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15是否白研制了?
2023-03-17 00:13:55
WS15可以算是第一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自研军用涡扇发动机。对比的对象就是F22A上安装的F119第4代军用涡扇。虽然WS15的研制进程与F119比较可能晚了大约20年,不过WS15本身从规划到最终装机试飞也有长达30年的时间跨度;中间也是经历过不小的波折甚至有整体研发步骤调整,与性能指标推倒重来过的可能性。经过30年磨一剑,WS15还是基本大功告成了。最终装机试飞的WS15批量下线版本,最大实际推重比已经稳定达到了10,极限加力推力应该已经在15.8吨以上。这其实已经超过了F119发动机批量装机以后,最大加力推力基本在15.6吨的正常指标。与F119发动机一样,WS15还有进一步增推的潜力可挖,最终超过17吨的绝对推力应该问题不大。这样就可以让机体庞大的J20系列实现更强的飞行性能。毕竟,
WS15本身就是为5代重型隐身机项目配套的御用发动机,只不过无法像F119发动机一样与自家的5代机项目同步;出现了机体本身的发展比配套发动机早成熟10年以上的现象。WS15对比典型的第三代军用大推,比如WS10C系列,最大的技术特点是涵道比更小,这样特别有利于高空高速飞行。在2万米高空实现超巡;而WS10系列更适合1.5万米以下的飞行包线。WS15能在高空高速下以相对更小的涵道比实现更大的推力,主要在于涡轮前进气温度对比大多数3代大推,至少提高了200K以上。这也同时要求不论涡轮材料还是主要的轴系都需要更强悍的现代化材料与更高超的组装工艺。本来WS15研发的最终成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没想到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烦恼。这就是在WS15已经实际装机试飞的情况下,
第5代自然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发也已经接近完成。两者的进度差距基本不会超过18个月。5代自然变循环发动机虽然刚刚出道,但是起步推重比就在12的级别。这是WS15必须以最大挖潜状态,才能实现的极限推重比指标。但是对第5代发动机来说仅仅是研发指标的最低下限。而且5代变循环发动机更适合高空高速,未来装机后可以在轻易实现2.0马赫超巡的同时,还能再节油3成以上。这也是现有的WS15短时间内完全无法实现的指标。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最先进的航发领域,出现了类似蒸汽弹射与电磁弹射技术同时完善的奇特状态。而且可以发现,5代新航发对WS15的领先幅度同样类似电磁弹射优于蒸汽弹射。5代变循环发动机也非常适合用来升级现有的J20系列,毕竟J20从基本造型上看;
就是细长的高空高速超音速飞行体。在量产达到300架以后,更新的J20批次用该用什么新航发来大幅度升级就是不言而喻了。那么同时是否意味着耗时30年之久,投入N个亿才最终成功的WS15,又等于白研发了?问题也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在于如果没有WS15研发过程中的历尽艰辛,层层闯关,对于航发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反复摸索;也绝对不会有对5代新航发研发的快速突破。两者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其实是一通百通。第二,第5代自然变循环发动机可以用来升级J20系列,却未必适合用来升级现有的1800架以上的3代半战机。反倒是用WS15来升级更合适。不必大改其进气系统级可以直接装机。如此大的换装量,足够WS15量产5000台以上并且继续服役30年!
WS15本身就是为5代重型隐身机项目配套的御用发动机,只不过无法像F119发动机一样与自家的5代机项目同步;出现了机体本身的发展比配套发动机早成熟10年以上的现象。WS15对比典型的第三代军用大推,比如WS10C系列,最大的技术特点是涵道比更小,这样特别有利于高空高速飞行。在2万米高空实现超巡;而WS10系列更适合1.5万米以下的飞行包线。WS15能在高空高速下以相对更小的涵道比实现更大的推力,主要在于涡轮前进气温度对比大多数3代大推,至少提高了200K以上。这也同时要求不论涡轮材料还是主要的轴系都需要更强悍的现代化材料与更高超的组装工艺。本来WS15研发的最终成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没想到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烦恼。这就是在WS15已经实际装机试飞的情况下,
第5代自然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发也已经接近完成。两者的进度差距基本不会超过18个月。5代自然变循环发动机虽然刚刚出道,但是起步推重比就在12的级别。这是WS15必须以最大挖潜状态,才能实现的极限推重比指标。但是对第5代发动机来说仅仅是研发指标的最低下限。而且5代变循环发动机更适合高空高速,未来装机后可以在轻易实现2.0马赫超巡的同时,还能再节油3成以上。这也是现有的WS15短时间内完全无法实现的指标。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最先进的航发领域,出现了类似蒸汽弹射与电磁弹射技术同时完善的奇特状态。而且可以发现,5代新航发对WS15的领先幅度同样类似电磁弹射优于蒸汽弹射。5代变循环发动机也非常适合用来升级现有的J20系列,毕竟J20从基本造型上看;
就是细长的高空高速超音速飞行体。在量产达到300架以后,更新的J20批次用该用什么新航发来大幅度升级就是不言而喻了。那么同时是否意味着耗时30年之久,投入N个亿才最终成功的WS15,又等于白研发了?问题也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在于如果没有WS15研发过程中的历尽艰辛,层层闯关,对于航发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反复摸索;也绝对不会有对5代新航发研发的快速突破。两者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其实是一通百通。第二,第5代自然变循环发动机可以用来升级J20系列,却未必适合用来升级现有的1800架以上的3代半战机。反倒是用WS15来升级更合适。不必大改其进气系统级可以直接装机。如此大的换装量,足够WS15量产5000台以上并且继续服役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