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中印边界对峙&中美新能源汽车对决

2017-07-11 11:03:14   

今天的热点评论,只写两个主题:
——中印边境的对峙的思考。
——特斯拉股价波动,折射出中美产业竞争的一些趋势。
中印边境对峙的思考

中印最近在边境上的对峙,局面相当紧张,央视、人民日报都发表了措辞很严厉的声明。实际上,中印两国军队在边界上的对峙,以前也是经常发生,只不过都比较低调地处理,毕竟双方都需要一定的克制,还没有到全面交恶的时候。
这次,通过媒体大面积的曝光,加上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两个大国的矛盾就摆在了台面上。——关于中印边境对峙的话题,我还有一个另外角度的看法,但是过于敏感,不能发表在公众号上。我会用动物园隐语在小密圈内表达出来,看得懂就看看,看不懂也就算了。
很多时候,矛盾一旦公开化,双方都会骑虎难下,只能强硬到底,或者直接较量出胜负来,因为在民意潮涌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都很难进行沟通和谈判。由于中国的媒体,特别是中央媒体是受到严格控制的,我们可以认为,把这个事情摆到台面上来,是国家上层的意志。
通过1962年中印战争的回顾,我们之所以胜利以后回撤,是因为在中印边界作战,解放军后勤补给非常困难。—— 游击战基因出身种菜种地天赋满格的PLA,都说补给困难的地方,那就是真的非常困难。相反,印度的后方是平原,比我们的补给容易。所以,中国并不着急解决中印边境划界的问题——因为时间对我们有利,越往后,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军事装备的进步,印度的谈判筹码就越少。
事情的起因也不复杂,中国在基础设施,随着铁路公路一路的建设,开始往边境地区延伸。更多的现代交通设施,开始铺设在中国的边疆国土之上。这将会带来中印双方战略姿态的扭转,越来越多的新型武器摆上高原,打破了印度人原来以为还算“平衡”的关系。
土地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相让的。这么大的国土,不就是一代代人流血流汗积累下来的么?所以,界线当然就是底线,触碰到了底线,自然就会触及到终极谈判对话方式。
中印边界的对峙,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一方面,随着穆迪的经济改革,逐步进入了“深水区”,印度国内的改革,开始触及到了利益集团的反抗,穆迪需要在国际上赢得更大的空间来腾挪,甚至也需要树立自己在国际上“强人”的形象。为此,不惜充当西方对抗中国的马前卒,以此换取西方国家的各种支持。另一方面,随着印度加入了上合组织,印度似乎“左右逢源”,那一颗不安分的野心,又开始蠢蠢欲动。
但是,不管中印怎么样军事对峙,甚至可能要发动战争。我认为,支持其国内“毛派武装”,或者发动巴铁的代理人战争,民间舆论宣传宣传可以,真的不能付诸行动。印度说自己准备好了2.5线战争,那也只是自吹自擂,印度人一贯说不靠谱的大话,咱也不用当真。这两天新闻又有热点,印巴交火,国内形势又是一片动荡云云。其实仔细阅读,不过是印度国内外的日常情形。
为什么中印之间的争端,没有必要再卷入其内战或者印巴之争?从战争角度来说,这实在是再好不过的策略,逼其首尾不顾,让其疲于应付,自然可以大幅度减轻我军压力。不能这么做,原因有二。
——中印边界之争,中方是站在守疆护国正义的一面。既然是正义的战争,就没有必要干涉他国内政,通过支持其国内分裂势力的手段,反倒会削弱这个斗争本来的正义性。而且并不符合中国对外交往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中国军队是堂堂正正威武之师,真的要发生战争,要赢得对方“心服口服”,不需要“代理人战争”助拳,更不必印度“反对派武装”的内应。
在国际关系上,当然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是与邻国的军事斗争,这种事必须得靠自己来。靠“代理人”靠不住,而且代价不菲。说穿了,以现在的西藏基础设施,PLA应付印度还是绰绰有余的。
如果要预测中印关系的走势,其实我倒觉得,因为印度与中国对抗,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拖久了闹大了对印度不利,毕竟打也打不过耗也耗不起,认怂退回去是早晚事情。为了找好台阶,印度会制造巴基斯坦和国内的紧张局面,同时增加国内镇压“毛派武装”力度,以此转移焦点,实现“静悄悄地认怂”。
所谓2.5线战争,其实就是用1.5线的战争假象(印巴 和毛派),掩护在主要战场上的后退。相信我,以我的机智,早已经看穿了这一切。再过一段时间,此事就会静悄悄地翻篇。对于中国来说,没有消息就是进展顺利,对于印度来说,没有消息,意味着又下了一个台阶。
特斯拉股票波动折射的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

一直在资本市场被捧为明星的美国电动车公司“特斯拉”,最近在股票市场上被拉下神坛。股价从最高的380多,跌去了20%。不仅如此,这家公司还遭遇了高盛看空,认为这家公司至少还有40%的下跌空间。
表面看,这也就是一家公司的兴衰而已,似乎范不着上纲上线,扯到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之上来,有点小题大做之嫌疑。但是特斯拉不一样,这家公司寄托着硅谷“转型”的希望。这些年来,硅谷很难再捧出什么新的明星企业来。围绕在硅谷的资本大佬们,睁大眼睛试图寻找或者培育出下一个“苹果”公司。特斯拉就承载了这样的“梦想”,成立十四年来,几乎从来就没有盈利过,(有两个季度有盈利,都有特殊的原因),但是并不妨碍这家公司,一直得到资本市场青睐。这家公司市值一度在通用汽车之上,要知道特斯拉每年产量远不足通用汽车一个零头,销售额更是只有几十分之一,可见其股价中,泡沫之重。
如果我说,特斯拉是美国的“乐视”,乐视只是妄图在中国复制一个“特斯拉”,估计很多人不会服气,但是爆炒烧钱的模式,两者有相似的豪赌共性。另外,由于美国媒体的全面包装,特斯拉品牌价值链也很高,电动车卖出豪华跑车的价格。
实际上,让特斯拉股票遭遇此番股灾的另有其人。此人是吉利-沃尔沃的董事长,“汽车疯子”李书福。沃尔沃近日宣布,从2019年起,将不再推出纯燃油车型,旗下产品线全部采用纯电动或者油电混合动力。
加上中国的比亚迪,其在电动汽车行业早已实现盈利(特别是K9大巴利润率很高),并且有垂直产业链支撑的优势。中国的汽车双雄,在特斯拉试图进入中国之前,对特斯拉已经完成了完美“狙击”。特斯拉的泡沫神话,一下子就撑不住。
特斯拉如果被打回原形,对于美国硅谷的“新经济”打击会很严重。因为特斯拉正在积极准备在中国大陆合资建厂,绯闻闹得沸沸扬扬(也是互联网炒作手段之一),意图通过“中国市场”概念,捍卫股票价值。但是随着中国厂商的发力,特斯拉的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纯电动车,在充电设施尚未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比混合动力的比亚迪、吉利-沃尔沃适应性更差,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前几天在北京展览馆,正好看了两辆特斯拉的样车,外形的确很酷。但是内饰水平,比之传统的经典豪华车,差了很多。花那么大的价格,买这样的一辆车,还不敢开远了,个人认为不值。同样是电动汽车,起码比亚迪的唐,因为支持混合动力,适应性更广,价格不过才二十多万,相当于特斯拉售价的几分之一,中国的确很多钱多又傻的土豪,但是更多理性的消费者。
所以,不看好特拉斯的发展前途,顺便对各种新经济的中美PK,不看好美国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