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空权问题解决不了,将使战争向长期化发展?

2022-05-08 23:47:47   

随着至少有西方5国同意提供155毫米的自行大炮和钛合金炮架的高机动牵引大炮,而且据说至少有一半的数量已经开始了基础性的操作训练,那么战略防御方的地面火力,在未来将有一个爆发性的提高。毕竟前期外界提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毒刺式防空导弹,和弹簧刀式巡飞弹,没有任何一种的打击半径会超过10公里的距离,而标枪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不到4公里。这类武器说到底就是给单兵或者游击小组灵活使用的;在城市防御战和野战筑垒地段的防御作战中会有奇效,但是一旦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战或者战略防御方想进行大范围的反攻作战,则效果就会大大折扣。因为战略攻击方在经历前期的部分挫折后,更加重视炮群的远程火力覆盖,尽量减少在彻底扫清前沿之前,就盲目的派遣装甲战斗车辆进行密集冲锋。



面对最小射程也有20公里以上,最大射程则接近40公里的高密度远程炮群,再多的标枪和弹簧刀也只能望洋兴叹。因此战略防御方对获得地面远程反炮兵手段进行了急切的呼吁。在部分北约国家带头提供先进重炮之后,主要的北约炮兵强国已经全面松口。因此战略防御方预计在最近的1个月之内,将至少获得250门到300门的155重炮;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还是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155自行大炮;而且现在已经有战略防御方的炮兵用超级大国提供的M777钛合金高机动榴弹炮进行射击训练的场面。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战略防御方的机动性炮兵火力和反炮兵火力,将从过去的近乎为零,一步到位地实现世界准一流的程度。因为过去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过,目前全球从国别来说,拥有现役的100门155口径的自行大炮。



就已经可以进入世界10大先进炮兵的行列。而今后一到两个月内,战略防御方至少会突击装备200门的155自行大炮再加上150门左右的155牵引式大炮。350门155大炮的火力,极有可能会首次实现对战略进攻方的远程炮兵优势。因为战略进攻方现役的全部152毫米自行大炮的总数量也不过在300门左右,目前投入战场的不可能会超过250门。今后会出现350对250的数量优势。这可能是战略进攻方在开战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变化。当然,西方炮兵强国积极而且“慷慨”地提供大炮包括基本培训是一回事;让这300到350门大炮真正部署到交火一线充分发挥火力则是另外一回事。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外界提供的大量的大炮实物,包括配套的炮弹,仍然基本还停留在战区的远西侧或者干脆还在邻国境内,而相应的用户培训,




也基本在邻国境内的“绝对安全区”进行。从这些地方把大炮、炮弹和培训完毕结业的炮兵们输送的交火线的一侧,中间至少还有1000到1500公里的陆路运输距离。考虑到除了155轻量化钛合金炮之外,其余的自行大炮的自重基本都在40吨到60吨之间,都属于超限超重物资,在战区的长途运输目前只能靠既有的铁路系统,也就是用平板列车长途托运。不过现在战区的高空制空权仍然完全在战略进攻方的手里,面对通过铁路系统大批量运输的重炮集群,是极其容易从空中摧毁的。这样一来,战略防御方如何把大量的重炮和配套的炮弹完全无损失或者至少是有轻微损失的情况下大部分安全运抵交火线附近,就是一个超级难题;而且双方的炮群一旦开始猛烈交战,期间的防空问题仍然存在。这样来看,


大量155口径西方重炮的到位,也必然会伴随着战区的高空制空权会出现一系列深刻改观,单纯靠战略防御方目前手里掌握的战斗机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新获得战区高空制空权的,而且战略防御方目前的所有境内机场,都处于被高强度打击的状态。想重新夺取制空权,只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有外部的强力空中力量直接参与;另外就是把外来空中力量的起飞机场基本放在境外。如果制空权的问题不先行解决,那么再多的重炮到达,也难免会让战争往长期化发展。反之,重炮的批量到达和战术训练基本完成,也意味着外界的空中干涉有极大的概率会开始加码,这种可能性其实是概率非常高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不论在地面还是空中,战略进攻方面临的压力都会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