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中国模式”独特优势值得他国“取经”

2018-01-09 08:00:11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奥勒·德林近日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就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聚焦稳定和共同富裕,值得他国借鉴。
《参考消息》:您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能否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
德林:什么是道路?西方人的观念是,你从一处走到另一处,道路应该是直接通往目的地的路径。而在中国,道路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道路,是你对自己所走的路径的发现。中国道路的独特之处在于,总是能关注当下的问题。我遇到一个困难,然后根据现有的所有因素进行研究并制定解决方案。
时代在变,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策。中国的道路是一种很特别的政治战略,允许对新的发展变化采取迅速而有弹性的应对措施。稳定和共同富裕是两个长远的总目标,我称之为中国的“国家理性”。作为一种方法论和政策战略,中国模式是可以在其他国家复制的,尤其是那些希望保持政权稳定并增加社会总财富的国家。当然还需要其他因素,例如社会根深蒂固的勤劳和勤学美德,这在中国非常普遍,但很多其他国家却相当缺乏。
《参考消息》:您认为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
德林:很难清晰定义中国特色。如果真要定义的话,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征:有宏大的目标,有灵活性,管理社会多样性,有国家理性,即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中国政治的一个优点是总能倾听基层的声音,也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个人创造力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消息》:很少有发展中国家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为什么会这样?
德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不被允许实现自身发展。它们的发展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老牌的西方殖民国家告诉它们应该如何发展,但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源泉是个人的创造力和社会的多样性。你不能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创造,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然后你收获发展的成果,并加以管理。也就是你将所有这些个人的创造力和发展成果引导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这种模式让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变得强大,社会有多样的文化和技艺。但是我认为现在德国和欧洲正失去一些这样的多样性。
而中国正像欧洲这样在发展。中国更加灵活,个人创造力也充满了多样性。为什么中国能在40年内变得如此强大?首先中国摆脱了人为的束缚和障碍,然后人们能做他们所能做的事情,这也是邓小平改革的基本含义。其次,当发展之后,对这些发展成果进行管理,也就是管理这种多样性。
中国成功的这个模式,是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理解的,也是这些发展中国家无法继续实现发展的原因。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发展都不能自上而下地获得。
第二个原因是,殖民主义的影响仍未褪去。殖民主义不仅是一个标签,还深刻影响了被殖民国家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以及法治体系、国家结构、教育体系甚至国家边界。殖民主义的影响如此深远,西方国家仍然从老的殖民地贸易和经济结构中获利。
《参考消息》:现在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发展?
德林:允许人民能做他们最擅长做的。应该构建一个让基层民众免费获得的公民社会教育体制。经济必须有创造力,支持个人贡献。
中国权力运行体制更灵活
《参考消息》:西方社会现在仍有哪些优势?
德林:社会的多样性是西方社会的一大优势。
然而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困难。首先,我们对如何构建让民主体制正常运转需要的条件没有足够的重视。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我们的模式。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能很好地支撑民主体制。
其次,我们过于注重程序正义。例如德国有好几个政党,每四年选举一次。然而这样的民主程序并没有完全将人民包含在内。这就是为什么德国选择党能突然崛起,它利用了人们的不满情绪。
这种每隔几年的权力轮换制度,限制了政治议题,我们无法有长期的规划,或者重大的政策。中国在这方面有优势,有自己独特的权力运行体制,更加灵活,而且不用过于注重轮换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