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熊老六:《芳华》背后的英雄和苍蝇

2017-12-30 13:13:23   

我觉得想要真正了解一部作品,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的创作背景。因为每一部作品,其实都是作者的个人心理写照。碰巧在微博上看到了很多网友转发的李真少将女儿,中国国画院李晓林大姐对《芳华》创作者的人物介绍。
小说《芳华》作者严歌苓,上海人,考入成都战旗文工团,当舞蹈演员。15岁爱上一个军官,写了160封情书,受到上级严厉批评,产生过自杀念头,后弃舞从文,离开部队,对部队充满怨恨。离婚后嫁给美国人,移居美国。

冯小刚,湖南湘潭人,在北京军区38军装甲6师当了一年假兵,办不了入伍手续,回到地方考上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当美工,因与歌舞团一名女舞蹈演员谈恋爱,被列为转业对象,后转业到北京西直门粮库,对转业一直耿耿于怀。后调到建工集团当文体干事,遇到北京台电视中心主任郑晓龙之后,转入影视界。

两个人的部队经历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因爱生恨。这两个人的经历其实和李大眼、韩仁均挺像的。李大眼曾经在文章中自己说过大学的时候写过多次入党申请书,可是没有被批准入党,所以,从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爱党青年,变成了后来的恨党公知。韩仁均,原本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可是因为乙肝被劝退了。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学校怕他传染给其他同学,所以把他劝退了。韩仁均把对学校的爱,变成了对老师的恨。后来,韩仁均以笔名韩寒写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对老师仇恨的描写,甚至把老师等同于妓女。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好遭遇。关键是面对不好遭遇时的态度,有的人选择放下,继续前行;有的人选择刻在心里,怀恨一生。我上学时,也遇到过王八蛋老师;我工作后,也遇到过王八蛋老板。现在,我也算是网络大V了,但是,我并没有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报复曾经的王八蛋老师或者王八蛋老板。但是,有些人却不一样。比如严歌苓、冯小刚,即使现在他们过得再好,他们心里的恨,始终还是放不下。他们要不断的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发泄报复他们心里的恨,去放大他们心里的恨。同时,像严歌苓、冯小刚、李大眼、韩仁均等人,还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谁对你们不好,你们可以去直接报复那个对你们不好的人!但是,他们不会去报复那个对他们不好的人,而是把自己的仇恨转嫁给社会和国家,用自己的作品报复社会报复国家。

就像我前面说的,有种人是带着恨,活一生的。但是,这些人里有的人最终出人头地,像严歌苓、冯小刚等人有了大的自我展示平台,可以发泄自己的仇恨和不满。大部分带着恨的人,可能无法获得展示自己心中怨恨的平台,所以,他们变成了严歌苓、冯小刚等人的粉丝,借着他们的作品,来发泄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恨。除了人民币,谁也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爱你,所以每个人都会遇到对自己好的,和对自己不好的人,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取舍?我们究竟是为了爱而活?还是为了恨而活?

只有无比透明的物体,在太阳下才是没有阴影的。只要是个人,在太阳下就总是会有阴影的,所以说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具体到《芳华》这部作品,对越自卫反击战,几十万部队参战官兵,谁也不敢保证所有人所有事都是正面的,没有任何缺点和瑕疵。就像一个人站在太阳底下,就算有80%的地方是正面阳光的,依然还会有20%的阴影。严歌苓、冯小刚的创作思路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笔和放大镜把那20%的阴影,放大成80%,然后给大家看。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过去对雷锋等人的宣传,也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80%的正面,放大成了100%的正面,然后给大家看。无论是极力放大正面,还是极力放大阴暗面,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不要神化,也不要黑化,应该让大家既看到优点,又看到缺点,才是真实接地气的。

最后,借用一下鲁迅先生的话和大家共勉:毛主席、邱少云、毛岸英、郑成功等等英雄不在的时候,袁老师、作业本、矮大紧等人所首先发见的是他们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英雄更英雄。但是英雄已经不在了,不再来挥去它们。于是乎公知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以为它们的完美,远在英雄之上。然而,有缺点的英雄终竟是英雄,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