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局 | 为何在那么多落后国家当中,翻身逆袭的只有中国?

2017-10-09 16:56:2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然而,在众多的后发国家中,却鲜有真正建立了具有自主性的工业化体系的国家,而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中国。

中国目前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14年中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比例超过22%、221种工业产品产值世界第一名。


人们对此,不仅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后发国家的工业化中,中国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从落后的农业化国家向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原始工业品市场,到劳动密集型规模化产品市场,再到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产品市场。任何企图一步到位、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快速进入如同美欧一般的金融自由化和福利社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把自己搞垮。


中国从农业国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之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人集团推行的工业化政策只适用于这些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在二战后全球贸易迅速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果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原材料国,企图借助跨国资本的力量来实现本国的工业化,那无异于是缘木求鱼。

对于跨国资本集团而言,逐利是天性,只有当有利可图时,跨国资本才有可能去主动推动后起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但是,后起国家在面临发达工业国的竞争时往往显得很脆弱,也因此后起国家与跨国资本的合作往往都是以同床异梦、分道扬镳的结局画上句号。



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天要想发展工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必须扮演“公共商人”的角色,帮助农民组织企业,帮助农民提供商业信息,帮助农民创造基础设施,帮助地方通过招商引资来创造市场和发展经济。最终吸引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国家工业体系建设的浪潮中来。



没有工业体系循序渐进地发展、转型,没有不间断的产业升级活动,就不可能创造出有活力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体系来支撑现代金融与福利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意志的主导起了关键作用。

比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对于一般国家来说就很难办到。对于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就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我们却完成得很好!

而重点企业的投资兴建,国家资本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大政府极其高效的执行力与可以集中资本、科技、人才等宝贵资源做一些短期内看不到收益、但是影响深远、利在将来的事情。而这,在一般的国家是做不到的。


还有谁!

可能有读者会疑问,那为什么印度的体量很大,却没有同中国一样建立起门类齐全的自主工业化体系呢?其实,理由很简单。印度一直以来号称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以人口数量论),奉行的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国家力量在经济体系中并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而印度政府也没有大力建立起初步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使得印度人整体受教育比例远低于中国。其丰沛的人力资源并不能转化成建设大规模工业体系所必需的成熟劳动力。

另外,印度政府不重视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与工业化体系的成熟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而印度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足够多的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印度高速交通的里程数据只是中国同类数据的零头。



反观中国,建国初期通过从苏联大规模引入的156工程,建立起了初步成型的工业化体系,同时经过几十年扎实推进的教育体系建设。才让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有足够的力量实现快速的工业化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