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译:一个英国长大的德国人眼中的脱欧

2016-06-30 13:32:46   

英国脱离欧盟的决定业已做出,但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尚远未明了。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在其网站上刊登学会高级研究员康斯坦泽·施特珍慕勒(Constanze Stelzenmüller)的文章,痛陈英国脱欧对她、德国以及欧盟造成的巨大心理震撼。

  作为曾在英国度过童年的德国人,施特珍慕勒认为英国是自由、开放、民主及繁荣的标杆,是西方世界的支柱,也和美国一并是德国在二战后引以为榜样的国家。而英国脱欧无异于她“生命中的第二次地震”──第一次则是德国柏林墙倒塌。文章表示,德国人自以为了解他们的英国朋友,并且和他们相处融洽,却不料超过一半的英国人对德国和欧盟深怀敌意。欧盟已经为英国留欧做出巨大让步和妥协,欧盟已经近乎一个“被英国塑造的欧盟”,但英国政客不仅并不领情,反而煽动民粹诋毁各国。文章也警告,脱欧势力绝非英国独有,而是在各国都广泛存在,应该对其加以警惕。

  全文翻译如下:

  我是德国人。对我来说,英国脱欧公投可谓我生命中的第二次地震——第一次是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当时,被推倒的柏林墙仿佛上天赐予的奇妙礼物,给欧洲带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自由、繁荣、民主以及安全。如今,英国脱欧又重新把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脱欧是否标志着和平时代即将终结?欧洲一体化是否已经万劫不复?

  需要强调的是,这次公投不只是移民、市场法规以及防务合作这些政策议题这么简单。对于这些议题,英国和欧盟已经争论有四十年之久,未来也会有相关的辩论。几乎在所有英国人关心的议题上,卡梅伦政府都成功争取但让欧盟向英国妥协。如今的欧盟已是一个被英国塑造的欧盟,诸如欧盟扩员、引入土耳其等都是英国设下的目标。但悲哀的是,英国的如此特权也没能挽留脱欧派离开的脚步,留欧派也并未依此据理力争。

  欧盟的其他成员国之所以愿意做出这样的让步,正是因为我们不希望英国离开欧盟。我们把英国当作一股理性和正义的力量,一个古老而又有活力的民主政体,一个在历史上和欧洲大陆以及全世界都有密切关系的国家。纵使英国已非昔日的大英帝国,它也是各国不可忽视的力量。英国拥有能力出众的外交人才和武装力量,也正因如此,它是西方世界的支柱,是国际秩序的守护者,更是支持欧盟进行自由贸易以及采取积极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重要声音。
二战以后,德国一直在寻求和解和赎罪,无论是对以色列、法国还是波兰都是如此。但是我们真正引之为榜样的国家却是美国和英国:它们开放,自由,外向,同时也是文明及和平的保卫者。

  对我个人而言,伦敦是我作为外交官的父亲的第一站,我也因此有幸在英国度过童年:在下雨的周日,我泡在在大英博物馆里,在世界历史的海洋中尽情游弋;在夏日漫漫的康沃尔(Cornwall),人们几乎不锁门,好心的杂货店主不光帮你把东西送到你家,如果你恰好不在,他们还会把东西放在你的餐桌上或者冰箱里——我母亲特别喜欢这一点。

  然而,这次公投却无关政策,亦无关妥协:它仅关于情感,以及恐惧。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这次公投以一种让人震惊的方式把英国人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暴露出来,既展示给英国人自己,也显示给我们看。

  正如投票结果所示,英国人被残酷地割裂成了近乎相等的两半:脱欧阵营里是老年人、工人以及在大城市以外生活的人,他们害怕德国主导下的欧盟,并且最终把票投给了脱欧。而城市居民和年轻人以及(看上去)所有的苏格兰人则是留欧阵营的主力,他们将公投视为既不负责任亦无可挽回的自戕之举。毫无疑问,这种割裂绝非一时可以修复,下届政府恐怕也对其束手无策。

  而对于我们——英国之外的欧洲人来说,我们却被这次公投刺痛了。我们以为自己了解我们的英国邻居,并且和他们相处融洽,却不曾料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对我们怀着深深的敌意。他们既做欧盟的座上宾,却又批评欧盟或者德国的主导地位,这些问题我们当然也十分忧虑。但用谎言欺骗民众,用把我们比作纳粹的方式讨好少数人,这种记忆恐怕绝非一时可以消退。

  对欧盟其他27国的人来说,英国为了臆想中的所谓主权和控制权,一刀斩断了它和欧盟的纽带。对普通德国人来说——我们拥有10个邻国,我们国家的繁荣有赖于全球贸易——这近乎痴人说梦。

  但我们也深知,脱欧阵营绝不只位于英国,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国家当中。我们已经见证了这股势力在其他地方(不仅仅是在美国大选当中)崛起得多么轻松。因此我们也不得不扪心自问,英国的今天是否将会变成我们的明天?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让英国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