发会提前消耗主发动机的燃料,导致射程受到一定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主发动机或者主助推器在发射装置内部就开始剧烈的燃烧。这样对发射装置的烧蚀会非常的严重,必须为发射装置额外再配备排烟排焰和降温系统,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重量。而且热垂发如果发射失败。就会出现导弹在发射装置内一直燃烧的现象。



过去曾经发生过防空导弹点火后没有飞走,一直在护卫舰的发射装置内燃烧数分钟直到燃料耗尽才熄火,结果差点烧毁整个垂发装置并且严重烧伤了舰桥,如果不是该发射装置内部只装填了少量的几枚导弹。如果是满装填的状态,那么很有可能把垂发装置内部的其他导弹也一起引燃,那样就会造成更大的火势而一发不可收拾。热垂发装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水下发射更加麻烦。于是就同时存在冷垂直发射方式。冷垂直发射要求要发射的目标导弹本身并不需要提前点火,而是借助额外的动力系统,把导弹从发生筒或者其他发射装置中一次性弹射出去十几米到几十米的高度。期间导弹本身才开始点燃自身的发动机飞行。因为目标导弹的主发动机在发射初期并没有点火燃烧,因此叫做冷垂发方式。




冷垂发方式不会造成严重的烧蚀,结构相对简单很多。基本不需要额外的排烟和排焰通道,就可以为导弹提供一个初始的起飞动能,节约一定的燃料增加射程。而且冷垂发既适合在大气层中发射,也适合在一定深度的水下发射。冷垂发还有一个巨大的相对优势,这就是可以发射导弹的自重的范围非常大,可弹射从1吨级的防空导弹,一直到超过220吨级的SS18这种全球最大最重的洲际导弹,都可以用冷垂发安全的发射出去。那么说到这里,冷垂发导弹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当今全球各国冷垂发的基本原理都是大同小异的。一般冷垂发射的导弹发射筒都是圆柱体,这和部分热垂发的导弹发射是可以选择长方体空间也可以选择圆柱体空间是有所区别的。圆柱体的发射筒,实际上就是起到了一个,




大型“炮筒”的作用。只不过这种炮筒可以发射超过200吨级的超级“炮弹”,而且这种炮筒发射炮弹的初速,比真正的炮弹要慢速很多;但是也足够让这种从不到1吨级的炮弹到200多吨到弹体先飞出去十几米到几十米的高度再点火。既然是一种特殊的炮筒,那么作为圆柱体是最合适的。圆柱体在内部发生气体膨胀的压力传播最为均匀,给所谓炮弹,也就是被发射导弹的初始加速度最直接。有些冷垂导弹曾经探讨过用八棱体作为发射筒,结果证明费力不讨好,也基本改回了圆柱体的发射筒。因此圆柱体外包装的导弹。有可能用热发射也可能用冷发射模式;但是冷弹射发射的导弹一般都是圆柱体的发射筒。从陆地发射到水下发射;从轻型导弹到超重的洲际导弹基本都是如此。还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现象,



就是不论是陆地上冷垂发的导弹,还是从水下冒出来的潜射洲际导弹。在冷垂发的时刻,大多都是先有一大股黑烟腾起,把导弹弹射到半空再点火。那么为何冷垂发冒出的烟雾大多数是黑烟,而不是白烟或者黄烟?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这与冷垂发弹射导弹采用的燃气发生器的燃料成分有关。每个冷垂发的发射筒,不论大小,都像一个大口径的“土炮”,导弹本身就是要发射的弹丸。而导弹下面往往有一个活塞夹在其中。活塞的作用,是接受燃气膨胀的推力,再把推力传递给导弹底部,让导弹加速飞出去;同时还可以隔绝高温高压燃气对导弹的烧蚀。当然也有些冷垂发系统内部没有活塞。用导弹底部直接承受燃气的膨胀压力;但也肯定有一定的隔热措施,这些隔热措施也起到类似活塞的作用。




当今的冷垂发导弹的燃气发生器一般都采用固体装药。一旦电打火就可以立即爆燃推动活塞,而燃气发生器装药的配方有十几种之多。但是不论配方如何,黑火药都是配方的主要成分之一。这就在于黑火药的爆燃速度在400米到500米每秒之间,爆燃后给活塞的推力恰好不大不小,既不会加速度太大损坏导弹;也不会因为加速不够让导弹弹不远。而黑火药爆燃后的烟雾基本是黑色或者深灰色,因此各种冷垂导弹。最先腾起的基本是黑灰色的浓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