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279式坦克,准备硬扛核爆的奇特乌龟壳!

2023-09-19 13:05:22   

当代的坦克,与历史上的盾牌有什么共同之处?大多数人可能觉得除了都有作为“盾”的防御功能之外,两者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天壤之别。坦克是从几十吨一直到上百吨的、结构复杂的战斗车辆;而盾牌就是一块简单的木质或其他硬质材料制作的板子,最多在外面包裹是一层牛皮或者铁皮之类增强反穿透性;两者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其实如果真正了解绝大多数坦克的防御设计,就知道表面上先进而复杂的坦克,其实与古代简陋的盾牌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盾牌最大的弱点,在于只能防御一个单独的方向;小型盾牌甚至都不能把使用者的整个身体完全护卫起来。比如能护住上身,就不能护住腿部;如果把中小型盾牌举过头顶,防御密集来袭的箭雨,那么就难免把大部分身体暴露给敌人。



历史上也有把大量使用盾牌的步兵严格按照阵型聚拢在一起,外围的步兵拿盾牌防御队形的正前方与侧面,而中间的举盾牌防御头顶,这样就形成了像完整乌龟壳一样,防御力强大的军阵,用来冲击队形散乱的对手最为有效。属于古罗马军团最习惯的战法。不过乌龟壳式的军阵形成有两大前提:第一就是必须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做到数百人的军阵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队形不乱,进退严整;否则还没等到接敌,仅仅自相践踏也受不了。第二,要让用大量盾牌形成的乌龟壳式军阵有足够的防御力,那么这种盾牌不但体型较大,还要有足够的防御厚度,能完全抵御重箭甚至是标枪的近距离穿透。而普通散兵的轻便盾牌,则很难有如此全面的防御力度。其实大多数现代化坦克,真正有较强防御厚度的部分,



只停留在炮塔与车体的正面,以炮塔前部的防御厚度为最高;当前已接近650甚至700毫米的均质装甲钢。而坦克的侧面、顶部与后面,主装甲最多3厘米,基本都属不堪一击。实在不行,只能外挂一层爆反。但是即使堆砌重型爆反,3代主战坦克的侧面与顶面,抗破能力也很难超过300毫米等效。这就很像古代的盾牌,顾了前面,就无法兼顾侧面与顶面的防御。盾牌手可以几百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乌龟军阵。但显然不能把几百辆坦克聚集在一起形成坦克乌龟阵。而如果把单台坦克的侧面与顶部都升级成600毫米等效的防御,这样的坦克自重至少200吨起步,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侧面防御与正面防御水平近乎一致的特殊坦克?还真有!这就是苏联方面在冷战期间研发的279型特殊核战坦克。



图片

这种坦克外形与普通主战坦克差异很大。最明显的是其居然有4条履带同时着地;而且炮塔与车体既不是苏式半蛋型也不是西方的焊接方形。而是奇特的裙边飞碟型。之所以设计出这么特殊的履带与车体。在于苏联方面通过核实爆试验发现:在核爆条件下,大多数坦克与装甲车辆不是被核爆直接摧毁,而是被猛烈的冲击波当即掀翻。而战场上的坦克一旦被掀的履带朝天,几乎没有什么人力或者机械手段可以让其轻易的反过来。因为即使坦克抢修车,也只能单独吊起炮塔进行更换,而无法吊起40吨以上的整辆坦克。要防止在核爆中心附近被掀翻;坦克除了要增加自重之外,还要增加履带的触地总面积,同时改进坦克的整体外观,以尽量减少冲击波的冲击力度。于是就出现了4履带外加类飞碟外形,



图片

的特殊设计。279坦克的炮塔装甲厚度为305毫米,整个炮塔正面与侧面的装甲几乎一样厚,这样整个炮塔在核爆条件下,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冲击波的防御能力几乎一样,而且整车的重心分布也更合理,以防止冲击波从侧面掀翻车体。于是279式坦克,就成为上百年坦克研发史上,唯一的一种四周防御近乎均等的特殊坦克。279坦克虽然设计的很理想化,却没有进行任何的量产。主要是超重加系统过于复杂。70吨以上的自重,130毫米的大口径主炮,再加上前所未有的4条履带,完全不符合苏联军方历来对主战武器简单实用的传统要求。于是只在样车阶段就停止了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