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射起飞到底比滑跃起飞能省多少油?

2021-11-07 23:04:45   

航母弹射器是在二战前后的发明,虽然当时的弹射器与当今的大型蒸汽弹射器或者电磁弹射器完全没法对比,但是已经对舰载机的起飞帮助很大,毕竟当时起飞的舰载机大部分全重最大也不过5吨左右,稍微有点弹射助力就可以在七八十米的距离上实现安全起飞离舰。滑跃起飞模式出现得很晚,基本是1960年代以后的事情,而且基本只有喷气舰载机才可以实现滑跃起飞,很少有螺旋桨飞机,比如螺旋桨预警机敢直接滑跃飞机的。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滑跃起飞对舰载机的总重量并不敏感,总重量大一点或者小一点关系都不大,但是却对舰载机滑跃起飞时的推重比十分敏感,一般要求滑跃起飞时的推重比至少要在0.75以上,而且有较大的甲板风。这个要求对大多数可以开加力的喷气舰载机,特别是双发喷气舰载机,

图片



大多数可以达标,但是对大多数螺旋桨舰载机却很难达标。因此固定翼螺旋桨预警很少上滑跃航母起飞就是这个原因。通过各种模拟计算更包括二战后大半个世纪的航母实际操作。普遍的观点是弹射起飞方式更加靠谱。当然滑跃起飞方式也有一些独特的优点,比如可以用中大型航母就可操作重型舰载机。这本身也是滑跃起飞对舰载机的绝对重量不敏感,只对起飞时的实际推重比和迎头甲板风的风速敏感的体现,而如果用弹射起飞的方式操作同样的大型舰载机,一般需要8万吨级以上的大型航母才行。但是局部优势并不能最终转换成整体优势,因此弹射起飞模式仍然是大国航母必须追求的最终顶级技术。滑跃起飞模式只能算是先用较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系统的有无问题。真正要全面赶超还是必须采用弹射,

特别是电磁弹射模式才行。真正要系统的论证弹射模式和滑跃模式,必然要长篇大论,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在这里只简单的讨论,弹射起飞模式的过程,是否比滑跃起飞模式更省油这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如果证明弹射起飞模式更省油,那么到底可以节省多大的比例?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当代的喷气式飞机,不论是民用还是军用,不论是陆地起飞还是舰载起飞,起飞阶段基本都是最费油的。因为起飞过程都是把飞机从速度为零,高度也接近为零的状态,快速地让飞机爬升到几千甚至上万米的高空,速度从接近为零增大到速度接近甚至超过音速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消耗大量的燃料和外界的氧气,转换成飞机速度动能和高度势能的过程。一般来说,把任何飞机从地面起飞开始,

最终爬升到万米高空转为巡航,那么都要消耗全部燃料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中间的差距只是看飞机的大小和最终航程的远近。对大型洲际飞行的客机来说,起飞阶段也要消耗燃料的20%左右。而对航程相对比较短的飞机来说,仅仅一个起飞阶段就有可能消耗燃料的三成以上。这对舰载机来说,也是大体差不多的比例。因为不论是弹射起飞还是滑跃起飞,现在的舰载机都要提前开加力。而一旦打开了加力。那么所有的油耗都是以分钟为单位计算的。一般来说,大多数喷气战斗机的开加力时间都不允许超过15分钟,内油比较大的飞机最多开加力不能超过20分钟。这是因为15到20分钟的开加力时间。就有可能消耗全机携带的总油料,包括机体内油也包括外挂副油箱全部油料的50%,如果开加力超过20分钟。那么大部分战斗机会出现返航油料都接近耗尽的危险情况。




在早期的二代机中,甚至开加力都不允许超过5分钟。可见开加力对油料消耗的巨大加速作用。但是不论是滑跃起飞还是弹射起飞,都必须提前开加力。因此要求整个起飞阶段,开加力的全过程不能超过5分钟。等于剩下另外的10分钟开加力的时间留给未来的空中空战阶段的巨大消耗。那么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的2种模式中,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关闭加力呢?这就要求起飞后速度达到300公里每小时以上,高度达到500米以上,上升率保持在每秒50米以上时,才可以关闭加力,以比较大的军用推力继续保持爬升状态。这个过程对舰载机来说,不论是弹射还是滑跃,都需要至少2分钟以上。弹射起飞的相对优势,是可以让速度值快速达标,但是高度值和爬升率仍然一开始不达标。而对滑跃起飞模式来说,在离开滑跃头的瞬间,飞机的速度值,高度值和爬升率都不达标,


但是此时的好处是飞机的仰角较大,在高推重比和迎面甲板风的综合作用下,飞机继续上斜线前进,让速度值高度值和爬升率逐步全部达标。因此最终两种起飞方式,飞机本身消耗的油料其实是差距不大的,弹射起飞最多可以相对节省20%左右的机体燃料油。而两种起飞方式,都要求航母本身加速到20节以上。因此航母消耗的燃油也大同小异。可见弹射起飞真正的优势,并不是节省起飞阶段的多少燃料,还是甲板的操作和调度效率更高,可以每次都重载起飞,起飞的安全性也相对高于滑跃,说白了就是整体优势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