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水鹱:中国航母的采购节奏 太令国人振奋了

2016-03-06 13:14:32   

“尼米兹” 级原始设计寿命为 30 年,由 2 个 13 年使用周期与 1 个长达 4 年的换料大修周期 Refueling and Complex OverHaul (RCOH) 组成。实际运行中帝国海军发现和平年代正常使用强度下其反应堆核心的日历寿命可达 23 年,遂将预期服役年限拉长至 50 年。这既凸显了帝国雄厚的技术实力,却也是帝国相对去工业化背景下的无奈之举。帝国造舰成本日益高企,“尼米兹” 级平均 10 年 3 艘的采购节奏已属难以复制,国力巅峰时期 13 年内砸下 9 艘中大型/大型舰队航空母舰订单的盛况更是早成过眼云烟,威仪无远弗届的帝国所需承担的安全 “义务” 却有增无减。延长现役装备使用寿命,降低新装备采购节奏虽然长远而言不啻饮鸩止渴,将令帝国海军陷入维护保障费用不断膨胀挤占装备现代化预算,船厂开工不足造舰成本持续攀升的死亡螺旋,却能在短时期内以最小投入维持最大兵力规模。对于帝国海军的领导层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只要自己任内大厦不倒,何虑身后洪水滔天?

然而新舰采购间隔不是能够无限拉长的。数年之前经济危机最为猛烈时帝国海军曾考虑过将 “福特” 级采购周期从 5 年延长至 7 年,但经过研究后发现如此漫长的等待可能导致航母工业供应链的断裂。兔军蒸汽轮机动力战舰的发展史类似地显示 7 年采购间隔是相关工业体系忍耐能力的极限。051 型收尾者 166 舰 “珠海” 1990 年 10 月下水,051B 型 167 “深圳” 舰 1997 年 10 月下水,051C 型 115 舰 “沈阳” 与 116 舰 “石家庄” 分别于 2004 年 12 月和 2005 年 7 月下水。166 舰与 167 舰下水间隔 7 年,167 舰与 115 舰下水间隔 7 年 2 个月。2011 年 8 月 16 舰 “辽宁” 号出海试航,距 115 舰下水相隔 6 年 8 个月。兔军航母的采购间隔因此最长不应超过 7 年,如果拉长至某人臆想的 10 年,兔军航母工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此君希望极力避免的 “断粮” 困境。


日已落帝国 “伊丽莎白女皇” 级采用柴燃联合全电推进,原动机为批量生产的货架产品,自无供应链断裂之虞。

香水鸡末代蒸汽轮机动力战舰 F67 “图尔维尔” 级至 1974 年底 已全部下水,“戴高乐” 舰 1989 年铺放龙骨时西方世界只剩下白头鹰帝国还在为 LHD-1 “黄蜂” 级大型两栖攻击舰配套生产轴功率 26 兆瓦,工作压力 4.1 兆帕 (二战标准) 的舰用蒸汽轮机,选用单轴推进功率 30.5 兆瓦的 K15 型潜艇堆颇有逼上梁山的无奈 (然而局限于双核岛 4 万吨级完全是香水鸡自取其辱)。

长达 7 年的采购间隔将导致航母工业体系始终处于半饥荒状态。船企尚可依靠其它项目释放过剩产能,相关配套企业则很难通过 “兼职” 避免 “怠速”。兔军不大可能再建造新的蒸汽轮机动力水面战舰,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已成为舰用蒸汽轮机动力总成唯一忠诚可靠的下游客户 (快速战斗支援舰也可能采用蒸汽轮机动力,待观察)。7 年 1 艘的采购间隔意味着 21 个月 1 套的舰用蒸汽轮机生产速度,充其量只能让舰用蒸汽轮机供应商苟延残喘。开工不足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与高额设备折旧费用最终都必须由兔军买单。由于造舰间隔太长,建造前一艘航母时积累的很多经验到下一艘航母开工时已被忘到九霄云外,凭借学习曲线效应降低成本的希冀就此化为泡影。长达 7 年的建造间隔使得集中采购子系统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策略极不可行,7 年时间里累积的技术进步更将导致同型 “姊妹舰” 之间的相似度明显下降,进一步推高项目开销。10 年 1 艘的采购周期就算没有供应链断裂之忧,也无法逃脱效率低下的指控。

按照某人以舰艇服役时间/舰艇装备数量求得平台采购间隔的逻辑,日已落帝国 “伊丽莎白女皇” 级如果服役寿命为 30 年,则采购间隔应长达 15 年,若服役寿命为 40 年,则采购间隔须长达 20 年。事实则是 “伊丽莎白女皇” 与 “威尔士亲王” 预计将于 3 年内先后服役。


日已落帝国防空型导弹驱逐舰的兵力规模已压缩至 6 艘,按照 30 年服役寿命计算,45 型导弹驱逐舰应以 5 年 1 艘的速度进行生产,实际上全部 6 艘该型战舰在 2009-2013 年的 5 年时间里交付部队。如果不必考虑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的长期饭票,则快速 (合理限度内) 集中地完成各型号的生产计划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案。日已落帝国 “女皇” 级航母的 “特供” 设备较少 (没有弹射器,没有拦阻回收系统,原动机是货架产品),很大程度上可与导弹驱逐舰等层级更低的平台分享供应链。白头鹰帝国军与兔军航母则没有这样的 “运气”,控制采购间隔以维持相关工业体系供应链的健康因此尤为重要。

套用以舰艇服役时间/舰艇装备数量求得平台采购间隔的帝国海军模式存在极大的逻辑漏洞。本质上这与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按照汽车存量推算汽车市场规模没有什么不同,得出的结果必然与客观实际相隔万水千山。帝国海军的航母建造项目只需汰旧换新,维持现有兵力规模,其节奏自可以遵循上述公式。兔军航母部队仍处于婴儿时期,其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兔国的经济规模与客观需求,亟待迅速扩张,即使最终只装备 4 艘航母,10 年 1 艘的采购间隔仍然极为荒谬。实际上,就算以 3 年 1 艘的 “高速度” 添置新舰 (前篇波纹的计算显示兔国不必大幅度增加军费即可支持这一建造节奏),兔军航母部队到 2030 年前后的总数仍不超过 6 艘,其中还有 2 艘无法有效运作六代机和飞翼支援飞机的中型 “入门级” 一代舰。帝国军航母部队(若无意外)则将由 11 艘大型核动力航母组成。对于届时工业力量相对于白头鹰很可能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兔国而言,平台总数勉强突破帝国军 1/2,平台总吨位则不到帝国军 1/2 的航母部队规模显然与 “不可承受” 或 “穷兵黩武” 沾不上边。

16 舰及其在建同胞这样的中型航母所能搭载的舰载航空联队规模有限,减去固定配置的支援型号后,战术飞机仅达团级编制。运作于中等及以上威胁环境时,此类航母只可在进攻性 (反舰攻击,对陆打击) 与防御性 (防空反潜) 两类任务中择一而专。兔军航母部队规模达到 6 艘时,能够在中高威胁环境中同时执行多样化战斗任务的中大型/大型航母实际只有 4 艘,仅可勉强满足 1 个主要战役方向。考虑到定期维护保养的需求,即使不采用帝国军的前沿部署模式,兔军仍需装备 6 艘中大型/大型航母才能确保 “召之即来” 的多用途航母数量达到 4 艘。

帝国海军常规动力中大型航母首作 CV-59 “福莱斯特” 号与第一艘量产型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 CVN-68 “尼米兹” 号订单下达间隔 16 年,交舰时间相隔近 20 年。兔军舰艇用核动力技术相对滞后,设想中的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 2030 年前现身的可能性不容乐观,为了维持航母工业平稳运行,或许有必要在两艘二代舰与核动力三代舰之间插入两艘 “二代半” 大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红色帝国海军血统浓重的两艘一代舰性能局限极大,很可能服役不到 30 年即丧失继续列装战斗部队的价值,转职为靶舰/博物馆舰/训练舰发挥余热。

为发挥学习曲线效应及避免投资波动,在两条生产线上同时建造二代与二代半航母时不妨采用 “错峰作业” 模式,即:
北线 2016 年开工二代 1 号舰,南线 2019 年开工二代 2 号舰 (可将 1 号舰建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加以运用),北线 2022 年开工二代半 1 号舰 (与二代舰首舰开工间隔 6 年,有足够的时间改进设计),南线 2025 年开工二代半 2 号舰。如果舰用核反应堆研制进度能够跟上,北线可于 2028 年启动核动力三代舰建造工作。按照 3 年 1 艘的采购节奏,核动力三代舰采购数量将于 2043 年达到 6 艘,使得兔军 2050 年现役航母总数达到 10 艘,追平帝国军届时(计划中的)航母兵力规模,基本满足在一个主要战役方向上随时集结 4 艘航母 (需 6 艘现役航母) & 在一个远洋巡逻区持续驻扎 1 艘航母 (需 4 艘现役航母) 的任务需求。如果有人硬要说 2050 年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人口则 4 倍于白头鹰帝国的兔国竟然无力负担与帝国相当的航母兵力,或是白头鹰帝国 “天命所归” 地应该永远占据世界海军首强的席位,那笔者也只能无语凝噎了......
 
ps
由于北线已在建造一代 2 号舰,从合理分配工作负荷的角度考虑,二代 1 号舰应该交由南线负责,如此则文中的南北线建造任务将对调,北线开工年份为 2013,2019,2025......南线开工年份为 2016,2022,2028......
之所以在文中假定各型首舰均由北线负责,主要是为了让核动力三代舰初始单位的建造工作靠近现有核动力海军平台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