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中国二季度经济增速超预期:给世界带来信心

2016-07-23 13:19:53   

 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持续引发境外媒体和机构的关注。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高盛高华、摩根大通和汇丰银行等外媒和机构陆续发布评论文章和研究报告,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各方总体认为,前期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助力中国二季度经济增速超出预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稳步推进,服务业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势头有望延续。

中国经济有强大韧性

英国《金融时报》7月20日称,中国较为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服务业,可能是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来源。过去几年中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每年都上升一到两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达到了54.2%的水平,这是一个显著进步,也证明了市场的活力。过去几年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续高于制造业PMI,预示着中国经济在不断地进行转型。如果中国能提供更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相信这个比重将继续快速地提升。在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如果把观察中国经济是否健康的指标从经济增速转向就业和居民福利,就不会对投资和经济增速下滑产生这么多忧虑。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7月17日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中国GDP增速为6.7%,上半年GDP增速也是6.7%,这被认为证明了中国政府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能力,增强了其在经济问题上的话语权。不过,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强劲超出预期,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增加,拉动零售业繁荣并保持钢铁产量,长远看可能难以持续。只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后续动力充足。

中国给世界带来信心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0日刊载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的观点称,尽管中国在推动经济转型和完善社会政策的过程中面对巨大挑战,但中国目标明确,也清楚地制定了可达成目标的途径,有望在5年内取得成效,成为一个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一个具包容性的社会,以及一个创新的国家。未来中国的生产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依赖微观经济改革,而不是以往宏观的劳动力转移。

印度尼西亚《印华日报》7月19日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7%,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再次向全球展现了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的活力和信心,以及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器”和“发动机”的可靠形象。中国的稳中有进,给各国包括东盟国家带来积极发展的信心和新能量。

中国增长势头将延续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近日表示,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7%,与一季度持平。6月的经济活动数据强于预期,意味着经济活动势头在季末升温。工业增加值和零售额均强于预期,固定投资与预期相符。出口数据还表明,环比来看,经济形势进一步改善。此外,经济结构调整也呈现进展。展望未来,2016年全年GDP增长预测仍为6.7%。但7月经济活动可能会有所放缓,原因是近期中国部分地区出现水灾,但影响很可能是暂时的,因为政府可能会提供定向政策支持来减轻不利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降幅进一步收窄和公司利润改善,再加上新兴行业稳固的增长势头,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将在下半年延续。

高盛高华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称,6月实体经济环比增长非常强劲。财政政策起到了支撑作用,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0%左右。货币状况也相对宽松。政策环境宽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加快,使之成为固定资产投资项中唯一增速加快的分项。工业品出口增速反弹可能受到了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弱的支撑,这是实体经济增速的另一项贡献因素。汽车销售则是6月零售额数据走强的一项主要贡献因素。

汇丰银行的最新报告称,因受6月经济活动超出预期所带动,中国二季度6.7%的经济增速较预期要高。基建投资增长加快带动设备制造业及相关行业,令工业生产增长超预期,6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2%,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耐用品需求反弹也使零售额增长加快,6月增长10.6%,较上月高0.6个百分点。但冷却的房地产及制造业投资成为隐忧,特别是公共与私营投资分歧扩大,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将有两方面调整:一是促进降温的房地产市场及私营投资,这需要更多的财政及货币宽松政策支撑;二是政府必须加快国企改革,为经济增长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基础并提振商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