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军民产业融合面面谈(上):军民融合在国外

2017-10-21 16:24:09   

军民融合,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全世界早就这么干了。战争是国家体系的全面对抗,比的是动员能力、资源多寡、工业农业水平、军队素养等等综合国力,一旦打起大仗来,全民皆兵,哪里分什么军工产业民用产业?



全民皆兵的时代
但是现在毕竟不是战争时期,经济竞争已经是国家之间竞争的主流,军事上的血火厮杀,已经被全领域的“超限战”替代,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较量每天都在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军民产业融合无疑有了新的特点,老问题新思路,探讨军民融合话题还是很有意思的。


【军民产业融合是大趋势】
现在不是全面战争年代,用不着全部资源投入战争。军工产业和民用产业,两者之间似乎有一层厚厚的墙,两个产业似乎就是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如果不是提出“军民融合”这个新的理念,恐怕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情形:军备产业由国有军工企业高度垄断。


根据国际上的技术评估,目前军工产业中,80%以上部分和民用产业相通,而军事上的核心技术需要严格保密的部分,已经不超过20%。在芯片、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实际上民用科技公司,很多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军工。


对于军民融合产业,一般的看法是:
——重工业,诸如冶金工业、机械工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交通运输、高新材料等工业,可以说是军民不分家的产业,这些产业既可以服务于于军事,也可以应用于民用,只是技术体系之下,军标和国标有所差异。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用于军用体系的精度很高,民用体系的GPS定位精度略差,中国北斗当然也要走这一条路。



军民融合

——轻工业,主要体现在后勤给养这一块。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二战时跟着美国大兵的足迹,成长为全球性的饮料巨头。


—— 信息产业,早期的情报舆论战,如今的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科技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信息条件下下的高技术战争,形成的碾压性优势,让中国上下都意识到代差的危机。


如果说有什么产业和军工关系不大的,应该是娱乐业。相反,很多娱乐行业,对于国家尚武精神是慢性毒药。所以局座说起娱乐明星,都是大摇其头,这是一个老兵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当然,不应该一竿子打死文艺事业,好的文艺作品能够鼓舞士气激励军心民心,笔杆子也是战斗力。

【世界汽车巨头的军事发家史】
先不要说那些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军工公司,我们先从大家比较熟悉的汽车行业开始说起。全世界的大部分汽车巨头,基本上都和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都和当年的一战二战关联很大,甚至很多汽车公司就是靠战争发家,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张名单:
—— 德国大众汽车的诞生,与希特勒关系很大,大众汽车的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从元首那里接下了这一任务。
至于大众汽车在二战时期,除了生产汽车,还有众多军事装备,甚至还有飞机机翼生产线。
与大众同根同源如今已经并入大众集团的保时捷,战时还设计过坦克。




—— 宝马汽车(BMW-别摸我,别骂我)最早是做飞机起家的,主要提供军需引擎。一战后才转型汽车生产,二战后在豪华车领域大振雄风。顺便说一下,宝马汽车去年在美国销量大约是30万辆,在中国销量突破五十万辆。


—— 瑞典的萨博(SAAB)以涡轮增压发动机出名,其实他成立的时候主要的业务就是制造战斗机。顺便说一下,这个品牌的部分品牌已经被北汽收购,就是北汽绅宝系列轿车。


——凯迪拉克在二战时期生产过坦克,军用卡车,甚至还有机枪和突击步枪、气垫登陆艇。如今凯迪拉克最大的市场并不在美国,而是在中国,这个品牌随着中国消费的升级,正在中国市场快速成长。


—— 福特汽车公司在二战时期,生产了8600台轰炸机,27多万辆越野战车,还有5.7万航空发动机。对了,还包括了我们家那辆老旧的福克斯。


—— 克莱斯勒旗下的Jeep就不用说了吧,反映二战的老片子,这位绝对是妥妥的主角道具。



二战时期的美国吉普

——法国的雷诺汽车公司,一战二战都生产了大量的军需品,不过二战时候被德国人接管,为德军提供武器和飞机发动机,和凯申物流有着相似的辉煌历史。


—— 斯巴鲁背后是富士重工,前身是日本二战中战机的最大供货商中岛飞机研究所。日产(Nissan)最早使用的品牌DATASUN是日本军车品牌之一。


——三菱重工,乃是日本的军工企业顶梁柱企业,汽车、战机、舰船、导弹、火炮、装甲车,可以说三菱就是日本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二战时期的零式战机,就出自三菱重工,如今日本的宙斯盾驱逐舰,也是由三菱重工许可生产。


三菱重工的坦克

......
不光是这些汽车公司,全世界来看,凡是有点年头的重工业巨头,哪家都脱离不了一段铁血的历史。


一家公司参加过战争,就仿佛法器“开过光”一样,就会自带光环,公司也会有如神助。1953年,原通用汽车总裁威尔逊就任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防部长,在国会听证会上,有人质疑通用汽车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会有潜在冲突,威尔逊担任国防部长职位并不合适,而威尔逊说了这一番话:“Whatis good for the country is good for General Motors, and viceversa”。即“凡是对通用汽车有利的,就是对美国有利,反过来也成立”。通用汽车就是美国,这句名言成了通用汽车的经典和荣耀。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通用汽车面临倒闭的时候,美国政府毫不犹豫地实施破产重组,将通用汽车带出泥潭(通用汽车目前最大的市场在中国,也是中美合作基础产业之一)。


从汽车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民用工业和军备工业,其实本来就没有那么严格的隔阂,特别是重工业,简直就是一个产业两个客户。


【军民融合的美苏经验教训】
前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常常是笑话段子里的主角。这里是一个小段子:
勃列日涅夫出访埃及。埃及总统请求苏联提供三笔经济援助。
“第一笔是100万吨煤。”埃及总统说。  
“没问题。”勃列日涅夫说。   
“还要20条远洋货轮。” 
“完全可以!”  
“最后是一个小小要求,我想要一辆自行车,送给我的孩子做生日礼物。”
“那可不成,”勃列日涅夫皱着眉头说:“波兰人不生产自行车。”
这个段子反映的前苏联严重的重工业偏科,仔细回味却让人一点都笑不起来。前苏联军工和重工业极度发达,但是轻工业却相当落后,很多民用的衣食住行产品都无法保障供应。军事力量非常强,但是普通百姓的日子却过不好。以至于后来打开国门,老百姓对比西方社会的“花花世界”,整个意识形态阵地都很快失守,后来的解体可谓水到渠成。



前苏联的排队

而美国的军民融合产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有成功的经验,现在却以另一种方式,隐隐然要掉进毛熊当年的大坑。


美国在二战的胜利,收获最大的一项就是全球的高端人才资源,战后美国的大企业利用战争技术红利,在民用产业领域突飞猛进,计算机、喷气式飞机、通讯、核电站......美国差不多收获了几十年的红利。并且挟这一大波红利,在冷战对抗中,把毛熊弄到了坑里自残解体。


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进一步解密军事科技,并将其产业化,美国收获了信息化时代的又一波红利,取得了对日本产业的压倒性优势。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和GPS,本来都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长期积累的技术,后来通过军民两用,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


但是美国的军民融合,走到今天,却在滑下“垄断固化”的深渊。世界十大军火巨头中,美国占据六席: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公司、雷声公司、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和联合技术公司。这些公司通过高度先进的军事科技,以及长期积累的资源,加上政界-军界-华尔街的人脉,在军工领域形成了绝对的垄断优势。


在美国“去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军火公司的地位愈发巩固,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养寇自重”、“以战养商”,世界越动荡,这些公司就越赚钱。更可恶的是,这些公司已经养成了“敲骨吸髓”的讹诈恶习。根据报导,由于中国歼20的服役,美国考虑重开F22的生产线,不过光是将生产线启封,并恢复部分已被拆除的设备,就需要数十亿美元。——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不拿出足够的钱来,玩不起就不要玩。


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出来,美国每年天价的军费,除了用于海外战争,很大的一部分,都被这些“大爷”一样的军工企业瓜分了。这里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美国最先进的DDG1000驱逐舰,单舰造价高达75亿美元。而中国的055万吨级驱逐舰造价,不过60多亿人民币,一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价格相当于8艘左右的中国055驱逐舰。但是从DDG1000在巴拿马运河突遇故障被拖走的情形看,这玩意儿明显就是一个大坑。



出门就趴窝的美国DDG驱逐舰

在美国的这些军火巨头里,除了波音公司的民用客机很先进,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航发和建筑技术也用于民用领域,算是军民融合一体化做得比较成功的两家企业,其他公司的民用产品都不怎么样。庞大的成本,需要在国家军事采购订单里活着。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美国的军工产业,越来越像前苏联后期,占据国防预算比例越来越高,费效比却越来越低,花大钱办小事已是常态化,喜闻乐见地坑盟友坑山姆。花钱多而办事少,其能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