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你恶毒的将我拒之门外 今天我挺起胸膛让你高攀不起

2017-10-05 15:23:48   

美国不让中国进入国际空间站简直愚蠢



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向地面科研人员挥手致意。新华社资料
  5月30日,CNN播出了对中国“神舟十号”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的专访,采访中,中国的宇航员们表达出希望获得更多国际合作的意愿,这让美国国会此前禁止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航天合作的法案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时代》特约编辑克鲁格(JeffreyKluger)近日便撰写题为“中国不被允许进入国际空间站的愚蠢理由”一文。
  文章称,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已经让其“没有必要”窃取国际空间站上的技术。同时,文章更在导语中称“一个毫无意义的法案只会增加地缘政治风险”。
  以下是对此文的全文编译。
  一个毫无意义的法案只会增加地缘政治风险。
  不夸张地说,地缘政治有时候像小孩子们的游戏。要不然还能怎样形容当俄罗斯翻过乌克兰的院墙,G8团伙突然决定,不在索契和俄罗斯做朋友了?
  这同样也适用于国际空间站(ISS),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大、最酷的一个“树上小屋”啦。这个“小屋”最先是由美国建造和管理,美国欢迎来自15个国家的宇航员们前来玩耍,甚至包括一些来自南非、巴斯、荷兰和马来西亚的“幼儿园”小朋友。但中国?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
  中国从2011年起就被ISS挡在门外,当时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因为国家安全原因,禁止美国与中国的航空计划有任何接触。“国家安全”,这当然全世界通用,是任何国家做任何他特别想做的事情的借口,虽然这件事情可能和“国家安全”一点也沾不上边。但谁在乎?
  在美国,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一法案,但因为最近CNN关于几名中国宇航员的采访,这一法案终于得到它应得的关注。CNN采访了2013年驾驶神舟10号飞往太空的三名宇航员,还前往了神秘的中国太空城。这一5月30日播出的采访简直是新闻史上的大事,特别是因为其揭秘了一个完全熟悉、完全不可怕的世界:严肃的宇航员们与严肃科学家们一起,从事着一些严肃的工作—与你在NASA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看到的景象一模一样。
  与其他国家的宇航局们相似的还有这些中国航天员表达出的与他国合作的希望,“作为一名宇航员,我特别希望能够和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共同执行任务”,神舟十号的指挥员聂海胜表示,“我同样希望能够去国际空间站。开发宇宙是一个大家庭的事情,很多国家现在都在中国从事他们各自的空间项目,(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在这一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至少在ISS上,中国没办法做出贡献。美国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一项调查警告称,中国的决策者“认为太空力量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2011年通过的这项法案似乎正是为这一论断做出辩护。更阴暗的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国际冲突与合作研究所2015年发布了一项别有用心地取名为“中国梦,太空梦”的报告,报告做出这样的论断:中国正通过其太空项目,将自己转化成一个军事、经济、技术大国,并以牺牲美国领导力作为代价,这对美国利益有很严峻的影响。
  好了,请深呼一口气。表面看来,这份报告渲染了某种紧张、对抗的气氛:中国是大国、中国富有侵略性,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清楚表明他要在太空投射军事力量。
  是否觉得上述论断熟悉?这似乎正与前苏联第一颗卫星Sputnik成功发射后,我们冷战式地歇斯底里反应遥相呼应—作为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自1957年10月到1958年1月围绕着地球转动。这一排球大小的卫星简直是美国迫在眉睫的危机,因为它会在飞过我们头顶时发出哔哔声!至此,苏联在太空领域每一个进步简直是给冷战又点了一把火,成为又一个发展致命武器、开展技术竞赛的原因。万一地球另一头的这群人偷看到哪怕一点点我们在做什么,简直就会大难临头。
  这一论断后来不攻自破了,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点是,苏联似乎不需要偷看我们的技术,因为实际上他们是领先的一方。在比赛中,当你遥遥领先时,你并不需要偷窥最后一名的想法。这和现在的中国极为相似。
  2003年,当中国第一次把一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后,很快又把两名宇航员、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接着他们又掌握了太空行走和轨道对接技术。他们自己空间站的核心部件已经在轨运行。他们又向月球发射了好几个飞行器,还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
  然而怀疑论者依然没有平息。上面提到的两个报告都警告称,中国的这些技术,不管他们如何取得,都会被用于不同的目的,可能是好的目的、可能是坏的目的。但是,难道不是所有的技术与发明,不管是火、还是苹果手表,都可以被用以不同的目的吗?
  即便所有的这些恐惧都有根有据—即便中国真的在类似新疆某个山洞中建造自己的“死亡之星”,禁止类似ISS在内的国际合作显然是减少这一威胁的错误方式。1975年阿波罗号与联盟号的合作发射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突破,却是莫斯科和华盛顿更广泛和解的一部分。这很重要,就像中美两国1971年的乒乓外交一样,当时只是一场比赛而已,直到某一刻突然变得意义重大。
  在建造ISS之前,美国宇航员就已经在俄罗斯联盟号空间站工作。俄罗斯成为美国建造与运营ISS最大的伙伴。这是美国很聪明的做法,一方面减少了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在柏林墙倒塌之后为无所事事的俄罗斯导弹专家们提供了工作的机会,要不然他们很可能转而为朝鲜或者伊朗工作。
  ISS上面的技术并不是中国宇航员可能会怀有恶意去窃取的,他们也并不需要。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那些到过太空的男男女女会告诉你一件事,那就是当他们到了太空会发现,地球上的那些政治伎俩简直毫无意义—当他们在近地轨道上逡巡,靠的是几个同事之间紧密的合作保证彼此的安全与生命,而不是政客们井底之蛙式的愚蠢。很多宇航员都喜欢这样说,在天空中看地球,国家的边境消失了。这是华盛顿的那些议员们需要的视角。


2024年中国或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透露,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2022年前后发射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雷凡培表示,中国空间站建设方案已确定。空间站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有多个交会对接口,能实现多飞行器同时对接。2018年前后,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2022年前后,我国将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想象图。

此后空间站每年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对接若干次进行补给,在400公里左右的轨道高度上维持设计寿命十年的运行。届时,中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可达一年以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曾接受采访说,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在空间站发展中,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
1992年我国确立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为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为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为空间站阶段,即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想象图。

今年9月15日,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的帷幕,这将是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
按计划,10月中旬,2名航天员将乘坐“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30天的中期驻留,以此突破和掌握再生式生命保障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核心舱




  再过8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这并非痴人说梦,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明确透露,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在此之前,包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等多位专家也已经公开确认,我国计划在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开展相关实验,并在2022年前后发射实验舱,完成我国整个空间站的建造。
  届时,我国在1992年确立的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载人飞船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空间站阶段,就走到了“第三步”,即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
  那么,在这最后一步到来之前,中国载人工程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中国航天人在冲刺空间站目标时还将做哪些准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事实上,从一些官方公开披露的航天规划和型号发射计划,就能看清一二,比如正在太空中运行的天宫二号,需要验证推进剂补加等任务,未来要发射的货运飞船,还将验证太空物资补给等任务。这些都是空间站建成之前需要做的技术储备。
  今年9月15日,我国发射成功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其任务目标是展开空间应用试验、太空中期驻留验证、推进剂补加等。这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的帷幕。
  大约一个月后,神舟十一号也将进入太空与之会合,届时神舟十一号将搭乘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形成组合体,重点开展人在太空的中期驻留试验。
  这将是我国第二次天地往返运输应用性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进入空间站阶段之前,最后一次飞船的应用性飞行,更进一步说,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肩负着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其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后,将开展各项试验,其目的是对改进型载人飞船功能做进一步验证,为后续载人深空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而当神舟十一号返回之后,“天宫二号”则继续驻留太空,等待第一艘货运飞船即天舟一号的到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天舟货运飞船将主要为空间站补给物资,包括推进剂、航天员生活消耗品、空间科研设施设备、空间站维修备品备份等。
  按照周建平的说法,我国计划建造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核心舱,将于2018年前后送入轨道。
  雷凡培透露,执行这一运载任务的,就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根据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的消息,长征五号已于9月1日安全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在完成一系列装配和测试工作后,将于今年11月择机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首次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院士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长征五号将会把我国进入空间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显著提升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使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待这些都准备就绪,到2022年前后,我国将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雷凡培说,届时,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只供给自己使用。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专家表示,中国的空间站将有望给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机会,满足最新最好的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
  在2014年举行的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也曾公开表示,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设计了能与其他航天器对接、进行舱段级合作的接口。
  他还提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


中国空间站将成全球唯一 美空间站只能烧成灰




曾几何时,中国的天宫一号太空实验舱承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想遨游太空,使人不免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是如何将中国拒之门外的。国际空间站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时,由于美国的反对,中国没有成为国际空间站的启动方。也许可以说是当时中国航天技术还过于稚嫩,但是恐怕更多的原因在于美国不希望中国强大,只是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天宫一号已经确定今年退休,天宫二号今年发射正式上岗,二号的重要价值在于其携带的太空机械臂。其实验的机械臂操作技术将在组建太空站的时候派上大用场。天舟货运飞船把不同的载荷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太空后,航天员和机械臂要互相配合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所以,可以这么说,天宫二号是为练习宇航员在太空中和机械臂配合而发射。如同盖高层建筑之前先要组合安装塔机一个道理,机械臂就是为空间站添砖加瓦的太空塔机。



图为中国神州飞船航天员正在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
核心舱将有五个对接口和一个航天员出舱口,五个对接口将对接一个货运飞船,两个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




按照计划,中国将在2018年发射三舱空间站也就是长期有宇航员照料的空间站的首舱,也就是核心舱,组装工作将于2020年完成,2022年投入全面运行。而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完成历史使命并退役,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可能将成为唯一的一个在轨运行的太空空间站。




图为中国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

图为中国2020年将要建成的太空空间站
面对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要么成为太空垃圾,要么遥控坠入大气层被烧成灰,美国人此刻内心一定充满了矛盾和各种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