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 无人机飞进立陶宛,吓的总理议长火速钻进防空洞
2025-07-12 23:33:55
7 月 10 日,一架看似不起眼的俄制 Geran-2 无人机,自白俄罗斯方向穿越边境进入立陶宛领空,最终在靠近舒姆斯卡斯边境口岸附近坠毁。未造成任何实质性破坏,却在立陶宛境内掀起轩然大波。
当地时间 7 月 10 日上午,立陶宛军方雷达率先捕捉到异常信号:一架不明飞行物以约每小时 60 公里的速度低空逼近,从白俄罗斯方向闯入领空,飞行高度不足 150 米,雷达反射信号较弱,但特征与攻击型无人机极为相似。这一发现迅速上报至国家危机应对指挥中心,立陶宛军政系统随即全线动员,核心区域空域被紧急封锁,政要避险机制同步启动。
图片
当时,总理帕鲁茨卡斯与议会议长斯克维尔内利斯正在政府大楼与媒体记者会面,在听取空情通报后,被现场安保人员护送至地下防空避难所。与此同时,立陶宛空军紧急通知部署在波罗的海空域的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战机紧急升空应对紧张局势。维尔纽斯街头一度拉响警报,政府大楼周边实施临时交通管控,总统府所在街区甚至有装甲车短时巡逻,整个国家陷入高度戒备状态。
然而,事后调查显示,这架 Geran-2 无人机并未搭载爆炸装置,最终也只是坠毁在一片开阔农田中,距离边境不到一公里,未造成任何附带损害。更令人意外的是,该无人机仅是由泡沫和胶合板拼装而成的简易飞行器。就是这样一架看似 “简陋” 的无人机,却让立陶宛高层慌了神,上演了一场紧急避险的大戏。
从事件过程来看,立陶宛方面的反应堪称 敏感肌。防空部门最初判断该飞行器可能为配备弹头的自杀式无人机,维尔纽斯空防单位曾短暂考虑开火拦截,最终因其飞行稳定、轨迹偏移,研判其无攻击意图后才作罢。立陶宛政府发言人强调,这是 “出于谨慎” 而采取的标准流程,但多个消息源透露,现场出现了短暂混乱,足以说明该国高层当时的紧张程度。
这种过度反应,说明立陶宛长期以来对俄罗斯的戒备心理,似乎早已默认俄罗斯随时可能对其发起进攻。
图片
那么,这起事件究竟是意外,还是蓄意挑衅?
回顾历史记录,俄罗斯在乌克兰、摩尔多瓦、波兰边境等地曾多次使用无人机执行边界试探任务。这类行动通常具有鲜明特征:目标飞行器成本极低,即便被击落也无足轻重;飞行高度低、速度慢,便于规避传统雷达侦测;飞行方向接近敏感军事目标或政治中心,却不携带弹药,以便在外交层面可声称 “导航失误”,避免给北约直接反击的合法理由。此次 Geran-2 飞入立陶宛,与这些特征高度吻合,显然是俄罗斯一次有预谋的试探行动。
而这次试探,也确实让俄罗斯看到了想要的结果。据立陶宛国防部通报,当天侦测到飞行器信号后,部署在波罗的海空域的北约快速反应战机立即由训练状态转入实战待命状态,这一程序不到 10 分钟便完成,足见北约战备机制的高度敏感。尽管战机最终未被派出拦截,但相关单位已做好拦截或摧毁指令下达的准备,这无疑向俄罗斯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北约已经做好充足准备,随时可以应对可能的冲突。
如今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猜忌与戒备不断加深,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立陶宛作为北约成员国,处于对抗俄罗斯的前沿地带,其高度紧张的反应不难理解;而俄罗斯通过这种低成本的试探,既能测试北约的反应速度和戒备程度,又能在不引发直接冲突的前提下施加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当地时间 7 月 10 日上午,立陶宛军方雷达率先捕捉到异常信号:一架不明飞行物以约每小时 60 公里的速度低空逼近,从白俄罗斯方向闯入领空,飞行高度不足 150 米,雷达反射信号较弱,但特征与攻击型无人机极为相似。这一发现迅速上报至国家危机应对指挥中心,立陶宛军政系统随即全线动员,核心区域空域被紧急封锁,政要避险机制同步启动。
图片
当时,总理帕鲁茨卡斯与议会议长斯克维尔内利斯正在政府大楼与媒体记者会面,在听取空情通报后,被现场安保人员护送至地下防空避难所。与此同时,立陶宛空军紧急通知部署在波罗的海空域的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战机紧急升空应对紧张局势。维尔纽斯街头一度拉响警报,政府大楼周边实施临时交通管控,总统府所在街区甚至有装甲车短时巡逻,整个国家陷入高度戒备状态。
然而,事后调查显示,这架 Geran-2 无人机并未搭载爆炸装置,最终也只是坠毁在一片开阔农田中,距离边境不到一公里,未造成任何附带损害。更令人意外的是,该无人机仅是由泡沫和胶合板拼装而成的简易飞行器。就是这样一架看似 “简陋” 的无人机,却让立陶宛高层慌了神,上演了一场紧急避险的大戏。
从事件过程来看,立陶宛方面的反应堪称 敏感肌。防空部门最初判断该飞行器可能为配备弹头的自杀式无人机,维尔纽斯空防单位曾短暂考虑开火拦截,最终因其飞行稳定、轨迹偏移,研判其无攻击意图后才作罢。立陶宛政府发言人强调,这是 “出于谨慎” 而采取的标准流程,但多个消息源透露,现场出现了短暂混乱,足以说明该国高层当时的紧张程度。
这种过度反应,说明立陶宛长期以来对俄罗斯的戒备心理,似乎早已默认俄罗斯随时可能对其发起进攻。
图片
那么,这起事件究竟是意外,还是蓄意挑衅?
回顾历史记录,俄罗斯在乌克兰、摩尔多瓦、波兰边境等地曾多次使用无人机执行边界试探任务。这类行动通常具有鲜明特征:目标飞行器成本极低,即便被击落也无足轻重;飞行高度低、速度慢,便于规避传统雷达侦测;飞行方向接近敏感军事目标或政治中心,却不携带弹药,以便在外交层面可声称 “导航失误”,避免给北约直接反击的合法理由。此次 Geran-2 飞入立陶宛,与这些特征高度吻合,显然是俄罗斯一次有预谋的试探行动。
而这次试探,也确实让俄罗斯看到了想要的结果。据立陶宛国防部通报,当天侦测到飞行器信号后,部署在波罗的海空域的北约快速反应战机立即由训练状态转入实战待命状态,这一程序不到 10 分钟便完成,足见北约战备机制的高度敏感。尽管战机最终未被派出拦截,但相关单位已做好拦截或摧毁指令下达的准备,这无疑向俄罗斯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北约已经做好充足准备,随时可以应对可能的冲突。
如今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猜忌与戒备不断加深,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立陶宛作为北约成员国,处于对抗俄罗斯的前沿地带,其高度紧张的反应不难理解;而俄罗斯通过这种低成本的试探,既能测试北约的反应速度和戒备程度,又能在不引发直接冲突的前提下施加压力,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