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石:越南为什么对中国又爱又恨?
2015-10-18 11:34:14
在与中国争夺南海的过程中,越南与菲律宾两国最为卖力,并大有抱团取暖之势。但相较于菲律宾的张狂和毫无顾忌,越南在与中国的南海争端中展现出阴鸷的特征。一方面,他不断释放出强硬气息,不仅在言辞上毫不让步,甚至不惜发动渔船冲击有中国大批军警舰船护卫的海上钻井平台,明知是以卵击石也在所不惜;但另一方面,它又在暗中保持着种种克制,从未真正与中国发生武装冲突,并想方设法与中国沟通,极力避免与中国彻底撕破脸皮。
越南之所以如此,固然有体制、意识形态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各种原因。但在这些可变条件的背后,亦不乏不可变的地缘因素考量。本篇中,我们不妨分析一二。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领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260平方公里,人口8000余万,整个疆域呈南北向条状分布,北部的红河平原和南部的湄公河平原较为方正广阔,中间有近千公里的狭长连接带。
如果仅从本身的地缘条件来看,越南这种两头大、中间狭长的杠铃式地貌,并不适合造就一个统一的国家。作为越南的两大核心板块,红河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地缘实力半斤八两,而连接两大板块的中间带既长又窄。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地缘格局,导致了两大板块的结构性矛盾,几乎不可能消除。
通常情况下,这种结构下的地缘板块,在竞争中会处于谁也不服谁,但谁也“吃”不掉谁的地步,最终形成两个独立的国家。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越南也确实处于南北分治的状态。但最终,越南仍统一到了一起——具体到其内部,则是红河平原压过湄公河平原,主导实现了两大地缘板块的统一。而之所以能如此,中国因素居功至伟。
古典时期,中国是东亚世界的核心,而其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也对其周边适合农耕的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东南亚而言,越南是受中国地缘辐射最为深厚的地区。缅甸、老挝虽也与中国接壤,但其接壤部为云南这一古代中国的极边缘地带,区域内多高山密林,交通艰难,本身也不适宜农耕开发。
而越南则不同。其与中国的陆上接壤部为滇东和广西,虽然在中国仍处边缘,但地势较低,比云南文明程度要高;且越南与中国隔海相望,还可以通过海路与闽粤相通,交通相对方便。同时,适合农耕开发的红河平原与中国又十分接近,能够更好的承接中华农耕文明并将其落地生根。综合以上因素,越南自然就成为整个东南亚最中国化的地区。
但这并不意味着越南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按常理,对这样一个与自己山水相连、且适合农耕的平原,古代中国没有理由不把它收入囊中。
事实上,在由汉至唐的千年时光里,北越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直到宋代开始才脱离中国版图,而这种脱离,则要感谢中国更北方的游牧政权。
广袤的蒙古高原,培育了农耕时代世界上最强大的游牧军事力量。尽管中国是古典时期最强大的农耕文明。但游牧文明在军事上的天然优势,使中国也不得不集结全部资源,才能堪堪应对。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虽然有无比强大的物质资源,但他却不得不把它们投之于北方边境,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由于重心向北,中国在南方的力量投入必然是孱弱的。而这种战略导向的长期性存在,使得中国不仅无法继续向南拓展,甚至维持都十分费劲。
越南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独立成国的。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发展,但发展出来的成果都被运到北方,消耗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而红河平原在吸收中国文明的成果、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却又可以利用处于中国南方边缘地带、朝廷鞭长莫及的优势,在政治上摆脱中国的控制。到宋朝时,中国北方压力空前加大,红河平原脱离出去也就理所当然了。
面对北方的压力,中国无力恢复对红河平原的统治,为免南方受骚扰,便与其建立宗藩关系。而摆脱了中国控制和威胁的红河平原政权,则开始向南拓展。
鉴于红河平原在地缘上与中国更紧密,其文明发达程度自然也就高过湄公河三角洲,这种受外来因素影响造成的两大地缘板块实力失衡,成为北越压倒南越,一统天南的最大资本,并最终造就了后来的越南。
到近代,中华文明衰落,海洋文明兴起,红河平原借中国之势压倒湄公河三角洲的优势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湄公河三角洲在地理上更靠近马六甲海峡,而湄公河作为纵贯中南半岛最主要河流,其地缘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超过红河,种种因素交汇,使湄公河平原的地缘实力逐渐超过了红河平原,进而会对北统南的传统政治格局形成挑战。反应在现实层面,则是二战后的南北越对峙和内战。
这场越南内战最终还是以北越获胜而告终。但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是北越人品爆发,而是大国博弈的结果。
毕竟越南是个小国,他们的纷争说到底都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一旦有大国力量介入,无论红河平原还是湄公河三角洲,它们的那点地缘实力对局势的影响都显得微不足道。在这场越南战争中,凭借地缘上的紧密性,中苏得以便捷的对北越提供大量支持,而作为南越后台的美国则远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太平洋彼端,强行插手的后果则是国力大伤。正是这种地缘格局的不利,使美国空有强过中苏之力,在越南战争中也只能黯然出局。
不过,南越板块虽然在政治上一时失败,但其对北越的地缘实力优势却没有改变。所以直到今天,南越的经济实力依然强过北越、越南的经济中心也是胡志明市而非首都河内。
地缘上的优势,体现在经济层面,最终也会体现在政治层面。形象的说,就是从湄公河三角洲走出来的资本权力和政治权力,要压过红河平原,取得对国家的主导权。
这当然不是红河平原所能接受的。且不说现在的越南政权由北越势力建立,即便当初是南越获胜,作为同一级别的地缘板块,红河平原也不会甘心国家被湄公河三角洲主导。
虽然现在的红河平原不能凭本身力量压过湄公河三角洲,但它依然有保证优势的办法——遵循古代套路,借中国之势。
如果放在三十年前,北越是不会这么做的。那时的中国既穷且弱,又孤立于全世界。国家内战时,利用中国打击南越倒还可以;一旦内战结束,作为全越南的统治者,越南政府再继续亲华,不仅得不到太多好处,反而会得罪苏联,更必须放弃对边境和南海的领土主张——这是巨大的潜在利益。
而摒弃中国,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形势,中国也无力对越南做出全方面报复。所以,越南在统一后立刻与中国翻脸,是符合其国家利益的。中国除了通过边境战争消耗越南,也无法展开进一步报复。
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地缘实力已极大恢复,基本坐上世界第二大国交椅,且国力稳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越南效法先贤,采取亲华立场,将会像古代一样,承接来自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
在紧靠中国的情况下,红河平原的地缘价值将大幅提升,重新像古代一样,确立对湄公河平原的优势地位。这对扎根北越的政治与资本权力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当然,湄公河平原不会乐意接受这种格局。但它们无力改变——三十年前,中国贫弱至极,尚且能帮助北越攻灭有美国鼎力支持的南越,何况今日?
而对中国而言,扶植北越、压制南越,也符合其利益。
东南亚国家中,越南与中国地缘关系最为紧密,这一点从古到今从未改变。而越南南北纵贯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一旦倒向中国,中国可以以其南段湄公河平原为基点,大大加强对中南半岛远端、马六甲海峡东侧的控制。
只不过,湄公河三角洲与中国相隔较远,地缘关系疏离,以中国之力直接经营,成本较高、难度较大。但如果借北越之手,逼其就范,则事半功倍。而且,红河平原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也决定了以北越为根基的越南政权更容易受中国影响、掌控。基于这种借势的考虑,中国倒也乐意支持北越。
一场北越有意、中国有心的合作,本应该容易达成才对。可南海的存在 ,却使它看上去有些遥遥无期。
作为一个国土条状分布,海岸线漫长的临海国家,南海对越南的诱惑是可想而知的。在这一点上,无论北越还是南越,利益均高度一致。
而对中国而言,南海更是核心利益所在,这比在借湄公河三角洲影响东南亚远端区域要重要的多。所以,中国不可能为了拿南海去换取对越南的影响——越南也没这个资本。
所以,现在的越南政府,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多重困境——政权中占主导的北越势力,理所当然的要维护北越对整个越南的主导权,可以南海为代价换取中国支持又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样一来,就给了南越可乘之机。
以总理阮晋勇为代表的南越势力本就与中国疏离、又要夺北越之权,所以态度强硬,大煽反华之风。而风潮一起,北越势力被国家大义所困,愈发不敢向中国妥协——否则等同于政治自杀。
只是,如果长期与中国交恶,红河平原得不到来自北方的支持,只会被湄公河三角洲越甩越远,最终丧失对国家的主导权。无论北越势力表面如何强硬,内心也终究明白这一点;加上中越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翻脸后越南肯定吃亏更大。基于这种考量,使他们无论出于私心还是公义,都不敢真正与中国撕破脸皮。于是今日越南政府对华“骂而不破”奇怪格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任由越南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对中国的越南战略是不利的。只不过,出于更为重要的南海利益的考量,越南利益的损伤在所难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是也!
而换一种角度考量,这种中国对越战略的受挫,其实也只是暂时性的。南越在经济上优于北越是现实,但要将这种优势转化到政治上,最终夺取北越的主导权,却远非一日之功。只需要北越再撑上一段历史时期,导致越南不成为中国累赘,等到中国在东亚战略布局完成,成功破掉美国主导的现有格局,那么回过头来扶植亲华势力,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而如果中国破局失败,那么即便越南今日开始就倒向中国,亦无甚意义。
综上所述,有进有止,在不过分刺激越南民族感情的情况下经营南海,正是中国现阶段最实惠的选择。
至于越南,既然无法和中国翻脸,那也只能眼瞅着中国小步前进,然后以待天命了。如果中国最终破局失败,北越势力自然也政权难保,夺权成功的南越势力大可以趁机经营南海。但如果中国成功,越南也只能埋头认命。
不过,与菲律宾不同,越南对中国还是有价值的。即便中国真的建立东亚新秩序,也不至于对其吃干剥净,南海的利益,想来越南多少还是能分到一杯羹的。至于届时它吃在嘴里是什么味儿,那就只有越南自己知道了。
越南之所以如此,固然有体制、意识形态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各种原因。但在这些可变条件的背后,亦不乏不可变的地缘因素考量。本篇中,我们不妨分析一二。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领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260平方公里,人口8000余万,整个疆域呈南北向条状分布,北部的红河平原和南部的湄公河平原较为方正广阔,中间有近千公里的狭长连接带。
如果仅从本身的地缘条件来看,越南这种两头大、中间狭长的杠铃式地貌,并不适合造就一个统一的国家。作为越南的两大核心板块,红河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地缘实力半斤八两,而连接两大板块的中间带既长又窄。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地缘格局,导致了两大板块的结构性矛盾,几乎不可能消除。
通常情况下,这种结构下的地缘板块,在竞争中会处于谁也不服谁,但谁也“吃”不掉谁的地步,最终形成两个独立的国家。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越南也确实处于南北分治的状态。但最终,越南仍统一到了一起——具体到其内部,则是红河平原压过湄公河平原,主导实现了两大地缘板块的统一。而之所以能如此,中国因素居功至伟。
古典时期,中国是东亚世界的核心,而其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也对其周边适合农耕的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东南亚而言,越南是受中国地缘辐射最为深厚的地区。缅甸、老挝虽也与中国接壤,但其接壤部为云南这一古代中国的极边缘地带,区域内多高山密林,交通艰难,本身也不适宜农耕开发。
而越南则不同。其与中国的陆上接壤部为滇东和广西,虽然在中国仍处边缘,但地势较低,比云南文明程度要高;且越南与中国隔海相望,还可以通过海路与闽粤相通,交通相对方便。同时,适合农耕开发的红河平原与中国又十分接近,能够更好的承接中华农耕文明并将其落地生根。综合以上因素,越南自然就成为整个东南亚最中国化的地区。
但这并不意味着越南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按常理,对这样一个与自己山水相连、且适合农耕的平原,古代中国没有理由不把它收入囊中。
事实上,在由汉至唐的千年时光里,北越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直到宋代开始才脱离中国版图,而这种脱离,则要感谢中国更北方的游牧政权。
广袤的蒙古高原,培育了农耕时代世界上最强大的游牧军事力量。尽管中国是古典时期最强大的农耕文明。但游牧文明在军事上的天然优势,使中国也不得不集结全部资源,才能堪堪应对。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虽然有无比强大的物质资源,但他却不得不把它们投之于北方边境,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由于重心向北,中国在南方的力量投入必然是孱弱的。而这种战略导向的长期性存在,使得中国不仅无法继续向南拓展,甚至维持都十分费劲。
越南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独立成国的。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发展,但发展出来的成果都被运到北方,消耗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而红河平原在吸收中国文明的成果、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却又可以利用处于中国南方边缘地带、朝廷鞭长莫及的优势,在政治上摆脱中国的控制。到宋朝时,中国北方压力空前加大,红河平原脱离出去也就理所当然了。
面对北方的压力,中国无力恢复对红河平原的统治,为免南方受骚扰,便与其建立宗藩关系。而摆脱了中国控制和威胁的红河平原政权,则开始向南拓展。
鉴于红河平原在地缘上与中国更紧密,其文明发达程度自然也就高过湄公河三角洲,这种受外来因素影响造成的两大地缘板块实力失衡,成为北越压倒南越,一统天南的最大资本,并最终造就了后来的越南。
到近代,中华文明衰落,海洋文明兴起,红河平原借中国之势压倒湄公河三角洲的优势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湄公河三角洲在地理上更靠近马六甲海峡,而湄公河作为纵贯中南半岛最主要河流,其地缘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超过红河,种种因素交汇,使湄公河平原的地缘实力逐渐超过了红河平原,进而会对北统南的传统政治格局形成挑战。反应在现实层面,则是二战后的南北越对峙和内战。
这场越南内战最终还是以北越获胜而告终。但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是北越人品爆发,而是大国博弈的结果。
毕竟越南是个小国,他们的纷争说到底都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一旦有大国力量介入,无论红河平原还是湄公河三角洲,它们的那点地缘实力对局势的影响都显得微不足道。在这场越南战争中,凭借地缘上的紧密性,中苏得以便捷的对北越提供大量支持,而作为南越后台的美国则远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太平洋彼端,强行插手的后果则是国力大伤。正是这种地缘格局的不利,使美国空有强过中苏之力,在越南战争中也只能黯然出局。
不过,南越板块虽然在政治上一时失败,但其对北越的地缘实力优势却没有改变。所以直到今天,南越的经济实力依然强过北越、越南的经济中心也是胡志明市而非首都河内。
地缘上的优势,体现在经济层面,最终也会体现在政治层面。形象的说,就是从湄公河三角洲走出来的资本权力和政治权力,要压过红河平原,取得对国家的主导权。
这当然不是红河平原所能接受的。且不说现在的越南政权由北越势力建立,即便当初是南越获胜,作为同一级别的地缘板块,红河平原也不会甘心国家被湄公河三角洲主导。
虽然现在的红河平原不能凭本身力量压过湄公河三角洲,但它依然有保证优势的办法——遵循古代套路,借中国之势。
如果放在三十年前,北越是不会这么做的。那时的中国既穷且弱,又孤立于全世界。国家内战时,利用中国打击南越倒还可以;一旦内战结束,作为全越南的统治者,越南政府再继续亲华,不仅得不到太多好处,反而会得罪苏联,更必须放弃对边境和南海的领土主张——这是巨大的潜在利益。
而摒弃中国,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形势,中国也无力对越南做出全方面报复。所以,越南在统一后立刻与中国翻脸,是符合其国家利益的。中国除了通过边境战争消耗越南,也无法展开进一步报复。
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地缘实力已极大恢复,基本坐上世界第二大国交椅,且国力稳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越南效法先贤,采取亲华立场,将会像古代一样,承接来自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
在紧靠中国的情况下,红河平原的地缘价值将大幅提升,重新像古代一样,确立对湄公河平原的优势地位。这对扎根北越的政治与资本权力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当然,湄公河平原不会乐意接受这种格局。但它们无力改变——三十年前,中国贫弱至极,尚且能帮助北越攻灭有美国鼎力支持的南越,何况今日?
而对中国而言,扶植北越、压制南越,也符合其利益。
东南亚国家中,越南与中国地缘关系最为紧密,这一点从古到今从未改变。而越南南北纵贯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一旦倒向中国,中国可以以其南段湄公河平原为基点,大大加强对中南半岛远端、马六甲海峡东侧的控制。
只不过,湄公河三角洲与中国相隔较远,地缘关系疏离,以中国之力直接经营,成本较高、难度较大。但如果借北越之手,逼其就范,则事半功倍。而且,红河平原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也决定了以北越为根基的越南政权更容易受中国影响、掌控。基于这种借势的考虑,中国倒也乐意支持北越。
一场北越有意、中国有心的合作,本应该容易达成才对。可南海的存在 ,却使它看上去有些遥遥无期。
作为一个国土条状分布,海岸线漫长的临海国家,南海对越南的诱惑是可想而知的。在这一点上,无论北越还是南越,利益均高度一致。
而对中国而言,南海更是核心利益所在,这比在借湄公河三角洲影响东南亚远端区域要重要的多。所以,中国不可能为了拿南海去换取对越南的影响——越南也没这个资本。
所以,现在的越南政府,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多重困境——政权中占主导的北越势力,理所当然的要维护北越对整个越南的主导权,可以南海为代价换取中国支持又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样一来,就给了南越可乘之机。
以总理阮晋勇为代表的南越势力本就与中国疏离、又要夺北越之权,所以态度强硬,大煽反华之风。而风潮一起,北越势力被国家大义所困,愈发不敢向中国妥协——否则等同于政治自杀。
只是,如果长期与中国交恶,红河平原得不到来自北方的支持,只会被湄公河三角洲越甩越远,最终丧失对国家的主导权。无论北越势力表面如何强硬,内心也终究明白这一点;加上中越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翻脸后越南肯定吃亏更大。基于这种考量,使他们无论出于私心还是公义,都不敢真正与中国撕破脸皮。于是今日越南政府对华“骂而不破”奇怪格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任由越南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对中国的越南战略是不利的。只不过,出于更为重要的南海利益的考量,越南利益的损伤在所难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是也!
而换一种角度考量,这种中国对越战略的受挫,其实也只是暂时性的。南越在经济上优于北越是现实,但要将这种优势转化到政治上,最终夺取北越的主导权,却远非一日之功。只需要北越再撑上一段历史时期,导致越南不成为中国累赘,等到中国在东亚战略布局完成,成功破掉美国主导的现有格局,那么回过头来扶植亲华势力,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而如果中国破局失败,那么即便越南今日开始就倒向中国,亦无甚意义。
综上所述,有进有止,在不过分刺激越南民族感情的情况下经营南海,正是中国现阶段最实惠的选择。
至于越南,既然无法和中国翻脸,那也只能眼瞅着中国小步前进,然后以待天命了。如果中国最终破局失败,北越势力自然也政权难保,夺权成功的南越势力大可以趁机经营南海。但如果中国成功,越南也只能埋头认命。
不过,与菲律宾不同,越南对中国还是有价值的。即便中国真的建立东亚新秩序,也不至于对其吃干剥净,南海的利益,想来越南多少还是能分到一杯羹的。至于届时它吃在嘴里是什么味儿,那就只有越南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