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国宝级大飞机:中国没有购买 后来被土耳其看上了

2019-12-29 10:10:42   

利刃/纵横论



众所周知,乌克兰是一个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忽悠瘸了的国家,虽然相较于农业和其他门类的工业来说,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军工口的日子更好过一些,毕竟从西亚到东亚,从高加索到落基山脉,总有国家愿意在军事领域上与乌克兰进行合作,但是在整个国家都走在下坡路的情况下,其也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衰败。


以乌克兰和土耳其两国合作研发的大型运输机安-188为例:该机在欧亚国际航展时就令人啼笑皆非——乌克兰方面并没有拿出安-188的真机,而是用其原型安-77中型运输机加上模型的方法来充数。根据乌克兰方面的介绍,安-188将会是安-77的放大+涡扇版本,而安-77又是根据安-70改进而来的一款中型运输机,后者一度成为中国空军未来中型运输机的热门候选,但是从现在来看,这一可能性已经彻底消失。
从各个方面来看,安-70都不能说是一款过时的运输机。安-188之所以要从安-70的D-27桨扇发动机换成CFM-56发动机,原因是前者无法重新制造,而非性能问题。使用桨扇发动机也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要知道这一类型的发动机至今仍是航发重点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因此有分析认为,安-70之所以难以进入中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发展的太过迅速。而对比之下,乌克兰却依然在吃苏联时代的老本,没有半点长进。在20年前中国科技和军力有限的时候,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乌克兰军工产品还能够让中国军队咬牙"削足适履"。随着运-20的出现,中国运输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安-70这样一款运力不如运-20,机动性不如运-9的飞机自然就难入中国空军的法眼了。
当然,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实是乌克兰现今人才流失严重。毫不客气的说,乌克兰已经丧失生产如安-70这样的大飞机的能力,因此才需要找土耳其这个工业实力颇为出色的国家来做生产力担保。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土耳其是中东可以与以色列、伊朗并称的工业强国,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约在30%以上。因此,失去了工业能力的乌克兰才会将主意打到土耳其的身上。


另外,安-77相较于安-70来说,主要的改动集中在航电设备上,简单来说便是拆下俄系航电装上美欧航电,核心改进之处并不多,仍是一款受益于苏联时代遗产的大飞机,这反映出的是乌克兰正在逐渐丧失自主设计大飞机的能力。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人才流失是同时出现的,对乌克兰军工口来说是也是最为致命的问题。当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任何国家、公司、个人都将会迅速沦落,能造出全球最大运输机安225的乌克兰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