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俄在太空竞赛中沦为追赶者

2019-12-01 07:50:56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报11月29日发表文章称,俄罗斯早已失去航天领先地位,在太空竞赛中沦为追赶者。
文章称,俄罗斯曾是航天学的开创者——全球首颗人造卫星和首位宇航员均来自俄罗斯,可如今却在太空竞赛中沦为追赶者。
文章指出,若干原因造成了俄罗斯的落后局面。可以说,一个原因是先天的,即苏联航天计划的特点。在取得最初成绩(人造卫星、加加林的太空飞行、首批月球、火星和金星探测器)之后,如下路线占了上风:注重发射航天器,如更大功率的火箭和更大尺寸的卫星,而很少在研制某种意义重大且独一无二的有效载荷和仪器装置上下功夫。
文章认为,俄罗斯在以下方面落在了主要航天大国后面:
1.缺乏自己的行星际探测器。2011年11月发射的著名探测器“福布斯-土壤”,因为故障无法离开近地轨道,于2012年1月在大气层烧毁。1996年发射“火星-96”探测器也曾遭遇失败。此外,俄罗斯再未发射其他探测器。至于向比火星更远的地方发射探测器,更是连计划都没有。
2.由于缺乏无人探测器,俄罗斯不能借助它们探索宇宙。美国的无人探测器计划则在近太空和外太空研究方面带来了辉煌成果。其机器人探测器遨游于整个太阳系,造访行星及其卫星、彗星和小行星。
3.俄罗斯航天部门预算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拨款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该领域吸引高水平专家困难重重,就与此直接相关。
4.私人航天业缺失。该行业通过竞争环境促使市场参与者发展技术。埃隆·马斯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火箭第一级在轨道发射后于陆地和海上平台着陆,如今其估值高达120亿美元。
5.没有培养航天领域高水平专家的学校。宇航员、太空行走累计时间的世界纪录(约80小时)保持者阿纳托利·索洛维耶夫承认,无论俄罗斯航天业还是其他为航天服务的部门,都出现了人才流失。例如,俄国家航天公司开出的工资始终毫无竞争力,航天工程师还经常被强制执行保密规定:不得出境。对苏联人来说,这只是小事一桩——毕竟当时谁出国都不容易。但对千禧一代而言,这种限制就显得匪夷所思、不合情理。
文章称,俄罗斯航天计划取决于大型国企,但其员工已经没有了苏联航天人把毕生献给太空事业的精神,而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文章称,对比美国、中国、欧洲和日本的太空计划,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今,美国遥遥领先,欧洲航天局排在第二。顺便一提,尽管外部条件复杂,欧航局与俄国家航天公司仍在“地外火星”等项目上合作。日本航天计划分量则没那么重,其规模和投资与欧美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嫦娥四号成为首个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此外,中国去年实施了近40次太空发射,首次在这个指标上成为世界第一。其近期计划包括建立真正的空间站,以及将人送上月球。
文章称,谈到俄罗斯在太空探索上的落后,应当强调的是,该领域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俄罗斯航天业所需经费无疑是巨大的,但俄罗斯政府必须就此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