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于落后了:东风17已成批亮相 自己却连一件成品都没有
2019-10-04 07:31:37
在面对美国朝野上下一片"高超音速导弹在哪里"的质疑时,从波音到洛克希德-马丁、再到诺斯洛普-格鲁曼,各路美国军工巨头几乎同时"万马齐喑",拿不出哪怕一件能够实操实演的高超音速导弹:多次更名的AHW"先进高超音速武器"总是距离实用还有五年,暂时还看不到希望。
至于为何美国会落入这一窘态,其实从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等巨头的财报里就能找到答案:为了所谓的利润,这些军工巨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废武功。
图为阅兵式上展示的中国高超音速导弹东风-17,类似武器在美国仍未进展到实用阶段。
一言以蔽之,波音也好,洛克希德-马丁也罢,都对研发和制造高超音速武器不是很有兴趣,原因也很简单:自2000年代的"猎鹰"高超音速武器计划开始,美国国会就不停以各种理由对这一"新概念神器"进行经费和周期的限制,更表现出了对试验失败极低的容许度。
在缺少研发经费,且难以放开手研发的前提下,各军工巨头只能使出"超算模拟试验"等代替手段。
图为B-52挂载的X-51高超音速试验飞行器,当年显得非常科幻。
但超算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在运用超算进行模拟试验,节省下大批经费的同时,作为"猎鹰"高超音速武器的核心技术验证项目,HTV-2高超音速试验飞行器的两次正式试验却都完全折戟。
而HTV-2的失利,从现在来看还不止是单纯的挫折:既然美国政府都不愿为前沿科技项目的"试错"承担成本,军工巨头走上"反向转型"道路,纷纷积极地自废武功,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图为高超音速武器试验失败后被炸烂的美国发射台。
自HTV-2项目终结的三年之后,波音就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其位于华盛顿州的核心研发中心遭遇了一场"整体式裁员",不愿意跟随转移到南加州和阿拉斯加的职员(实质上就是降薪)被通通解雇,而他们的岗位则被无经验的"菜鸟"替代,甚至早已外包到遥远的海外,由更无经验的印度人接手。
当然,波音的选择其实也很无奈:维持当时的研发组织需要大笔资金,而股东们明显都不想牺牲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也就只能"挥刀自宫"了。
图为DARPA的一系列高超音速飞行器方案,如果一切顺利,美国早已能把中俄远远甩开。
更为惨烈的是,随后直接负责美国高超音速武器前沿研究的波音"幻影工厂"也遭遇了相同的结局:这家曾研发过X-51高超音速试验飞行器、X-40再入飞行器等先进产品的研发机构在"高超时代"的前夜被拆散,只为了让暂时限制的人手能够投入"能来钱"的商业航空领域,以此满足股东的盈利率要求……
如此一来,美国的高超音速武器研发力量就已经完全荡然无存。
图为性能有限的"匕首"空射高超音速武器,但它总也要比没有更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首度提出"高超音速武器"概念以来,美国在这40年的时间里有一万次机会能独占高超音速导弹发展的鳌头,甚至"垄断"这一项独门绝技,对其它所有国家形成降维打击。
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美国也好,波音也罢,最终却都是没有迈过"自己"这道坎:如今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上的"技术倒退",乃至连哪怕一件成品都拿不出来的窘迫,到头来都只能归结于是自身的自大和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