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开府仪同三司”是什么意思?

2021-10-24 23:04:40   

如果喜欢古文并且粗略读过二十四史,就知道过去皇帝或者朝廷对有功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有比较大战绩贡献的将领,一种重大的奖赏就是可以得到:开府仪同三司的资格。而这个奖励的意义,绝对比官职的升迁、俸禄的增加要大得多。可以说古人当G特别是当武将,如果能到了让朝廷给予 “开府仪同三司”的奖赏,那么就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实际上开府本身是一个待遇;而仪同三司,又是开府里面的高档货。开府的封赏,从汉末一直持续到了清朝。可以说是基本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大JUN政现象。首先来说开府的意思。开府说白了,就是在朝廷的授权下,可独自设置自己的幕府。当代人知道幕府这个词。是因为东邻四岛有幕府将军这个东东,一直延续了七八百年。从折腾一休的足利义满,一直到维持幕府接近300年的德川家康家,





都是幕府将军。因此幕府好像是4岛的特产。其实这么认为大错特错。实际上幕府这个词包括其内涵,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原原创事物。唐代以后才被四岛的遣唐使学了去。才让四岛有样学样,有了幕府和幕府制度。而汉末以来,所谓的开府,就是可以设置幕府。幕府幕府,有帐幕才叫幕府。古人平时在家住房子,只有行军打仗才驻扎在临时的帐幕里面。因此开府设置幕府,本身就意味着有一定的独立JUN权。而古代的高级G员往往地方JUN政一把抓,因此有JUN权的文官也可以开府设置幕府。比如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文官开府的典型。因此开府说到底,就是古代的高级G员,或者高级将领,受到朝廷的正式授权,可以建立自身的幕府并自选随员的意思。开府在古代从来不是小事,有资格开府,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完全自主的独立用人权利。





而不像一般体系内的G员,什么事情都要早请示晚汇报。就算自己手底下有更低级的官员甚至小吏,都只有指挥权而没有任免的权利。开府以后,手底下安排什么职位,用什么人,都可以自己完全说了算。这在任何时代对G员或者将军们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权力。而凡事都是人做的。既然开府以后有了独立用人的权利。那么最终也会获得招兵买马甚至控制一个地方财政税收的权力。如果把用人权、军事指挥权和财政大权都能集中于一身。那么就有形成一个军阀或者地方行政独立王国的苗头。而司马家、杨坚、李渊、赵匡胤等,都是先开府再谋求皇位。其实古代的朝廷,也不是不知道让G员或者将军们开府,早晚会形成不听招呼的风险。但是每个王朝都很难避免从早期的上下一盘棋,逐步发展成内部区块分割最终尾大不掉的局面。明知开府的危害,但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历朝历代都没有杜绝这类现象。





从司马懿到曾国藩,都算是开府成功的典型。东汉和三国之后,西魏、北周府兵共二十四军,每军设一开府将军,简称开府,全称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将军下有仪同将军,全称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那么这里的开府之后,还要仪同三司是什么意思?三司就是指秦汉时代设立的三公。也就是太尉、司徒(王朗笑而不语)、司空,是朝廷体制内的最高G员,待遇最好,出入都有一定的仪式和随从。而开府之后的将军和其他G员,虽然地位不如三公,但是可以享受和三公类似的俸禄和待遇,出入也可以有类似的车马旗号和随从。也就是礼仪上与三公一致。而其幕府之中,一般有长史、丞、参军、主簿等官职。比如自作聪明的倒霉蛋杨修,就是曹操开府以后的“行军主簿”,这也说明曹操早早开府了。




如果曹操不开府,那么就不会有自己的正式贴身幕僚。而杨修就是曹操的贴身幕僚。一般古代的将军或者其他G员开府以后,朝廷每年都必须给予一大笔钱作为幕府运行的费用。这个费用是很大的。比如清代的一个总督级幕府,朝廷每年要给予数千到上万两的经费。要知道一个清代县令的正常年俸也不过十几两白银,再加上一部分“养LIAN银”。给幕府的费用如此巨大,就在于一个幕府内部少则上百号人,多则数百人需要养活。到了清末,已经不叫什么主薄,而是叫“师爷”;而且一个幕府里面,不止只有一个师爷,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个师爷。高级师爷一年可以拿到数百两薪水,往往是正式七品G年薪的十倍以上。虽然养活一个幕府代价如此之高,但朝廷该掏钱的一分都不敢少。否则这些幕府就敢直接截留地方税收。这也是历代封建王朝GAME OVER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