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暴露虚弱本质:废除了《中导条约》却没给导弹拨一分钱

2019-08-11 07:09:15   


在俄罗斯全力挽回、但美国自说自话的矛盾持续了半年之后,《中导条约》最终仍是迎来了未能续期的结局。而在此之后,美国不仅维持先前的"承诺",表态将在欧洲地区部署中程弹道导弹,更表示将追求在亚太地区部署类似武器。
但很显然,美国政府的表态并不能和美军武器的实际部署划等号:时至今日,美国仍旧未向真正的"中程弹道导弹"投入哪怕一分钱费用,急于让中导条约作废,乃至于声称部署导弹,更多只能算是美国人的外交技俩。


图为从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发射的"战斧"对地巡航导弹。
事情还得从《中导条约》的源头说起。为了照顾欧洲盟友的感受,美国只能把部署在欧洲的"战斧"陆基机动式巡航导弹,以及"潘兴-2"机动式中程弹道导弹销毁,换取苏联方面同样销毁射程类似,对准欧洲目标的SS-20"蜘蛛"机动式中程弹道导弹,这就是《中导条约》的实质性内容。
由此一来,欧洲盟友随即"感到安全",不再对美国施加外交压力。但在这之后,美国依旧在积极地尝试绕过中导条约,部署类似射程和作用的武器,以达到对苏联的全面优势威慑。


图为基于DD-21方案研发的"武库舰"想象图,即利用海上平台部署大量的导弹武器。
简单来说,尽管陆基的"战斧"巡航导弹被条约限制,不得不全数销毁,但美国人将"战斧"成功地塞进了水面舰艇的垂直发射系统,甚至是潜艇的鱼雷发射管。
由此一来,美国水面舰艇和潜艇只要前出到北海和地中海区域,就能取得和"陆基中导"类似的效果,且完全合乎美苏签署的条约内文规定。


图为"相聚"的两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海上发起对陆打击。
比起苏联人占优势的陆地,美国人显然更倾向于在他们如履平地的海洋上布设导弹,在茫茫大海上寻找一艘水面舰艇都不是什么容易事,更不要说神出鬼没的核潜艇了。
那么,既然在《中导条约》签署之后的十几年里,美国人靠着把导弹挪到海上赢得了实质的战略优势,乃至于用这一套体系敲碎了伊拉克的空防网络,为什么美国没有继续将它们发扬光大?


图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新型舰载垂发想象图,更大尺寸显然为更大导弹准备。
答案很简单,并非美国不想,实则是不能:在各国新研发的防空和预警系统面前,"战斧"的生存效能堪忧,而基于现有垂发尺寸极限"挖潜"研发的"标准-6对陆导弹"也只有400公里射程,和少得可怜的60千克战斗部。
那研发新型水面舰艇,以及配套的垂直发射系统不就行了么!这话说得倒简单,美国各军工巨头也有具体方案,但说来说去钱始终是问题,眼下美国海军连造个新护卫舰都必须"量入为出",谁知道下一代水面舰艇会最终精简成什么样?


图为发射"口径"巡航导弹的俄罗斯21631小型导弹舰。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技术、性能、生存性乃至政治角度来说,部署在欧亚"盟国"境内的中程弹道导弹无论如何比不上神出鬼没的舰射和潜射导弹,且同样要耗费一笔巨额资金。
就在眼下,美国国防部已经为美国下一代陆基弹道导弹的研发列算了超过8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再加上"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的换代,所谓"陆基中导"只能为这些大项目让步……而既然已经注定纸上谈兵,那抛出"中导"议题来抹黑对手,甚至是逼盟友表态,也就丝毫不出外界预料了,只是这么一来一去,美国的实力如何也已经彻底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