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探客 :美英动员20多个盟友“群殴”俄罗斯,普京决定挨个收拾?
2018-03-28 07:04:51
刚刚赢得胜利的普京似乎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俄罗斯在3月25日遇到灾祸,一家购物中心失火,导致64人遇难。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精神,西方集团在第二天就“围殴”北极熊。
美国在3月26日宣布,驱逐60名俄罗斯外交人员(包括48名使馆人员,12名驻联合国人员),关闭俄罗斯驻西雅图领事馆。美国认为,这些人都从事的是搜集情报的任务,而且俄驻西雅图领事馆接近波音公司和一个潜艇基地。
3月20日,特朗普曾经与普京通电话,但白宫拒绝正面回答两人是否谈到了双面间谍遭暗杀事件,只是强调特朗普用行动支持英国,且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总统和国家的立场。在此前的3月14日,英国驱逐23名俄驻英外交人员。3天之后,俄方宣布驱逐23名英国驻俄人员。

白宫方面还表示:尽管俄罗斯由于干预2016年大选而遭到制裁,又因为“神经毒气暗杀事件”而受到惩罚,但在反恐、核武等方面美俄依然有合作空间,因此“双普会”的大门是敞开的。
美方特意指出:这一措施并非针对俄罗斯人民,而是针对普京当局。这是美国人的习惯伎俩:借助A事件采取B行动达到C效果。“凑巧”的是,特朗普还将于4月3日在白宫隆重接待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3个国家的领导人,庆祝这3个敌视俄罗斯的国家独立100周年。云遮雾绕的外交辞令背后,其实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息:特朗普开始对普京下手了,从追加制裁到最大力度的驱逐俄方人员,美方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媒体报道称,特朗普带领西方集团对俄采取激进措施,是有史以来对俄外交人员最大的一次集体驱逐。更是在美英主导下的一次“站队”。很多国家都是借着这个机会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截至3月26日12点,已经有如下国家追随美英:
失去克里米亚的乌克兰一下子驱逐13名俄罗斯外交人员,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还不解气,呼吁西方采取更多行动,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
丹麦驱逐2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荷兰驱逐2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挪威驱逐1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瑞典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芬兰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马其顿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克罗地亚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匈牙利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罗马尼亚驱逐1名俄方人员;
阿尔巴尼亚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澳大利亚驱逐2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爱沙尼亚驱逐俄罗斯大使馆的武官;
立陶宛宣布驱逐3名俄罗斯外交人员,并禁止另外44名俄方人员入境;
拉脱维亚决定驱逐1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波兰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捷克驱逐3名俄罗斯使馆馆员;
法国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意大利驱逐2名俄外交人员;
西班牙驱逐2名俄外交人员;
加拿大宣布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人员,以示对英国的声援;
即使是一向重视双边关系的德国也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左右为难的是冰岛,一方面声援英国,另一方面又不愿抵制俄罗斯世界杯,毕竟出线一次是百年不遇的,因此扭扭捏捏地采取了“外交抵制”,即冰岛领导人不会到俄罗斯看球,而冰岛男足则按照计划参赛。想必冰岛高层也会觉得非常遗憾,抱怨英国人小题大做。
最逗比的是新西兰,虽然表示支持英国,却宣布“没发现有符合驱逐条件的俄罗斯外交官”、“只要发现俄罗斯间谍,一定驱逐出境”、“如果有的话,早就采取行动了”。这分明是对美英的敷衍和搪塞。
联合国是各不得罪,采取“不予置评”的态度。
总体而言,从驱逐的人数似乎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态度。像瑞典、挪威、马其顿、丹麦、荷兰、澳大利亚这类打酱油的国家,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象征性地驱逐一两个人,而法、德、加拿大这些有影响力的国家则把人数上升到4个。

对英国来说,仿佛加入队伍的国家越多、驱逐人数直线上升就是一种“外交胜利”。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得意洋洋地声称:我们的盟友做出非凡的义举,这是对俄罗斯的沉重打击,有助于保护我们的集体安全。普京既然破坏规则,就必须受到惩罚。英国国防大臣跑到俄罗斯家门口的爱沙尼亚视察驻扎在那里的英军士兵,宣布“这是对普京的挫败,整个北约和欧盟都应该团结起来。”
但并非所有国家都那么心甘情愿地因为一个证据并不充足的事件而与俄方交恶,况且英国已经决定“脱欧”。欧盟内部的步调本身就不一致,当初欧盟理事会负责人图斯克拒绝庆祝普京连任,而欧盟委员会负责人容克则向普京发出贺信。希腊、奥地利这2个国家虽然属于欧盟成员和西方阵营,却拒绝采取报复行动,透露出反对的情绪,也显示出西方集团并非铁板一块。
尽管略显吃惊,但俄方依然淡定:普京将作出相关决定,可以肯定的是将采取“对等”措施,一一做出回应。换句话说,就是“挨个收拾”。很明显,对西方这种赤裸裸的“敌视行为”,北极熊已经见怪不怪。俄方发言人轻蔑地表示:这些国家像是美英的臣民,按照主子的命令行事。

耐人寻味的是,也是在3月26日,俄方宣布普京将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同时赴青岛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在遭到西方“群殴”和孤立的艰难时刻,普京再次选择了“向东看”。对于遭到西方围攻这样的事情,东方古国已经很熟悉,而且感同身受。特朗普同时挑战2个大国,并非一个明智的决定。对普京而言,只有一个选择:反击。(完)
美国在3月26日宣布,驱逐60名俄罗斯外交人员(包括48名使馆人员,12名驻联合国人员),关闭俄罗斯驻西雅图领事馆。美国认为,这些人都从事的是搜集情报的任务,而且俄驻西雅图领事馆接近波音公司和一个潜艇基地。
3月20日,特朗普曾经与普京通电话,但白宫拒绝正面回答两人是否谈到了双面间谍遭暗杀事件,只是强调特朗普用行动支持英国,且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总统和国家的立场。在此前的3月14日,英国驱逐23名俄驻英外交人员。3天之后,俄方宣布驱逐23名英国驻俄人员。
白宫方面还表示:尽管俄罗斯由于干预2016年大选而遭到制裁,又因为“神经毒气暗杀事件”而受到惩罚,但在反恐、核武等方面美俄依然有合作空间,因此“双普会”的大门是敞开的。
美方特意指出:这一措施并非针对俄罗斯人民,而是针对普京当局。这是美国人的习惯伎俩:借助A事件采取B行动达到C效果。“凑巧”的是,特朗普还将于4月3日在白宫隆重接待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3个国家的领导人,庆祝这3个敌视俄罗斯的国家独立100周年。云遮雾绕的外交辞令背后,其实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息:特朗普开始对普京下手了,从追加制裁到最大力度的驱逐俄方人员,美方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媒体报道称,特朗普带领西方集团对俄采取激进措施,是有史以来对俄外交人员最大的一次集体驱逐。更是在美英主导下的一次“站队”。很多国家都是借着这个机会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截至3月26日12点,已经有如下国家追随美英:
失去克里米亚的乌克兰一下子驱逐13名俄罗斯外交人员,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还不解气,呼吁西方采取更多行动,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
丹麦驱逐2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荷兰驱逐2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挪威驱逐1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瑞典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芬兰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马其顿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克罗地亚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匈牙利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罗马尼亚驱逐1名俄方人员;
阿尔巴尼亚驱逐1名俄外交人员;
澳大利亚驱逐2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爱沙尼亚驱逐俄罗斯大使馆的武官;
立陶宛宣布驱逐3名俄罗斯外交人员,并禁止另外44名俄方人员入境;
拉脱维亚决定驱逐1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波兰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捷克驱逐3名俄罗斯使馆馆员;
法国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意大利驱逐2名俄外交人员;
西班牙驱逐2名俄外交人员;
加拿大宣布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人员,以示对英国的声援;
即使是一向重视双边关系的德国也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左右为难的是冰岛,一方面声援英国,另一方面又不愿抵制俄罗斯世界杯,毕竟出线一次是百年不遇的,因此扭扭捏捏地采取了“外交抵制”,即冰岛领导人不会到俄罗斯看球,而冰岛男足则按照计划参赛。想必冰岛高层也会觉得非常遗憾,抱怨英国人小题大做。
最逗比的是新西兰,虽然表示支持英国,却宣布“没发现有符合驱逐条件的俄罗斯外交官”、“只要发现俄罗斯间谍,一定驱逐出境”、“如果有的话,早就采取行动了”。这分明是对美英的敷衍和搪塞。
联合国是各不得罪,采取“不予置评”的态度。
总体而言,从驱逐的人数似乎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态度。像瑞典、挪威、马其顿、丹麦、荷兰、澳大利亚这类打酱油的国家,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象征性地驱逐一两个人,而法、德、加拿大这些有影响力的国家则把人数上升到4个。
对英国来说,仿佛加入队伍的国家越多、驱逐人数直线上升就是一种“外交胜利”。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得意洋洋地声称:我们的盟友做出非凡的义举,这是对俄罗斯的沉重打击,有助于保护我们的集体安全。普京既然破坏规则,就必须受到惩罚。英国国防大臣跑到俄罗斯家门口的爱沙尼亚视察驻扎在那里的英军士兵,宣布“这是对普京的挫败,整个北约和欧盟都应该团结起来。”
但并非所有国家都那么心甘情愿地因为一个证据并不充足的事件而与俄方交恶,况且英国已经决定“脱欧”。欧盟内部的步调本身就不一致,当初欧盟理事会负责人图斯克拒绝庆祝普京连任,而欧盟委员会负责人容克则向普京发出贺信。希腊、奥地利这2个国家虽然属于欧盟成员和西方阵营,却拒绝采取报复行动,透露出反对的情绪,也显示出西方集团并非铁板一块。
尽管略显吃惊,但俄方依然淡定:普京将作出相关决定,可以肯定的是将采取“对等”措施,一一做出回应。换句话说,就是“挨个收拾”。很明显,对西方这种赤裸裸的“敌视行为”,北极熊已经见怪不怪。俄方发言人轻蔑地表示:这些国家像是美英的臣民,按照主子的命令行事。
耐人寻味的是,也是在3月26日,俄方宣布普京将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同时赴青岛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在遭到西方“群殴”和孤立的艰难时刻,普京再次选择了“向东看”。对于遭到西方围攻这样的事情,东方古国已经很熟悉,而且感同身受。特朗普同时挑战2个大国,并非一个明智的决定。对普京而言,只有一个选择:反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