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军为啥要挖六千千米地下长城?一大妙计让敌军无可奈何

2017-02-01 11:27:23   



图片为近日央视电视节目中首次曝光中国火箭军某型导弹大型地下隐蔽工事系统,据外国媒体宣称,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用30多年时间建造了近六千千米(3900英里)的“地下长城”——大型呈网络状分布的地下洞库系统,用于东风-5、东风-31和东风-41导弹的隐蔽、储存和维护保养,我们知道,机动导弹系统作为高科技武器装备和纵深突击力量,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必将受到敌方的重点关注,成为敌优先考虑的打击目标。军事专家告诉记者,面临美军全天候、全天时的实时侦察与全球精确打击,世界其他国家的战略导弹地面设备的射前生存能力受到严峻挑战,比如说导弹地面设备野外待机时间很长,又没有掩体的防护,如不采取有效的伪装隐身措施,极易受敌方侦察。
军事专家告诉记者,导弹地面设备的尺寸大、外形特征显著,如发射筒、液压支腿、轮胎等均有明显光学特性;易受光学成像侦察。例如东风-31A型战略导弹的发射车设备表面多为金属,且结构复杂,雷达波散射源分布特性明显且反射较强,与背景差别明显,易受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侦察。而且东风-31A型导弹发射车如果没有在洞库内隐藏,而是长期在野外公路进行机动,很容易被发现,特别是其设备在白天吸收大量太阳热量,夜间则需长时间的冷却,发电机组和空调机组散热面温度较高,裸露在外的排烟管和散热水箱热机后需长时间冷却,这些均是明显的红外暴露源,易受热红外成像侦察。


一些国外军事专家认为,牢固而隐蔽的“地下长城”洞库掩体系统,是中国保存“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确保最低威慑数量的洲际导弹在躲过敌方攻击后仍能成功发射,并成功穿透敌导弹防御体系,将核弹头投掷到选定目标,就成为中国火箭军最重要的任务。在报告文章《为导弹“筑巢”》中曾经提到,“隆隆的炮声、弥漫的尘雾、险恶的环境,雄伟的“龙宫”,在充满挑战的国防施工战场上,我战略导弹部队某工程团团长王安礼,为中国军人赢得了喝彩。他率领部队掘进的石方量,若按1米高的石墙计算,长达数千公里,可横跨祖国南北,常年在地下施工的他,去年成为全军战备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军事专家告诉记者,从上面图片看,外国媒体认为中国东风-31A型洲际导弹的发射阵地主要由一个地下中心库,通过深藏于地下铺有铁轨的主隧道成放射状相连的若干个简易发射井或者发射车通道组成。同时,在中心库、发射井、主隧道旁可视其地理状况,或利用坑道建设中的工艺隧道,在背对敌方的山崖下设置铺有铁轨的地面发射场坪,与支隧道相连,必要时可实施地面发射。外国媒体认为中国东风-31A导弹的发射阵地的规模及中心库,与每个简易发射井距离的选择应当确保在受到两种攻击时,两个发射井或中心库与其中之一个发射井不被敌方一枚弹头同时催毁。


军事专家告诉记者,据外电报道,曾有西方专家推算,中国导弹阵地十分坚固,如果用钻地核弹头对中国的导弹阵地进行攻击的话,将需要数枚几十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连续击中同一点方可击穿,而要将其彻底摧毁,则需要更多的核弹头。不过,中国火箭军还使用大量导弹佯动部队干扰敌方侦察卫星,同时给地下洞库预留了多个出口,一旦某个出口遭受攻击,导弹也能顺利的在网络一般的洞库中,机动到此外任何一个出口进入战斗准备。而在导弹的洞库周围,还常常设置了多个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