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坦克炮塔的顶部,加上50厘米厚的复合装甲是否可行?
2022-03-12 22:29:32
关于标枪反坦克导弹可以轻易地击穿已经增加了钢架棚的主战坦克的问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而在实践中,拥有钢架棚的坦克甚至又在钢架棚之上,堆砌了大量的“行李”,甚至包括饮用水桶、各种食品和其它杂物,说到底就是想从心理层面增加对标枪导弹的来袭防御厚度。很显然,堆砌杂物的方法对专业的攻顶导弹明显是基本无效的。现在看来,就算是在钢架棚的顶部堆砌一层沙袋或者干脆增加一层爆反装甲,都未必可以硬扛标枪类导弹的致命一击。毕竟一层50厘米厚度的沙袋,最多只相当于20到30毫米钢板的等效防御效果;而大部分反应装甲的等效很难超过200毫米,除非采用最新的重型爆反装甲,但是重型爆反装甲,一般需要安装在结构强度比较大的金属固定面上,脆弱的临时钢架,显然很难安装。
而随着标枪导弹的实战效果反映不错,标枪类导弹今后必然会在全球有一个更大的扩散,导致今后各军事大国的主战坦克,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受到标枪反坦克导弹的致命威胁。那么到底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标枪带来的严重威胁性问题呢?实际上目前全球对坦克和装甲车辆进行攻顶攻击的精确制导弹药,主要有2种:一种是集束末敏弹;另外一种就是标枪导弹了。集束末敏弹主要用于大面积、大范围的对坦克装甲车辆集群进行集中攻击,而标枪导弹则基本属于对单个目标的精确打击。末敏弹的攻击范围比较大,一次性攻击坦克的数量也比较多。末敏弹的自锻成型弹头在上百米的高空就爆炸向下攻击,因此末敏弹的弹头会击中坦克或装甲车辆顶部的任何位置,包括可能击中炮塔,也可能击中底盘前后的部分。
最终击中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哪一个具体位置,有一定的随机性。而标枪导弹不是这样。标枪类导弹由于采用了非常先进的热成像焦平面凝视技术,因此标枪导弹在选择为攻顶模式时,一般会精准的命中目标坦克的炮塔顶部的中心位置,不会轻易打偏,让金属射流打到坦克炮塔之外的车头或者车尾部分。因此标枪的攻击效果和集束末敏弹是有所不同的。由于集束末敏弹很难说具体攻击坦克和装甲车辆顶面的哪个位置,因此反倒不好采取全面的防御措施。一般仍然主要防御被击中概率最高的炮塔中部部分。毕竟炮塔中部下面就是乘员舱也是战斗舱。而如果末敏弹垂直击中的是坦克的车头或者车尾部分,除了击中车头可能直接杀伤驾驶员之外,击中车尾时,乘员舱内的车长和炮长,也包括驾驶员,仍然有快速逃脱的可能性。
图片
因此说到底,防御标枪导弹也好,防御末敏弹也好,想把整个坦克或者其他装甲车辆的全部顶棚都强化到导弹或者末敏弹完全打不透,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重点防御坦克炮塔中部成员舱的顶部部分即可。而标枪导弹恰恰瞄准的就是这个位置。一般认为标枪导弹的实际破甲能力,在600到750毫米之间。而当今大多数主战坦克的乘员舱顶部的金属甲板厚度一般只有50毫米左右,实属非常薄弱。即使在增加一层普通的爆反装甲,全部防御厚度也只相当于250毫米以下,以标枪的能力自然是连穿3层都没有问题。狼山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坦克乘员舱顶部装甲薄弱的问题,不妨直接把乘员舱的顶部主装甲从目前的50毫米直接增厚到500毫米,如果再在上面增加一层新式爆反装甲,那么乘员舱顶部的,
真实防御厚度,基本就可以到750毫米以上,已经完全可以硬扛标枪的直接命中。750毫米的防破甲能力,已经超过大多数三代主战坦克炮塔在早期的正面防御能力。其实大多数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炮塔,在早期正面的主装甲块的厚度也就是500毫米上下,后来才进一步增加到600毫米以上,比如典型的乔巴姆陶瓷复合装甲。如果把顶部也增加500毫米复合装甲块,首先考虑的是在重量上是否超标。由于只需要重点防御乘员舱的顶部,并不需要考虑炮塔前部主装甲带和尾部炮弹舱的防御,因此乘员舱的顶部全部防御面积也就最多2.5平米。如果是500毫米厚的复合装甲,那么总体积是1.25立方米,假设复合装甲块的比重只有纯钢块的60%,那么增加的1.25立方米的装甲块,实际增加的全重只有不到6吨。
一次性增加6吨的重量,对大多数三代主战坦克的炮塔基本是可以承受的,毕竟M1等大炮塔的坦克,仅仅炮塔自重早就在20吨以上了。重量没太大的问题,最大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在外形上实现完美设计。顶部增厚50厘米,对当今的大多数现役坦克来说是比较难以修改外形的。最麻烦的是现在车长和炮长出入的舱门口必须重新设计。毕竟一次性增加50厘米的顶部厚度,现有的出入舱门都无法继续正常使用。而过去的2大顶部舱门,本身也是坦克防御的最薄弱环节之一。因此说到底,现役的主战坦克只能靠主动防御系统再加重型爆反装甲。想要彻底解决顶部防御薄弱的问题,还是要设计第4代新式坦克。
而随着标枪导弹的实战效果反映不错,标枪类导弹今后必然会在全球有一个更大的扩散,导致今后各军事大国的主战坦克,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受到标枪反坦克导弹的致命威胁。那么到底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标枪带来的严重威胁性问题呢?实际上目前全球对坦克和装甲车辆进行攻顶攻击的精确制导弹药,主要有2种:一种是集束末敏弹;另外一种就是标枪导弹了。集束末敏弹主要用于大面积、大范围的对坦克装甲车辆集群进行集中攻击,而标枪导弹则基本属于对单个目标的精确打击。末敏弹的攻击范围比较大,一次性攻击坦克的数量也比较多。末敏弹的自锻成型弹头在上百米的高空就爆炸向下攻击,因此末敏弹的弹头会击中坦克或装甲车辆顶部的任何位置,包括可能击中炮塔,也可能击中底盘前后的部分。
最终击中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哪一个具体位置,有一定的随机性。而标枪导弹不是这样。标枪类导弹由于采用了非常先进的热成像焦平面凝视技术,因此标枪导弹在选择为攻顶模式时,一般会精准的命中目标坦克的炮塔顶部的中心位置,不会轻易打偏,让金属射流打到坦克炮塔之外的车头或者车尾部分。因此标枪的攻击效果和集束末敏弹是有所不同的。由于集束末敏弹很难说具体攻击坦克和装甲车辆顶面的哪个位置,因此反倒不好采取全面的防御措施。一般仍然主要防御被击中概率最高的炮塔中部部分。毕竟炮塔中部下面就是乘员舱也是战斗舱。而如果末敏弹垂直击中的是坦克的车头或者车尾部分,除了击中车头可能直接杀伤驾驶员之外,击中车尾时,乘员舱内的车长和炮长,也包括驾驶员,仍然有快速逃脱的可能性。
图片
因此说到底,防御标枪导弹也好,防御末敏弹也好,想把整个坦克或者其他装甲车辆的全部顶棚都强化到导弹或者末敏弹完全打不透,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重点防御坦克炮塔中部成员舱的顶部部分即可。而标枪导弹恰恰瞄准的就是这个位置。一般认为标枪导弹的实际破甲能力,在600到750毫米之间。而当今大多数主战坦克的乘员舱顶部的金属甲板厚度一般只有50毫米左右,实属非常薄弱。即使在增加一层普通的爆反装甲,全部防御厚度也只相当于250毫米以下,以标枪的能力自然是连穿3层都没有问题。狼山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坦克乘员舱顶部装甲薄弱的问题,不妨直接把乘员舱的顶部主装甲从目前的50毫米直接增厚到500毫米,如果再在上面增加一层新式爆反装甲,那么乘员舱顶部的,
真实防御厚度,基本就可以到750毫米以上,已经完全可以硬扛标枪的直接命中。750毫米的防破甲能力,已经超过大多数三代主战坦克炮塔在早期的正面防御能力。其实大多数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炮塔,在早期正面的主装甲块的厚度也就是500毫米上下,后来才进一步增加到600毫米以上,比如典型的乔巴姆陶瓷复合装甲。如果把顶部也增加500毫米复合装甲块,首先考虑的是在重量上是否超标。由于只需要重点防御乘员舱的顶部,并不需要考虑炮塔前部主装甲带和尾部炮弹舱的防御,因此乘员舱的顶部全部防御面积也就最多2.5平米。如果是500毫米厚的复合装甲,那么总体积是1.25立方米,假设复合装甲块的比重只有纯钢块的60%,那么增加的1.25立方米的装甲块,实际增加的全重只有不到6吨。
一次性增加6吨的重量,对大多数三代主战坦克的炮塔基本是可以承受的,毕竟M1等大炮塔的坦克,仅仅炮塔自重早就在20吨以上了。重量没太大的问题,最大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在外形上实现完美设计。顶部增厚50厘米,对当今的大多数现役坦克来说是比较难以修改外形的。最麻烦的是现在车长和炮长出入的舱门口必须重新设计。毕竟一次性增加50厘米的顶部厚度,现有的出入舱门都无法继续正常使用。而过去的2大顶部舱门,本身也是坦克防御的最薄弱环节之一。因此说到底,现役的主战坦克只能靠主动防御系统再加重型爆反装甲。想要彻底解决顶部防御薄弱的问题,还是要设计第4代新式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