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馊茶:几个泄密案(续二)
2017-06-14 07:47:20
2003年6 月3 日,古城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间谍案件做出了一审判决。
台湾军事情报局潜伏间谍马培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站在被告席上的马培明神情黯然,29岁,风华正茂,却落得身陷囹圄的下场。他或许早已料到这是必然的结局,却不曾想来得这么快。
一篇网文引来“知己”L 先生
2002年岁末的一天,对马培明来说,与其说是落网,不如说是解脱。
那天早上,他正躺在家中,还在回味从T国带回来的兴奋和收获。国家安全机关的侦查人员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戴上冰凉的手铐,坐在狭促的审讯室里,他的供述从两年前开始。。。
马培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对军事有浓厚兴趣。他在一家国有企业拥有一份固定工作,但每月并不高的工资收入却使他心有不甘。面对社会上令人羡慕的“大款”。
生活和自己每月“捉襟见肘”的现实,他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到了痴迷的地步。想要了解外部世界‘精彩’的马培明,曾几年每天两小时雷打不动地收听境外电台广播。“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他的意识形态中逐渐建立,他对现实的不满也同时蔓延滋长。
1999年之后,马培明迷恋上网,“想不到网络竟然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生活已完全改变了。”此后他便沉迷于网络世界,并渐渐萌生了通过网络发财的念头。于是,他尝试着在网上张贴文章,特别希望能作为一个军事发烧友在网上发表军事评论文章来赚取外快。
2000年春夏之交某晚,马培明在某网站的军事论坛上贴了一篇帖子,引起了一个叫L先生的关注。
从此,马培明就像堕入了深渊一般,从他们引为知己后的第一笔钱开始,开始了与‘魔鬼’的交易。
很快,在L先生的全额资助下,马培明来到‘海外T地区’(文中以文字表现该地区,供述中直述)。
“放心吧,你的真名是不会公开的,台湾总公司那边单独保存,以后你就用笔名‘方言’吧。你每月的生活补助为600美元,奖金根据你的实际绩效另发,这是预支给你的两个月的生活补助。”L先生的一叠美元递了过去。
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和自作聪明的侥幸心理使马培明内心深处的最后一道防线出现缺口并迅速崩溃,于是他跨出了走向罪恶的关键一步。按照L先生的要求,他填写了自荐书。报告了自己的“资源和管道”,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搜集、编写情报、摄影和反侦查等一番间谍工作培训便顺理成章地进行了。最后,他接受了L先生布置的情报搜集任务和间谍活动器材。
马培明在归案后,曾专门供述了其跨出罪恶的第一步时的心理感受:“在 ‘海外T地区’的最后一天,L到机场送行,临别时说‘保重’。这让我备感沉重,因为这几天的一系列事情让我知道自己算是加入了一个台湾间谍情报组织。虽说我还抱有把钱拿回去就断绝关系的想法,但总觉得他对我很不错,不能对不起朋友,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可笑。”
目标:军用机场
回国后,马培明就开始了他死心塌地又胆战心惊地为台湾主子卖命的间谍生涯。
他很快按照L先生的指令,前往某地军用机场搜集我新型战机的情报。为了不引人注意,他运用L先生传授的技能,花30块钱雇了当地一老农做“向导”,并租用三轮农用车作为交通工具,在老农的指点下走捷径进入了机场,用相机对着停机坪、机库和有关附属设施猛拍一气。当晚即将观测情况写成情报报告,并绘制了机场草图,一并通过互联网发送给L先生。随后又将底片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寄往L先生指定的境外秘密通讯地址。
不久,L先生就有了回音,对马培明的初次行动表示满意,鼓励他继续努力。除报销路费外,还专门寄来了500美元的“奖金”。
初次冒险的“成功”大大地刺激了马培明。时隔不久,他又按照L先生的指令,踏上了赴南方某军用机场搜集情报的行程。
途经A市车站,上车人群中一个吃力地拎着沉重行李的军官引起了马培明的注意,他赶忙凑上前去打招呼,并为其安置好行李。在随后的攀谈中,马培明探知该军官在××舰服役,不由一阵激动。为取得其好感,马培明使出了浑身解数,颇有见地的军舰知识让该军官钦佩不已。两人谈话十分投机,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马培明从中套问了该舰实弹训练、火力系统及出航规律等情况,获得了意外收获。此后的专门报告,得到了L先生的高度评价,并极力赞赏他套取情报的能力。
2001年初春,马培明又出现在‘海外T地区’ 机场,依旧是L先生前来迎接。这次马培明带来了拍摄的江苏某军用机场情报胶卷作为见面礼,并当场绘制了机场示意图。台湾军情局对马培明的“敬业”精神和绩效欣赏有加,总部的A先生专程从台湾前来接见了他,颁发了2500美元的奖金,并专门配备了最新的高科技间谍器材,进行了高级间谍训练。“上级”的礼遇与厚待,使马培明更加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地要回国大干一场。
南下北上狂敛“秘密”
带着高级间谍活动器材回国后,马培明迅速展开了新一轮搜集我军事情报的活动。按照台湾军情局“定期前往观察”的指令,他先后三次前往某军港活动。
2001年夏季,南京战区三军联合演习在东南沿海如火如荼紧张进行时,L先生从网上发来指令,要求马培明即刻动身前往察看军演动态,并寄来了1000美元的活动经费。骄阳似火的夏日,马培明从南京禄口机场登机南下,到厦门,转漳州,第二天一早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多处军事要地。沿途他对演习地点、军车动态和指挥哨所等进行观测、拍照。对机场和军用飞机集结情况拍摄了大量照片。
第三天傍晚,马培明带着丰硕的成果返回镇江,当晚即对“战利品”进行整理,形成分析报告,从网上通报L先生。次日一早就收到了L先生的回邮,评价只有两个字:“真棒!”
马培明处心积虑搜集情报信息,可谓无孔不入,其所在单位也成了其情报猎取对象。
趁单位微机房无人之际,他偷偷将《内参选编》复印后带回家中,经扫描后从网上发给了L先生。几次得手之后,马培明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竟将《内参选编》原件带回家中,事后见无人发觉就干脆留了下来。不久,在以旅游名义出国时直接带给了L先生。主子的赞许和丰厚的奖励又着实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
经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马培明参加台湾间谍组织,接受台湾军情局指令,曾先后10多次前往山东、重庆、安徽、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的重要军事目标刺探、搜集情报,并多方搜集我内部资料,向境外间谍组织报送。经鉴定,其内容涉及多项绝密、机密、秘密级事项。
台湾军情局通过邮政特快专递、派人入境交接、在马培明出国时当面签收等方式付给马培明的薪酬和奖金总计两万六千余美元,并旋以MP3、手机和瑞士军表之类的奖励。
镣铐“加身”悔当初
马培明赴东南沿海搜集我军事情报后不久,恰逢单位进行财务大检查,心有枷锁的马培明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思想负担,联想到户籍民警曾上门核查户口,更加重了对自己安全的担心,慌忙中按L先生所约定的紧急联络方式向境外报警。L先生指示他要保持冷静,避免不必要的联系。龟缩了几个月,情况似乎一切如常。马培明终于松了口气,向L先生报了平安,称:“是我的工资收入让人怀疑我的消费能力。”
每每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外出活动让马培明疲于奔命,他曾萌生过或者辞职做情报员,或者自首脱离苦海的念头。
2002年春,雨夜。马培明躲在离镇江市安全局不远处的树荫下,感到两腿发软,心中忐忑不安。他已经在这里徘徊一个多小时了。白天在上海的惊魂一幕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反复闪过。。。
上海某宾馆。马培明坐在沙发上粗略点着‘海外T地区’ J小姐受L先生委托带来的七千美元,总感到脑后凉飕飕的,周围行人的目光也让他一阵心惊肉跳,如坐针毡。与J小姐草草告别后,一路上马培明总是感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盯着他,怎么也摆脱不了。他像丧家之犬,不停地换车、疾奔,到镇江已是几个小时之后。
他不敢回家,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游走。雨水顺着淋湿的发际往下淌着,他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两年来胆战心惊的日子让他把满腹心事深埋在心底,哪怕是家人也不敢吐露半分。两条腿不听使唤地迈到了天天上班经过的安全局大门口。
自首吧,也许他们会网开一面,给我一条改过自新的道路。但是脑中又浮现出监狱高高的围墙和威严的武警,他不寒而栗。最终,他长叹一声,拖着沉重的步子掉头向家里走去。。。
2002年12月底,马培明最后一次出境与台湾间谍接头前夕,L先生发来邮件说,不久前“在公司内看到你的文字以及所拍的风景,备感亲切和自豪”。马培明却有着难以言表的惶恐与无奈。手里有了钱,但也增加了无比的恐惧。即使在‘海外T地区’ 停留时,想到自己最终还要回去,飞机下等待的可能就是一副冰凉的手铐,日月如梭,马培明内心的恐惧也与日俱增。噩梦连连,深夜惊魂,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解脱的一天终于来临了。
2002年12月,潜伏两年之久的台湾间谍马培明落入了法网。马培明在羁押期间给其父母的信中表达了深深的忏悔:“对生我养我的父母,我是一个不忠不孝的儿子。我成了父母的耻辱,成了国家的罪人。”
2001年9月中旬,盗窃某军工集团技术中心涉密微机的犯罪嫌疑人许中华、石秋在汉口上牯牛洲其租住的房屋内被民警抓获,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向国强随后也被抓获归案,被盗涉密微机主机和硬盘全部追回。一起特大涉密微机盗窃案告破。
江城凌晨警报大作
2001年7月8日凌晨,喧嚣了一整天的江城武汉终于安静了下来,位于汉口闹市区一个独门院内的某军工集团技术中心大楼静静地矗立着。
大楼一楼监控室两名保安人员杨长保、邢波不时查看着监控系统。突然,报警器大叫起来。二人赶忙关掉报警器,查看报警显示区位,杨长保还不忘看了看时间:凌晨3 时30分。监控系统显示8 个防区中的2 、3 、5、7 防区皆出现异常。二人急忙按照这一区位顺序上楼进行检查。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2 、3 、5 防区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4 时10分,两人查至7 防区,发现两台计算机主机被拆开扔在窗外,技术中心第三设计室后窗防盗网被剪断,玻璃窗窗扣被撬断,盗贼却不见了踪影。两人慌忙向技术中心主任报告,主任赶到现场,觉得事情严重,连忙报警。
经清点,被盗物品包括一台计算机主机、两块主板、两个硬盘以及内存条、显卡、网卡等,涉及三台计算机。其中两台计算机硬盘内共存储有24份秘密文件和内部资料,包括我国尖端武器的有关技术资料。
涉密资料牵动人心
案件发生后,军工集团公安处迅速派员赶至现场,并于案发当天7 时10分报告了省保密局。如此防备,犯罪分子仍蓄意盗窃,而且主要盗取可存储资料的硬盘,难道就是冲着资料来的?
想到这些,保密局和集团的领导心里一紧。省保密局立即向省委主要领导作了案情专报。省公安厅分管刑侦工作的副厅长亲率刑侦人员赶赴现场指导破案,武汉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了20人的侦破队伍,安全、海关、机场公安等部门也参加侦破工作,协同作战。
侦破人员在现场发现并提取了作案人留下的指纹、掌纹及作案工具,在分析判断案情的基础上,采取对电脑市场进行控制销赃、调动秘密力量对重点对象贴靠、将现场提取的痕迹进行检索比对、对可能发案地点和部位进行守候、运用模拟画像在暂住人口中进行摸排等措施,全面展开侦破,前后历经了两个多月的缜密侦查。
2001年9月13日,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许中华、石秋,并追回了存有国家秘密文件的两个硬盘,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向国强随后也被抓获归案。
毛贼翻墙越窗只为钱
许中华、石秋对作案过程供认不讳。公安机关还查证许中华等3人仅2001年前8 个月便盗窃电脑作案3起,均将硬盘、内存条等拆开销赃牟利。
7日晚,同在武汉打工的许中华、石秋、向国强3人再次纠合在一起,许中华提出没钱花了,想出去搞点值钱的东西卖,弄几个钱花。石秋和向国强表示同意。3 人遂携带钳子、螺丝刀等作案工具,从暂住地出来,在汉口闹市区左转右窜。
2001年7月8日凌晨2 点多钟,他们窜至技术中心围墙外,懂得一些计算机常识的许中华爬上东南面围墙,向大楼张望。透过窗户看见一间屋子里有几台计算机,便下来对石、向二人说:“楼里有计算机,我们搞出来卖钱。”3 人翻进围墙,剪断防盗网,撬窗进入第三设计室,此时报警器发出了报警声。3 人慌忙将3 台计算机主机搬出室外,就地拆开两台主机,卸下硬盘、内存条、显卡等,连同另一台主机一并盗走,现场留下两台主机外壳和作案工具。
3人盗窃得逞后,将赃物藏匿在租住的房屋中。
2001年7月8日上午10时许,许中华把空白的2.5G硬盘和有密件的8.4G硬盘及内存条一并拿到“电脑城”,以500 元价格卖给个体商贩吴幼铭。吴购买硬盘后,发现8.4G硬盘含有加密文件,无法进入硬盘系统,即请懂一般电脑操作的相邻柜台业主黄海用DM软件帮助其对8.4G硬盘进行格式化,删除了该硬盘上的全部文件。
2001年7月10日,许中华等人将装有20G 硬盘的主机在仙桃市卖给了陈昌清,得赃款1100元。陈购买后,因主机硬盘含有加密文件无法进入主机硬盘系统,便请仙桃市某电脑培训班的王守红帮助将硬盘也进行了格式化,并重新安装了win98系统。陈昌清将此电脑留作自用,直至硬盘被迫回。
几经鉴定方下结论
硬盘是被追回了,但被追回的硬盘是不是技术中心被盗的硬盘?为证实这个问题,办案人员颇费了一番功夫。由于两个载有秘密资料的硬盘被重新分区、格式化,并安装了新的软件系统,原文件系统遭到破坏,公安机关将硬盘送到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进行鉴定。因硬盘数据破坏严重,不能恢复整段数据,实验室采用数据对比法进行鉴别,经过两天的工作,仍没有找到匹配文字段。
实验室遂将方法与工具提供给技术中心,让他们采用涉密文字段进行查找匹配,又经过两天的工作,终于找到匹配内容,从而确定该硬盘确系技术中心被盗硬盘。
图文无关
鉴于被盗计算机安装的是特别操作系统,设置有密码,一般人很难打开,即使是计算机专家耗费几天时间也不能打开,而两个硬盘在犯罪嫌疑人手中停留时间很短,他们无意又无能力打开硬盘,买主买到硬盘后很快就进行了格式化,三名犯罪嫌疑人又是盗窃电脑及其他财物的惯偷,故此,公安机关认为此案作案和销赃过程清晰,无可疑之处,确认涉密计算机硬盘在被盗失控过程中没有任何人打开硬盘上的资料,秘密没有泄露,并将此案定性为侵财案件,以盗窃罪结案。
没有泄密全赖侥幸
案件很快被侦破,涉密资料没有被人打开,国家秘密没有泄露,让保密部门、公安机关、军工集团都松了一口气,人们脸上浮上了一丝喜色。然而,我们不禁疑惑,一个如此重要的国防科研单位,设置有围墙、防盗网、监控系统、安保值班人员,防范不可谓不严,3 个小毛贼为何如此轻易地就盗走了涉密计算机?
案发后,保密工作部门到现场查看了技术中心的安全保密防范措旋,听取了情况汇报,疑团解开了,几乎所有的安全防范措施都形同虚设!
第一道防线是技术中心大楼外的围墙,这是技术中心的基本安全屏障。但围墙外的环境却很复杂,周围居住着许多流动人员,就倚着围墙外侧搭盖着民居、工棚,给犯罪分子攀越围墙提供了条件。
第二道防线是大楼窗户上的防盗网。用一把普通的剪刀。就可以剪断。技术中心大楼的防盗网比许多民宅安装的防盗网还要脆弱。
第三道防线是监控系统。实际上,监控系统是发挥了作用的,报警器及时报了警。但遗憾的是安保人员却不会使用此系统。一处报警,竟显示有4 处报警方位,致使未能准确判断出事防区。
第四道防线是人力安全保障,也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是安保人员。技术中心聘有5 名安保人员,他们不是正规的保安,只是几名普通民工。几人责任心不强,未按值班要求进行巡逻,案发当晚报警器响后,查找行动迟缓,未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延误了时机。
第五道防线是按规定,密件不能在计算机硬盘中过夜,技术中心对此竟没有管理措施,以致密件随机一起被盗。如此看来,秘密没有泄露,全赖加密之功,除此之外,就是侥幸。
虽然事发后,技术中心及时进行了整改:
1.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了处理。
2.解聘了安保人员,改聘正规保安公司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并对他们进行了安全防范和报警器材使用知识培训。
3.封闭了存在安全隐患的窗户。
4.报请政府整治清理周边环境,加高加固了围墙。
5.重新制定了全面的防范和管理方案,完善了保密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干部职工的安全保密教育。
虽然,此案过去十几年了,但由此案触发的涉密单位,尤其是高级涉密机构的安防和保密意识还是引起了思考。。。
台湾军事情报局潜伏间谍马培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站在被告席上的马培明神情黯然,29岁,风华正茂,却落得身陷囹圄的下场。他或许早已料到这是必然的结局,却不曾想来得这么快。
一篇网文引来“知己”L 先生
2002年岁末的一天,对马培明来说,与其说是落网,不如说是解脱。
那天早上,他正躺在家中,还在回味从T国带回来的兴奋和收获。国家安全机关的侦查人员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戴上冰凉的手铐,坐在狭促的审讯室里,他的供述从两年前开始。。。
马培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对军事有浓厚兴趣。他在一家国有企业拥有一份固定工作,但每月并不高的工资收入却使他心有不甘。面对社会上令人羡慕的“大款”。
生活和自己每月“捉襟见肘”的现实,他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到了痴迷的地步。想要了解外部世界‘精彩’的马培明,曾几年每天两小时雷打不动地收听境外电台广播。“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他的意识形态中逐渐建立,他对现实的不满也同时蔓延滋长。
1999年之后,马培明迷恋上网,“想不到网络竟然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生活已完全改变了。”此后他便沉迷于网络世界,并渐渐萌生了通过网络发财的念头。于是,他尝试着在网上张贴文章,特别希望能作为一个军事发烧友在网上发表军事评论文章来赚取外快。
2000年春夏之交某晚,马培明在某网站的军事论坛上贴了一篇帖子,引起了一个叫L先生的关注。
从此,马培明就像堕入了深渊一般,从他们引为知己后的第一笔钱开始,开始了与‘魔鬼’的交易。
很快,在L先生的全额资助下,马培明来到‘海外T地区’(文中以文字表现该地区,供述中直述)。
“放心吧,你的真名是不会公开的,台湾总公司那边单独保存,以后你就用笔名‘方言’吧。你每月的生活补助为600美元,奖金根据你的实际绩效另发,这是预支给你的两个月的生活补助。”L先生的一叠美元递了过去。
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和自作聪明的侥幸心理使马培明内心深处的最后一道防线出现缺口并迅速崩溃,于是他跨出了走向罪恶的关键一步。按照L先生的要求,他填写了自荐书。报告了自己的“资源和管道”,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搜集、编写情报、摄影和反侦查等一番间谍工作培训便顺理成章地进行了。最后,他接受了L先生布置的情报搜集任务和间谍活动器材。
马培明在归案后,曾专门供述了其跨出罪恶的第一步时的心理感受:“在 ‘海外T地区’的最后一天,L到机场送行,临别时说‘保重’。这让我备感沉重,因为这几天的一系列事情让我知道自己算是加入了一个台湾间谍情报组织。虽说我还抱有把钱拿回去就断绝关系的想法,但总觉得他对我很不错,不能对不起朋友,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可笑。”
目标:军用机场
回国后,马培明就开始了他死心塌地又胆战心惊地为台湾主子卖命的间谍生涯。
他很快按照L先生的指令,前往某地军用机场搜集我新型战机的情报。为了不引人注意,他运用L先生传授的技能,花30块钱雇了当地一老农做“向导”,并租用三轮农用车作为交通工具,在老农的指点下走捷径进入了机场,用相机对着停机坪、机库和有关附属设施猛拍一气。当晚即将观测情况写成情报报告,并绘制了机场草图,一并通过互联网发送给L先生。随后又将底片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寄往L先生指定的境外秘密通讯地址。
不久,L先生就有了回音,对马培明的初次行动表示满意,鼓励他继续努力。除报销路费外,还专门寄来了500美元的“奖金”。
初次冒险的“成功”大大地刺激了马培明。时隔不久,他又按照L先生的指令,踏上了赴南方某军用机场搜集情报的行程。
途经A市车站,上车人群中一个吃力地拎着沉重行李的军官引起了马培明的注意,他赶忙凑上前去打招呼,并为其安置好行李。在随后的攀谈中,马培明探知该军官在××舰服役,不由一阵激动。为取得其好感,马培明使出了浑身解数,颇有见地的军舰知识让该军官钦佩不已。两人谈话十分投机,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马培明从中套问了该舰实弹训练、火力系统及出航规律等情况,获得了意外收获。此后的专门报告,得到了L先生的高度评价,并极力赞赏他套取情报的能力。
2001年初春,马培明又出现在‘海外T地区’ 机场,依旧是L先生前来迎接。这次马培明带来了拍摄的江苏某军用机场情报胶卷作为见面礼,并当场绘制了机场示意图。台湾军情局对马培明的“敬业”精神和绩效欣赏有加,总部的A先生专程从台湾前来接见了他,颁发了2500美元的奖金,并专门配备了最新的高科技间谍器材,进行了高级间谍训练。“上级”的礼遇与厚待,使马培明更加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地要回国大干一场。
南下北上狂敛“秘密”
带着高级间谍活动器材回国后,马培明迅速展开了新一轮搜集我军事情报的活动。按照台湾军情局“定期前往观察”的指令,他先后三次前往某军港活动。
2001年夏季,南京战区三军联合演习在东南沿海如火如荼紧张进行时,L先生从网上发来指令,要求马培明即刻动身前往察看军演动态,并寄来了1000美元的活动经费。骄阳似火的夏日,马培明从南京禄口机场登机南下,到厦门,转漳州,第二天一早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多处军事要地。沿途他对演习地点、军车动态和指挥哨所等进行观测、拍照。对机场和军用飞机集结情况拍摄了大量照片。
第三天傍晚,马培明带着丰硕的成果返回镇江,当晚即对“战利品”进行整理,形成分析报告,从网上通报L先生。次日一早就收到了L先生的回邮,评价只有两个字:“真棒!”
马培明处心积虑搜集情报信息,可谓无孔不入,其所在单位也成了其情报猎取对象。
趁单位微机房无人之际,他偷偷将《内参选编》复印后带回家中,经扫描后从网上发给了L先生。几次得手之后,马培明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竟将《内参选编》原件带回家中,事后见无人发觉就干脆留了下来。不久,在以旅游名义出国时直接带给了L先生。主子的赞许和丰厚的奖励又着实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
经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马培明参加台湾间谍组织,接受台湾军情局指令,曾先后10多次前往山东、重庆、安徽、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的重要军事目标刺探、搜集情报,并多方搜集我内部资料,向境外间谍组织报送。经鉴定,其内容涉及多项绝密、机密、秘密级事项。
台湾军情局通过邮政特快专递、派人入境交接、在马培明出国时当面签收等方式付给马培明的薪酬和奖金总计两万六千余美元,并旋以MP3、手机和瑞士军表之类的奖励。
镣铐“加身”悔当初
马培明赴东南沿海搜集我军事情报后不久,恰逢单位进行财务大检查,心有枷锁的马培明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思想负担,联想到户籍民警曾上门核查户口,更加重了对自己安全的担心,慌忙中按L先生所约定的紧急联络方式向境外报警。L先生指示他要保持冷静,避免不必要的联系。龟缩了几个月,情况似乎一切如常。马培明终于松了口气,向L先生报了平安,称:“是我的工资收入让人怀疑我的消费能力。”
每每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外出活动让马培明疲于奔命,他曾萌生过或者辞职做情报员,或者自首脱离苦海的念头。
2002年春,雨夜。马培明躲在离镇江市安全局不远处的树荫下,感到两腿发软,心中忐忑不安。他已经在这里徘徊一个多小时了。白天在上海的惊魂一幕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反复闪过。。。
上海某宾馆。马培明坐在沙发上粗略点着‘海外T地区’ J小姐受L先生委托带来的七千美元,总感到脑后凉飕飕的,周围行人的目光也让他一阵心惊肉跳,如坐针毡。与J小姐草草告别后,一路上马培明总是感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盯着他,怎么也摆脱不了。他像丧家之犬,不停地换车、疾奔,到镇江已是几个小时之后。
他不敢回家,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游走。雨水顺着淋湿的发际往下淌着,他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两年来胆战心惊的日子让他把满腹心事深埋在心底,哪怕是家人也不敢吐露半分。两条腿不听使唤地迈到了天天上班经过的安全局大门口。
自首吧,也许他们会网开一面,给我一条改过自新的道路。但是脑中又浮现出监狱高高的围墙和威严的武警,他不寒而栗。最终,他长叹一声,拖着沉重的步子掉头向家里走去。。。
2002年12月底,马培明最后一次出境与台湾间谍接头前夕,L先生发来邮件说,不久前“在公司内看到你的文字以及所拍的风景,备感亲切和自豪”。马培明却有着难以言表的惶恐与无奈。手里有了钱,但也增加了无比的恐惧。即使在‘海外T地区’ 停留时,想到自己最终还要回去,飞机下等待的可能就是一副冰凉的手铐,日月如梭,马培明内心的恐惧也与日俱增。噩梦连连,深夜惊魂,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解脱的一天终于来临了。
2002年12月,潜伏两年之久的台湾间谍马培明落入了法网。马培明在羁押期间给其父母的信中表达了深深的忏悔:“对生我养我的父母,我是一个不忠不孝的儿子。我成了父母的耻辱,成了国家的罪人。”
2001年9月中旬,盗窃某军工集团技术中心涉密微机的犯罪嫌疑人许中华、石秋在汉口上牯牛洲其租住的房屋内被民警抓获,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向国强随后也被抓获归案,被盗涉密微机主机和硬盘全部追回。一起特大涉密微机盗窃案告破。
江城凌晨警报大作
2001年7月8日凌晨,喧嚣了一整天的江城武汉终于安静了下来,位于汉口闹市区一个独门院内的某军工集团技术中心大楼静静地矗立着。
大楼一楼监控室两名保安人员杨长保、邢波不时查看着监控系统。突然,报警器大叫起来。二人赶忙关掉报警器,查看报警显示区位,杨长保还不忘看了看时间:凌晨3 时30分。监控系统显示8 个防区中的2 、3 、5、7 防区皆出现异常。二人急忙按照这一区位顺序上楼进行检查。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2 、3 、5 防区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4 时10分,两人查至7 防区,发现两台计算机主机被拆开扔在窗外,技术中心第三设计室后窗防盗网被剪断,玻璃窗窗扣被撬断,盗贼却不见了踪影。两人慌忙向技术中心主任报告,主任赶到现场,觉得事情严重,连忙报警。
经清点,被盗物品包括一台计算机主机、两块主板、两个硬盘以及内存条、显卡、网卡等,涉及三台计算机。其中两台计算机硬盘内共存储有24份秘密文件和内部资料,包括我国尖端武器的有关技术资料。
涉密资料牵动人心
案件发生后,军工集团公安处迅速派员赶至现场,并于案发当天7 时10分报告了省保密局。如此防备,犯罪分子仍蓄意盗窃,而且主要盗取可存储资料的硬盘,难道就是冲着资料来的?
想到这些,保密局和集团的领导心里一紧。省保密局立即向省委主要领导作了案情专报。省公安厅分管刑侦工作的副厅长亲率刑侦人员赶赴现场指导破案,武汉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了20人的侦破队伍,安全、海关、机场公安等部门也参加侦破工作,协同作战。
侦破人员在现场发现并提取了作案人留下的指纹、掌纹及作案工具,在分析判断案情的基础上,采取对电脑市场进行控制销赃、调动秘密力量对重点对象贴靠、将现场提取的痕迹进行检索比对、对可能发案地点和部位进行守候、运用模拟画像在暂住人口中进行摸排等措施,全面展开侦破,前后历经了两个多月的缜密侦查。
2001年9月13日,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许中华、石秋,并追回了存有国家秘密文件的两个硬盘,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向国强随后也被抓获归案。
毛贼翻墙越窗只为钱
许中华、石秋对作案过程供认不讳。公安机关还查证许中华等3人仅2001年前8 个月便盗窃电脑作案3起,均将硬盘、内存条等拆开销赃牟利。
7日晚,同在武汉打工的许中华、石秋、向国强3人再次纠合在一起,许中华提出没钱花了,想出去搞点值钱的东西卖,弄几个钱花。石秋和向国强表示同意。3 人遂携带钳子、螺丝刀等作案工具,从暂住地出来,在汉口闹市区左转右窜。
2001年7月8日凌晨2 点多钟,他们窜至技术中心围墙外,懂得一些计算机常识的许中华爬上东南面围墙,向大楼张望。透过窗户看见一间屋子里有几台计算机,便下来对石、向二人说:“楼里有计算机,我们搞出来卖钱。”3 人翻进围墙,剪断防盗网,撬窗进入第三设计室,此时报警器发出了报警声。3 人慌忙将3 台计算机主机搬出室外,就地拆开两台主机,卸下硬盘、内存条、显卡等,连同另一台主机一并盗走,现场留下两台主机外壳和作案工具。
3人盗窃得逞后,将赃物藏匿在租住的房屋中。
2001年7月8日上午10时许,许中华把空白的2.5G硬盘和有密件的8.4G硬盘及内存条一并拿到“电脑城”,以500 元价格卖给个体商贩吴幼铭。吴购买硬盘后,发现8.4G硬盘含有加密文件,无法进入硬盘系统,即请懂一般电脑操作的相邻柜台业主黄海用DM软件帮助其对8.4G硬盘进行格式化,删除了该硬盘上的全部文件。
2001年7月10日,许中华等人将装有20G 硬盘的主机在仙桃市卖给了陈昌清,得赃款1100元。陈购买后,因主机硬盘含有加密文件无法进入主机硬盘系统,便请仙桃市某电脑培训班的王守红帮助将硬盘也进行了格式化,并重新安装了win98系统。陈昌清将此电脑留作自用,直至硬盘被迫回。
几经鉴定方下结论
硬盘是被追回了,但被追回的硬盘是不是技术中心被盗的硬盘?为证实这个问题,办案人员颇费了一番功夫。由于两个载有秘密资料的硬盘被重新分区、格式化,并安装了新的软件系统,原文件系统遭到破坏,公安机关将硬盘送到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进行鉴定。因硬盘数据破坏严重,不能恢复整段数据,实验室采用数据对比法进行鉴别,经过两天的工作,仍没有找到匹配文字段。
实验室遂将方法与工具提供给技术中心,让他们采用涉密文字段进行查找匹配,又经过两天的工作,终于找到匹配内容,从而确定该硬盘确系技术中心被盗硬盘。
图文无关
鉴于被盗计算机安装的是特别操作系统,设置有密码,一般人很难打开,即使是计算机专家耗费几天时间也不能打开,而两个硬盘在犯罪嫌疑人手中停留时间很短,他们无意又无能力打开硬盘,买主买到硬盘后很快就进行了格式化,三名犯罪嫌疑人又是盗窃电脑及其他财物的惯偷,故此,公安机关认为此案作案和销赃过程清晰,无可疑之处,确认涉密计算机硬盘在被盗失控过程中没有任何人打开硬盘上的资料,秘密没有泄露,并将此案定性为侵财案件,以盗窃罪结案。
没有泄密全赖侥幸
案件很快被侦破,涉密资料没有被人打开,国家秘密没有泄露,让保密部门、公安机关、军工集团都松了一口气,人们脸上浮上了一丝喜色。然而,我们不禁疑惑,一个如此重要的国防科研单位,设置有围墙、防盗网、监控系统、安保值班人员,防范不可谓不严,3 个小毛贼为何如此轻易地就盗走了涉密计算机?
案发后,保密工作部门到现场查看了技术中心的安全保密防范措旋,听取了情况汇报,疑团解开了,几乎所有的安全防范措施都形同虚设!
第一道防线是技术中心大楼外的围墙,这是技术中心的基本安全屏障。但围墙外的环境却很复杂,周围居住着许多流动人员,就倚着围墙外侧搭盖着民居、工棚,给犯罪分子攀越围墙提供了条件。
第二道防线是大楼窗户上的防盗网。用一把普通的剪刀。就可以剪断。技术中心大楼的防盗网比许多民宅安装的防盗网还要脆弱。
第三道防线是监控系统。实际上,监控系统是发挥了作用的,报警器及时报了警。但遗憾的是安保人员却不会使用此系统。一处报警,竟显示有4 处报警方位,致使未能准确判断出事防区。
第四道防线是人力安全保障,也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是安保人员。技术中心聘有5 名安保人员,他们不是正规的保安,只是几名普通民工。几人责任心不强,未按值班要求进行巡逻,案发当晚报警器响后,查找行动迟缓,未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延误了时机。
第五道防线是按规定,密件不能在计算机硬盘中过夜,技术中心对此竟没有管理措施,以致密件随机一起被盗。如此看来,秘密没有泄露,全赖加密之功,除此之外,就是侥幸。
虽然事发后,技术中心及时进行了整改:
1.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了处理。
2.解聘了安保人员,改聘正规保安公司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并对他们进行了安全防范和报警器材使用知识培训。
3.封闭了存在安全隐患的窗户。
4.报请政府整治清理周边环境,加高加固了围墙。
5.重新制定了全面的防范和管理方案,完善了保密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干部职工的安全保密教育。
虽然,此案过去十几年了,但由此案触发的涉密单位,尤其是高级涉密机构的安防和保密意识还是引起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