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为啥要抢占欧洲卫星频段?欧洲最终只能被迫妥协

2017-09-19 13:32:06   



近日,在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预计于11月发射,今年年底前发射2组。到2020年,中国将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由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国防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航天大国和组织纷纷倾力建设,先不说印度、日本这类国家要独立建造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欧洲国家为了不被美国垄断卫星定位市场,早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伽利略导航卫星工程,而我们中国当然也不能让自己的卫星定位控制在他人之手。
这里为什么要提高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呢?但实际上,中国北斗和欧洲的伽利略卫星之间可是有一段激烈的恩怨情仇,而且还发生了一件让欧洲尴尬的事情。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以及 2001年之后的多场战争,使欧洲看到美国凭借其导航卫星系统所取得的巨大军事优势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对美国卫星系统的严重依赖。因此,就军事战略层面而言,欧洲也必须拥有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因为除了战略上寻求独立自主外,伽利略计划将帮助欧洲在北约框架以外实施军事行动提供帮助,如果完全依赖美国,就难免有一天美军会通过拒绝和降低GPS的服务来限制欧洲军队的行动。


2003年,雄心勃勃欧盟开始正式启动“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而此时,中国则宣布和欧洲联合发展“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方面出钱学技术,为发展我国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该计划打开欧洲市场。到第二年中国甚至承诺投入超过2亿欧元资金进入到“伽利略”计划中去。原本中方对这件事情抱有很大期望,但很快中方就被排斥在该计划的决策层之外,大量技术合作也被欧空局全部搁置,中方在该项目上一无所获,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中国决定“单干”。在完成北斗一号区域性卫星定位系统之后的2007年,中国迅速抢在欧洲之前发射了北斗二代组网卫星,并在随后的五年里完成了12颗卫星的发射,但这却戳中了欧洲伽利略系统的要害。
大家知道,目前,世界上真正投入的全球导航系统只有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换言之,最好的卫星导航频率已经被美国和俄罗斯占领了。因此,包括我国的北斗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都只有次优的频率可以选择。实际上,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


频道是稀有资源,占得先机的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最好的使用频率,中国所看中的频率被认为是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次优”频率,按照“谁先使用谁先得”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和欧盟成了此频率的竞争者。然而,中国在2010年1月又发射了第三颗“北斗”二代卫星,正式启用该频率,而欧盟连预定的三颗实验卫星都没有发射齐,注定在这场“出乎意料”的竞赛中败下阵来,从而失去对频率的所有权,从2008年到2016年,中欧开始就使用频率问题进行多轮谈判,最终以欧洲的妥协结束了这场马拉松式的较量。