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飞天,一起见证中国航天“更好的时代”

2020-07-24 20:20:54   

2020年7月23日,一则振奋人心的重磅消息在社交网络刷屏: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于海南文昌发射成功!这是属于14亿中国人历史性的第一步。在发射现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梦之蓝M6+,与60位嘉宾一起见证了这个荣耀时刻。



跨越4亿公里
宇宙不再遥不可及

距离地球4亿公里的火星对中国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由于不规则的天体运动,火星在中国古代常被称为“荧惑”,每当出现“荧惑守心”的现象时,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兆。在西方,火星同样被视为“战争”、“死亡”的代表。古人的时代有太多局限性,导致通体火红的火星受到了许许多多“误解”,今天,中国人将掀开属于火星的新篇章。



人类使用空间探测器进行火星探测的历史几乎贯穿整个人类航天史。1960年10月10日,前苏联向火星发射了第一枚探测器,而后几十年里,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甚至阿联酋都先后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成功率仅有43%。作为太阳系四大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近的行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和水源?火星是地球的“过去”还是“未来”?未来火星有没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移民地?这些都需要到达火星近距离观测后才有答案。这一次,中国人终于要出发了!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2000多年前,屈原在旷世奇作《天问》中曾发出嗟叹;走进新时代,承载中国人求知探索精神的“天问一号”将勇敢作答。


共圆航天梦
新时代的精神引领

嫦娥四号登陆月背,中国航天跨越了38万公里的距离,经历了10余年、4个型号任务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圆梦广寒宫”。如今,“天问一号”面临的是1000多倍于地月的距离,1/4的准备时间,一次任务实现“绕、落、巡”3个目标。更短的时间、更远的距离、更高的技术难度,实现这一目标的背后,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日夜坚守。



“天不生中国航天,万古如长夜。”中国航天带给国人无数的荣耀与自豪,“航天精神”带来的无数个瞬间,激励了一代代人成长,陪伴中国挺过一次次的艰难时刻。21世纪的第一个庚子年,贸易战、新冠、长江汛情告急接踵而至,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来说,今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必将激励中华民族,挺过所有自然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困顿,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乘风破浪,以振兴国家民族的初心、改变周遭世界的创新,携手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