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华台北”改成“台湾”?日本人哪来的勇气!
2018-03-29 13:45:07
“2020东京奥运台湾正名行动联盟”、“2020东京奥运台湾正名行动小组”15日举行记者会,推动“2020东京奥运台湾正名公投”,希望将“中华台北队”更名为“台湾队”。起因竟是日本的一群人曾在日本发起过将“中华台北队”更名为“台湾队”的活动。
对此,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安峰山近日表示,我们注意到此事在岛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忧虑和警惕。台湾极少数人操弄所谓的“正名公投”,挑衅两岸关系。任何以“公投”“正名”的方式搞“台独”分裂的政治图谋都是十分危险的,也是不可能得逞的。
近几年,随着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双方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人们渐渐对台湾岛内的一些“独派”分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来说说什么是“独派”;
“独派”是相对于“统派”而言,是指中国台湾地区鼓吹分裂国家,支持“台湾独立”的人士和组织,基本上归属于和“蓝营”对峙的“绿营”。大致可以分为3类。
深绿派:台独的基本教义派。他们中的中坚分子是一些年纪已经七八十岁的“皇民”,对台独有着很深的使命感,代表人物是李登辉。他们大概占全台湾人口的3%~5%。他们希望让台湾“菲律宾化”,附庸美国,成为对付中国大陆的桥头堡。
中绿派:他们既具有台独理念但又具有机会主义,陈水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当政”的民进党人士中的多数人属于这一派。
浅绿派:他们心态上倾向于台湾“独立”,但有更强的现实感,意识到台独现实可能性太小。他们对大陆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清楚的认知,甚至本身就与大陆已经有相当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浅绿派在发展两岸建设性关系方面更为积极,但其前提是,台湾必须享有“独立共同体”的权力。
由此可见台湾的岛内形势还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不用太过担忧,毕竟“独派”还是占少数,并不符合两岸同胞的真实想法。
那么两岸关系之间关系变得微妙的症结到底在哪?
1、政治制度的不同
两岸关系一直摩擦不断其中最为重要的症结就是政治制度的很大差异,“一国两制”虽然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也让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正面的、近距离的摩擦和碰撞。两种制度碰撞当然不止有故事,肯定还有事故,“独派”就是事故。
台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已经逐渐建立了相对完整、独立、完善的政治和司法体系,民主政治也发展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国大陆地区的民主政治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这也就导致台湾岛内很多人开始担心中国大陆会干预台湾既有的民主。
而且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有很多相悖之处,即使两岸人民尝试着相互磨合,根本政治制度的不同,也必然导致两者摩擦不断。
2、经济制度的不同
不同的政治制度必然导致经济制度的差异,虽然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逐渐变得自由、开放,两岸之间的经济往来愈来愈密切,两岸之间经济交往的壁垒也就愈发明显,各种法律、政策等之间的差异也愈发突出。
其次,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大陆经济也在不断深入台湾岛内,岛内人士开始担忧台湾经济会受到来自大陆资本的蚕食,本土经济逐渐萎缩。
3、文化理念的不同
台湾和大陆虽然同属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但由于历史原因,两岸的文化理念还是有了很大的差异,台湾受美国影响很大,自由、民主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而大陆地区地区却对台湾地区太过“自由”甚至否定自己的祖国的思想深恶痛绝。而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缺乏沟通导致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很深,这一点可以通过台湾的各种综艺或新闻节目就可以看得出来,例如之前流行的“茶叶蛋”的梗。
4、外国势力的阻挠
台湾问题不仅是两岸人民一直关注的问题,而且一直以来也深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而如今东京奥运台湾正名行动起因也是日本人挑拨,台湾“独派”才横插一脚的。而众所周知,美国一直对台湾问题“关心之至”,就在前段时间公然挑衅中国,与台湾签订了鼓励美台之间层级互访的“台旅法”。
两岸关系将会走向何方呢?
就在26日国台办主任刘结一会见了台湾新北市市长朱立伦一行。25日在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晤,朱立伦表示将始终坚持“九二共识”,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此举自然是基于如今的政治形势的考虑,可以想见,随着大陆影响力的不断发展,台湾岛内的政治人物必然需要大陆这一层的加持,某种程度上,大陆逐渐在取代美国曾经在台湾的地位。
目前两岸关系还在还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虽然岛内有很多人不太安分,但也不过是一些背后的小动作,正面对抗仍是不敢的。“反服贸”运动、“反课纲微调”等等一些列活动以及随着蔡英文上台后的一系列豪言壮语,最终也不能阻挡两岸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之间的关系必然逐渐强化大陆的主导权,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台湾坚持继续“逢中必反”的话,大陆必然会采取强硬措施。
对此,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安峰山近日表示,我们注意到此事在岛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忧虑和警惕。台湾极少数人操弄所谓的“正名公投”,挑衅两岸关系。任何以“公投”“正名”的方式搞“台独”分裂的政治图谋都是十分危险的,也是不可能得逞的。
近几年,随着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双方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人们渐渐对台湾岛内的一些“独派”分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来说说什么是“独派”;
“独派”是相对于“统派”而言,是指中国台湾地区鼓吹分裂国家,支持“台湾独立”的人士和组织,基本上归属于和“蓝营”对峙的“绿营”。大致可以分为3类。
深绿派:台独的基本教义派。他们中的中坚分子是一些年纪已经七八十岁的“皇民”,对台独有着很深的使命感,代表人物是李登辉。他们大概占全台湾人口的3%~5%。他们希望让台湾“菲律宾化”,附庸美国,成为对付中国大陆的桥头堡。
中绿派:他们既具有台独理念但又具有机会主义,陈水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当政”的民进党人士中的多数人属于这一派。
浅绿派:他们心态上倾向于台湾“独立”,但有更强的现实感,意识到台独现实可能性太小。他们对大陆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清楚的认知,甚至本身就与大陆已经有相当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浅绿派在发展两岸建设性关系方面更为积极,但其前提是,台湾必须享有“独立共同体”的权力。
由此可见台湾的岛内形势还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不用太过担忧,毕竟“独派”还是占少数,并不符合两岸同胞的真实想法。
那么两岸关系之间关系变得微妙的症结到底在哪?
1、政治制度的不同
两岸关系一直摩擦不断其中最为重要的症结就是政治制度的很大差异,“一国两制”虽然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也让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正面的、近距离的摩擦和碰撞。两种制度碰撞当然不止有故事,肯定还有事故,“独派”就是事故。
台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已经逐渐建立了相对完整、独立、完善的政治和司法体系,民主政治也发展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国大陆地区的民主政治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这也就导致台湾岛内很多人开始担心中国大陆会干预台湾既有的民主。
而且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有很多相悖之处,即使两岸人民尝试着相互磨合,根本政治制度的不同,也必然导致两者摩擦不断。
2、经济制度的不同
不同的政治制度必然导致经济制度的差异,虽然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逐渐变得自由、开放,两岸之间的经济往来愈来愈密切,两岸之间经济交往的壁垒也就愈发明显,各种法律、政策等之间的差异也愈发突出。
其次,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大陆经济也在不断深入台湾岛内,岛内人士开始担忧台湾经济会受到来自大陆资本的蚕食,本土经济逐渐萎缩。
3、文化理念的不同
台湾和大陆虽然同属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但由于历史原因,两岸的文化理念还是有了很大的差异,台湾受美国影响很大,自由、民主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而大陆地区地区却对台湾地区太过“自由”甚至否定自己的祖国的思想深恶痛绝。而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缺乏沟通导致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很深,这一点可以通过台湾的各种综艺或新闻节目就可以看得出来,例如之前流行的“茶叶蛋”的梗。
4、外国势力的阻挠
台湾问题不仅是两岸人民一直关注的问题,而且一直以来也深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而如今东京奥运台湾正名行动起因也是日本人挑拨,台湾“独派”才横插一脚的。而众所周知,美国一直对台湾问题“关心之至”,就在前段时间公然挑衅中国,与台湾签订了鼓励美台之间层级互访的“台旅法”。
两岸关系将会走向何方呢?
就在26日国台办主任刘结一会见了台湾新北市市长朱立伦一行。25日在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晤,朱立伦表示将始终坚持“九二共识”,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此举自然是基于如今的政治形势的考虑,可以想见,随着大陆影响力的不断发展,台湾岛内的政治人物必然需要大陆这一层的加持,某种程度上,大陆逐渐在取代美国曾经在台湾的地位。
目前两岸关系还在还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虽然岛内有很多人不太安分,但也不过是一些背后的小动作,正面对抗仍是不敢的。“反服贸”运动、“反课纲微调”等等一些列活动以及随着蔡英文上台后的一系列豪言壮语,最终也不能阻挡两岸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之间的关系必然逐渐强化大陆的主导权,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台湾坚持继续“逢中必反”的话,大陆必然会采取强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