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研发四种隐身飞翼无人战机:全世界只有我们做得到
2018-02-02 07:36:10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利剑”飞翼无人机的最新模型图片,曾经让网友诟病的尾喷管直接外露也完成了隐身修型,再结合“利剑”飞翼无人机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说明利剑已经顺利完成了原型机阶段,进入了正式型号发展阶段但是,从网络透露的讯息来看,“利剑”不是一枝独秀,其竞争对手不仅在航空技术企业,还有院校科研院所、航天集团集体参与,5年前外国媒体(德国“Aviationist”网站)首次公开曝光了我国西北某高校无人机研究所,开发研制的某型飞翼隐身无人机验证项目,这个研究所的隐身无人机项目远比我国现在看到由60所主持的“利剑”飞翼无人机要早很多,而航天科工集团在2016年低调展示的彩虹-7隐身无人机更让浮想联翩,此外,成飞集团自行研制的“翼龙X”隐身飞翼无人机也已经在开发研制的过程中,总而言之,中国在研制隐身飞翼无尾结构的无人飞行器领域,已经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的空前盛况,一次同时研制四种隐身无人飞翼战机,全世界只有我们做得到。
航天科工集团的彩虹-7系列隐身飞翼无人攻击机。
那么西北某高校研制的隐身无人机到底是什么模样,这一直鲜为人知,毕竟“利剑”飞翼无人机在网上也只有几张图片,不过最新该校科研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飞翼布局耦合进排气的气动与隐身综合设计研究》,给我们揭开了一丝神秘面纱,从论文披露的信息看,西北某高校的飞翼无人机最显著区别是采用了双发布局,而“利剑”从披露的图片来看,原型机是直接使用了单发涡扇13或者是RD33发动机,由于带加力燃烧室,因此尾喷管直接外露,而从“利剑”飞翼无人机的最新模型图片来看,应该是采用了军方正式立项的涡扇12,即涡扇13的无加力改型,推力在5到5.5吨左右。论文中提到的隐身飞翼无人机巡航速度达到0.6到0.65马赫,也就是800公里左右,且在2万米高空巡航,因此动力可能使用两台涡扇11发动机,或者乌克兰的AI-222-25发动机,推力不超过5吨,基本和“利剑”的 推力相当。
西北某高校隐身飞翼无人机模型。
我们知道,隐形性能是飞翼的天生优势,虽然西北某高校的飞翼无人机采用大展弦比布局,与利剑的小展弦比布局不一样,机翼相对机身较长,但通过隐身优化,即文中提到的气动和隐身性能俱佳的类“鹰嘴”形前缘设计,同样实现了高隐身性能由于和利剑一样采用了发动机中置,并且是双发中置,同样和利剑一样,在机体中间形成了很大一个鼓包,但是由于是双发动机布局,有可能会对飞机的弹仓产生不利的影响,挤压弹仓空间。进气口和尾喷管的设计是亮点之处,除了进气口采用了高隐身飞翼布局常用的S弯进气道,保形进口格栅以外,还采用了了尾喷管燃气舵,可以上下左右偏转,最大偏转角度为10度,即实现了推力矢量布局,目前飞翼布局的飞机还无先例。
西北某高校隐身飞翼无人机模型,其结构更类似于美军RQ-170无人机。
军事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隐身能力强是无尾飞翼布局的重要特征,对于那些滞空时间要求不高的无人作战飞机而言,无尾飞翼式布局是平衡机体内部空间和隐身性能的最好选择。但对于以侦察为主要任务的长航时无人机来说,无尾飞翼式布局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航天科工集团的新型彩虹-7隐身飞翼无人机的结构类似于将西北某高校无人机和“利剑”的结构融合在了一起,它采用了一个大展弦比机翼,这是因为,长航时无人机为了增加自身的滞空时间,其一般会采用配备了大展弦比机翼的常规布局,以提高飞机的升阻比,进而增加飞机的滞空时间。因此,常规布局限制了长航时无人机在外形设计上用于提高自身隐身能力的空间。此外,上面那架飞翼无人机除了采用战斗机使用的推力矢量外,该飞翼无人机还采用了现在国内歼20、歼31、高教9和枭龙等战机已经应用的的鼓包式进气道(DSI进气道),且不止用了一个。
美军RQ-170无人机。
据悉,这种称为多鼓包减阻设计,即进气道前面两个,尾喷口后一个,并称极大的降低了飞行阻力,从对比RQ-170无人机,我们西可以看到,西北某高校设计的飞翼无人机的尾喷管和燃气舵多鼓包减阻设计十分前卫,此外,该校在sic纤维的应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这种新材料用在国内很多火箭发动机燃气舵和涡扇10航空发哦电脑关机的推力矢量尾喷管上,也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事情,多鼓包减阻设计也说明我国的DSI进气道也在不断技术升级,并且实现了技术互享。不过,军事专家认为,飞翼的飞控特别复杂,现在又加上了推力矢量,无人机可以用,但有人飞翼机采用推力矢量布局,还有待技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